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软件类人才培养研究

时间:2022-08-30 09:45:43

高校软件类人才培养研究

摘要:本文从分析大众化教育阶段人才培养目标、国家和地方对计算机软件类人才培养要求入手,探讨计算机软件类人才的培养目标、模式,以及我们在软件人才培养方面的具体实践情况,说明采取工程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提高就业率而必须采取的措施之一。

关键词:工程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

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高校的定位、发展、学生就业、和谐安全等基本都是围绕这一目标进行。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总结反思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彻底改变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采用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符合企业需求人才是当前高校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解决学生就业难、创造高校人才培养特色的关键。当前,在计算机软件类人才的培养方面,在国家和地方大力发展软件产业和服务外包产业的今天,大力培养工程应用型软件人才,更好地培养符合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努力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尤为重要。

1面向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

2008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达到23% (浙江省已超过40%),2020年预计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据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阶段认定,毛入学率低于15%为精英教育阶段,15%~50%为大众化教育阶段,超过50%为普及阶段[1]。

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高校培养的硕士研究生都在争过公务员考试的独木桥,企事业单位招聘的硕士研究生都在大量从事行政性工作,本科毕业生主要面向基层、生产一线就业,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继续抱着培养精英的老思想,不着眼于为生产一线培养人才,那是误人子弟;另外,进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教育阶段后,突出问题就是大学生就业压力陡增。教育部在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明确表示,413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将保持在72.6%的水平[2],也就是说有近100万名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就业难成为热门话题。当前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使就业问题更加严重。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在亚太国际教育协会2009年年会上表示:“大学生数量不是就业困难的主要因素,因为只有25%左右的新增劳动力来自大学毕业生,质量问题才是就业难的主要因素”[3]。

研究型大学以理论创新、科技创新为主,以为社会培养大量高层次拔尖创新的理论人才、学术型人才和原创性、基础性科学研究为主要职责;教学研究型大学是在大量培养专门应用人才基础上,重视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教学型高校则着重承担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应用专门人才的培养,致力于社会现实问题和生产实践问题的研究与探索;高职高专院校则主要承担职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大部分普通高校的目标与使命。

2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软件类人才培养现状

当前高校在培养目标定位上缺乏清晰界定,在培养规格、层次和类型上区分度不高,缺乏特色。培养的人才在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和素质要求上趋向同一,趋向于理论型、研究型人才培养,以培养学术型人才的“精英教育”为主,培养目标也照搬研究型大学,致使全国同一专业培养目标基本相同,其结果就是忽视教学型高校本应重视的实践性、应用性,从而导致人才培养在整体结构上“千校一面”,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传统模式下的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滞后经济建设的需要。上述情况在计算机软件人才培养方面表现更为突出,重点高校、普通高校、高职类软件人才培养大同小异,难以满足国家和地方在发展软件产业和外包产业对人才的需求。

因此,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在我国经济建设现代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推动下产生的一种必须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如何更好地培养面向第一线、面向基层、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才是高校创特色、求发展、提质量、促就业的根本途径。

与传统产业相比,软件产业知识更新速度很快,甚至两三年就要更新,它造成软件人才很难跟上行业发展。在软件行业,新技术首先运用在企业,基本上是“企业拉动高校”,高校在专业的设置、技术的传授等方面的发展落后于企业,因此,这一因素导致学校培养的软件人才与产业需求有一定差距。

软件人才教育体制调整的速度落后于软件产业发展的速度。软件是一种高科技产品,在发展的早期阶段,由于技术的原因,需要的人才必须是“专家型”的社会精英。但软件要实现产业化,首先需要的是技术本身的“平民化”和“工程化”,这就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而目前的问题一是软件人才培养层次不清,从重点高校到省、市属普通高校大学到高职院校,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基本相同,培养目标也差不多,缺乏分层次的符合软件工程和软件产业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的高、中、低层次结构不合理,使整个软件行业高端人才(占10%)也缺,低端人才(占70%左右)也缺[4]。二是教学内容滞后;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落后;师资队伍不符合工程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要求;工程训练与生产和企业结合不够,学校培养的人才参加工作后对项目组织、产业流程、模块接口、梯度测试等都不能适应。三是国际化程度较低。软件要走出国门,提高出口力度,必须培养国际化人才。

软件类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是高校在培养软件人才时,没有从软件产业的特殊情况(高科技、高速发展、高知识密集、高外语要求、高知识更新、高动手能力需求)出发培养适合企业需求(面向软件开发、服务、销售第一线的具有实际应用、工程应用能力)的适用人才。软件人才培训机构的大量出现从另一个角度很好地说明了这一情况的存在,一方面说明软件人才需求旺盛、紧缺;另一方面说明高校培养的人才不能被企业直接使用,而需要经过培训。

3软件类人才的需求情况和要求

信息产业发展水平作为综合国力的主要特征竞争日趋激烈,而软件产业作为信息产业的核心和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软件产业是国家发展的先导性和战略性产业。软件产业和相关信息服务业已广泛渗透到经济、社会、军事、文化的各个方面,成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品结构更新换代的重要基础和支撑。科技部火炬中心裴夏生副主任指出:软件产业作为信息产业的核心和灵魂,是极为重要的战略性产业,其发展水平直接关系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国家安全。促进软件产业快速发展,关键是人才。

为了加快软件类人才的培养,2000年到2009年国务院及相关各部委基本上每年都出台相关文件,分别了《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依托全国重点高校建立了35所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振兴软件产业行动纲要》、《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软件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批准有关高等学校试办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的通知》、《关于实施服务外包“千百十工程”的通知》、批准20个高校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联合下发解决制约服务外包业发展的人才瓶颈的措施等相关文件,明确要把软件人才队伍建设,营造用好人才、吸引人才和培养人才的良好环境,作为发展软件产业工作的重中之重。重点培养软件产业的一线工程技术人员。以尽快满足国家软件产业发展对高素质软件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并推动高校办学体制、培养模式的改革。浙江省和杭州市也相应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文件。

从国家和地方出台的一系列文件可以看出:一是国家要求大力发展软件产业和服务外包产业;二是需要加快软件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加快工程应用型软件人才的培养。

上一篇:行动导向教学法在高职C#程序设计中的应用 下一篇:高职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