编辑的主体性与期刊质量

时间:2022-08-31 03:42:49

编辑的主体性与期刊质量

摘要:编辑主体性就是编辑主体在编辑实践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自觉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它是编辑主体性的根本特征,体现在编辑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对于编辑主体性在提高期刊质量方面所起的作用进行分析,可以看出编辑主体性所包含的自主能动性和创造性在策划选题、组稿、审稿和编辑校对中对于提高期刊质量起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编辑主体性;自主能动性;创造性;期刊质量

中图分类号:G21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6-0187-02

编辑主体性就是编辑主体在编辑实践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自觉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它是编辑主体性的根本特征,体现在编辑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如编辑主体在编辑实践中能动地、创造性地反映编辑客体及主体自身;通过自己的本质力量控制影响编辑客体的实践;按照自己的需要和目的把自己的意志作用于编辑客体的评价,这些都体现出编辑主体的特征[1]。在编辑实践活动中,编辑主体活动以编辑对象是否符合科技向前发展的需要、符合刊物的要求进行有效的编辑实践。编辑主体对科研论文的选择科学与否、正确与否,取决于编辑对象的认知水平、文化知识、把握程度、编辑手段等,因此编辑主体在努力使自己适应编辑现代化的发展要求,自主能动的、创造性的提高学报质量方面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2]。

一、自主能动性、创造性在策划选题中的作用

编辑的主体性首先体现在其主观能动性方面,它是编辑主体在与编辑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能动性的大小不仅取决于编辑主体的知识和经验, 更受其需要、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情意因素的影响。因此在编辑过程中,无论是从内容到形式、从科学性与逻辑性,还是从规范化到标准化,都要有一个全面的把握,需要树立全局性、预见性、超前性、创造性等观念[3]。把所编辑出版的学报放到同类高校学报系统、全国乃至世界系统中去认准自己的处境,有预见性地分析处境、确立目标,而不是被动地去适应现状,有前瞻性、导向性地推动科研向前发展,确立符合自己刊物发展的长期目标和近期目标,才能有效的推动刊物进步。如《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从2000年起就根据自身学报的栏目特点和风格,制定了中长期目标和近期目标,将自己定位在重点刊发基金论文上,因为基金论文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这一研究领域的最高水平,是衡量期刊论文学术质量的重要指标。其长期目标是未来10年争取在理工类期刊中排名前1/3,近期目标是5年时间争取进入北京大学图书馆界定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正是由于刊物进行了准确定位、有目标、有计划地进行选题,该刊于2004年终于达到了自己的预定目标,比计划提前1年,同时被多家国内外数据库列为检索源。根据中国学术期刊引证报告分析的数据结果[4-8],2001年至今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呈逐年上升趋势(见下表)。以总被引频次为例,从表中可以看出,2003年仅为73,而2004年就增加了近100频次,被引次数大幅度上升,并且此后两年继续保持较大幅度的增加,2006年已达到248频次,说明刊物总体被使用和受重视的程度逐年提高,在学术交流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年度报告(2007)年的最新数据显示,该刊的基金论文比为0.77,各类基金资助的论文已占全部论文的77%,综合其他指数,已位居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类中综合高校(其他)的前几名,说明刊物的定位是准确的,目标的设定对于期刊的总体发展是有利的。

总之,学报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风格,积极筹划与之相关的选题,不断加强学报的科学创新, 才能在众多的期刊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二、自主能动性、创造性在组稿中的作用

稿件是科技期刊的生命。没有稿件,期刊就像无源之水。优质稿件能使期刊立于不败之地,劣质稿件会导致刊物一落千丈。期刊要想发展、在同类期刊中取胜,就必须搞好组稿工作。实践中《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是以各种形式去组织稿件的。如定期到几个相关省份的相关领域或机构,发挥编辑的自主能动性去积极组稿或约稿;或有选择性地参加国际、国内举办的大型学术会议,让编辑充分发挥其自主能动性,接触和认识本领域的知名学者和科研人员,编辑部为所约专家开辟 “绿色通道”刊发约稿;通过各种数据库有意识、有目的去掌握栏目所在学科的研究状况、研究前沿和研究热点,依托已有的专家进行拓展,积极与院士建立联系并约稿,以点带面,逐步建立起本领域、本学科的科研信息库、专家信息库和作者信息库,以保证学术期刊有目的地、高效率地进行约稿和组稿,提高刊物的学术质量和对外影响。仍以《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的化学和环境工程学科为例,在组稿中,已形成了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工程院院士这样一个有机的链条,多次刊发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杰教授、长江学者马军教授本人及其弟子的学术论文,在国内相关领域带来了一定的反响。

