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校课程改革的实践\思索与展望

时间:2022-08-30 07:53:35

职业学校课程改革的实践\思索与展望

(盐城生物工程高等学校,盐城 224051)

摘要:职业学校的课程改革短短几年内百花齐放,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各职业学校积极投身于建设职业教育特色的新课程体系,制定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开发校本教材,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然而,任何改革在发展的道路上必然会出现一些问题,通过反思,我们才能找到今后课改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课程改革;实践;思索;展望

0引言

2011年3月23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山西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与太原市交通学校调研时说:职业院校学生光掌握一门应用技能与技术太单一了。从现在开始必须把他们当做重点高中与大学的孩子一样看待,给他们补上职业与人文素养方面的“短板”,为将来的全面培养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这段话既说出了我们职业教育以前的培养目标,也提出了存在的问题,更指明了今后职教发展的方向。从最近的国家政策看,职业教育发展的春天已经到来,本文通过回顾“十一五”期间课改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展望”十二五”期间课改发展之路。

1“十一五”期间课程改革的实践

1.1 课程改革的成果为了适应社会、适应学生、适应发展,各职业学校积极投身于建设职业教育特色的新课程体系,制定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开发校本教材,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提倡行动导向、订单教学。初步实现“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综合职业技能为本位,以职业岗位工作任务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教学”的新体系。把项目课程开发与教学、工学结合实现衔接。以课程标准、精品课程建设和教材开发为主要载体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优化和改革正在积极推进。

确立了“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学习者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面向社会,面向市场,走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的职业教育理念。加强社会考核和职业资格考核制度建设,构建多方位的教学成效评价体系,从简单的学生成绩的评价转为以专业认知、能力为主的多样化评价。

1.2 课程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 问题一:课程改革与建设承担者的层次性不清晰课改是个系统工程,涉及的的人和方方面面的问题很多,需要从学校、专业负责人、课程负责人(骨干教师)、一般教师和班主任这几个层面共同努力。按分工,学校层面上应当做好:办学方向的优化和调整、专业设置与优化、办学结构的优化与调整、课程改革推动机制建设、教学制度建设与创新、教师队伍提升建设、政策和财力支持。专业负责人要做的工作:行业背景调研、人才需求调研、专业定位、专业培养目标、职业能力分析、课程体系开发、教学团队建设、教学实践支持、专业建设特色与创新、专业竞争力。课程负责人(骨干教师)主要做好:课程定位、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衔接、课程培养的能力分析、课程标准、课程实施、课程改革思路、课程资源库建设、课程团队建设。一般教师只要做到落实课程标准、提升课程教学效果、形成教学个性就行。 班主任需要加强班级管理和课程实施管理。

然而,学校往往把自己该做的让专业负责人做,专业负责人又把自己的事给课程负责人做,最终老师是什么都做,苦不堪言还没有实效。

1.2.2 问题二: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相关程度把握问题职业教育对老师提出的要求很高,强调学生为主体,社会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学生想学什么就应该教什么,出现了一些老师很难把握的度,体现在:教育价值观与社会职场游戏规则如何融合和选择?学生综合素质如何定位?是宽基础还是强技能?是补“短板”还是强特长?教育规律与学生地位问题,教师习惯是改变还是顺应?

1.2.3 问题三:专业课改出现尴尬情形强调项目课程建设和教学,却出现不科学地否定“学科性”课程和知识体系的课程改革情形,为课改而课改。每门课、每个教师都在为项目课程的建设、技能化、实践化教学而做苦苦的“努力”。强调以能力为本位,实践为主线,却出现了将能力窄化为技能,进而弱化知识、淡化课堂教学的课程改革的行为。以“学生为主体”学习模式探索对教师的“折磨”很大,好象课堂教学是“落后”的表现。强调工学结合,却出现弱化教育功能、淡化教学规律性的所谓课程改革的行为。

2课改实践中的思考

2.1 项目课程建设和教学是职业教育课改的主要指向,是解决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以学科为主导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缺陷的有效途径。但并不是所有专业、或专业内的所有课程都能建设成项目课程。

2.2 能力为本位、实践为主线是职业教育的特征。但知识和能力是相辅相成的,有的课程是“能力—知识”教学链路系统,有的课程却是“知识—能力”教学链路系统。对于“知识—能力”的课程,能力培养就要建立在知识系统掌握的基础之上,就要强调课程的知识体系性和知识教学的规律性。

2.3 工学结合的确是解决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很好的教学模式,值得职教好好探索和实践。但是,工学结合要求的社会性条件很高,同时工学结合必须在坚持教育教学的规律性的前提下进行才能有成效。而有些专业,如会计专业组织工学结合很难。

2.4 课改评价的主体是老师、学生。评价的原则应该是“学生愿意学、教师教得轻松、教学效果好”,而不是一味地听专家说,听学校领导说。

3“十二五”期间课程改革的新动向及其推进

3.1 “十二五”期间课程改革的新动向①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的新变化。由培养 “高技能人才”转变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将知识、技能、职业素养的有效融合。②政策操作层面上提出向专业要特色向课堂要质量、向教师要水平 。由示范专业建设转向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建设,将“五课”教研、“两课”评比活动常态化,积极培养人民教育家、教学名师等。

3.2 十二五期间课程改革推进的关键点①专业吸引力与竞争力建设,形成 “进口旺,出口畅”的局面。②加强优秀教师团队建设。③提升教师课改能力。④加强新课程框架体系的建设和课程优化与整合(新课程开发)。⑤健全“多赢”校企合作运行协调机制。

鲁昕表示, 我国职业院校学生通过全面、系统培养,人人都是人才的培养,要实现此般脱胎换骨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中国从世界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递进也指日可待。这一切,离不开课程改革。

上一篇:高校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成因与干预措施 下一篇:新升本科院校发展分析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