三、自主能动性、创造性在审稿中的作用

审稿不仅是科技论文进入编辑流程的重要环节,而且其好坏直接影响着期刊的整体水平和声誉。尽管我们提倡科技编辑只有学者化才能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但编辑的学识毕竟是有限的, 即使是训练有素的编辑也不可能成为众多学科的专家, 即使是学者化了的编辑也只是某一学科的学者, 不可能成为全才,因此我们必须实事求是, 更新观念, 建立严格的编辑与专家相结合的审稿制度。审稿时,首先应进行编辑把关初审,在数量众多的稿件中筛选出符合刊发要求、能达到刊发水平的稿件。在审稿中其实最能提高期刊水平的文章实际上是那些真正高水平的、具有原创性的文章。对于审稿中存在的那些非共识性稿件,编辑要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和创造性,区别对待。如二审中专家和编委都认为较差的稿件做明确的退稿处理;对那些研究内容具有创新性和前沿性,但研究不够深入、数据不够充分的稿件建议完善后投稿;最具创新性的研究成果若经三审做出了非共识性评价,则一定要审慎对待,因为这样的成果可能隐含着人类对科学认识的新突破[9]。要正确分析其非共识产生的原因,以敏锐的鉴别能力对待非共识性稿件,同时允许作者进行申辩,在作者和审稿人之间搭建一座桥梁,以防原创性科研成果被埋没。总之,编辑自身的自主能动性在审稿中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四、自主能动性、创造性在编辑校对中的作用

校对工作是出版流程中的一个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环节, 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做好校对工作,既是对作者和读者负责的根本要求,也是期刊编校质量的重要保证。由于编辑主体本身所掌握的知识是在实践中总结积累出的直接经验或者是从前辈、同仁中吸纳的间接经验,因此编辑主体的知识基础越宽厚,其能动性就越能发挥得淋漓尽致。编辑经验越丰富,其经验、能力和知识在工作中越可以提高编辑从事校对工作的深度和广度;编辑的兴趣越浓厚、意志品质越坚强,提供的动力越可以帮助他更好的对编辑加工的内容、信息进行高效的调整,为整个编辑活动提供动力。科技论文一般包含较多的专业术语、各种数据和单位, 各种图、表以及大量的方程和运算符号,一个数据、一个符号或一个单位的差错, 小则造成读者疑难费解, 浪费读者的精力和时间,严重的会导致本结论的不成立,因而科技期刊的校样比一般刊物的校样要复杂得多,难度明显高于一般刊物[10]。如本文作者在进行校对时,经认真查对并与作者核实,发现文中10株感病单株的DNA少写一个;还有的稿件在文中仍使用已废弃的单位ppm,mol/L;有的甚至对图的解释比较含糊,给出的表征分析结果诸如XRD只是一带而过等等,这些细节都是审稿人不太注意的地方,需要编辑发挥其能动性才能看出来,因此编辑的自主能动性对于保证编校质量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秀红.编辑主体的主体意识特征[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249-251.

[2]王芝光.谈学报编辑主体的基本特征及其行为原则[M].学报编辑与编辑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47.

[3]王华良.论编辑创造的特殊性[J].编辑学刊,1990,(2):27234.

[4]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2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2:119.

[5]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3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3:125.

[6]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4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85.

[7]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5年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223.

[8]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6年版(扩刊版)中国期刊引证报告[CD].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2006.71.

[9]张淑敏,等.审稿选稿中的共识与非共识[J].编辑学报,2007,19,(3):189-190.

[10]张士莹,张军.抓编校工作,把好学报质量之脉[J].科技与出版,2005,(6):55-56.

上一篇:论黑龙江省征信体系建设中的政府职能 下一篇:ARIMA模型在教育预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