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我国社会管理创新研究

时间:2022-08-30 02:07:49

新时期我国社会管理创新研究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取得了世界瞩目的经济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渐提高。但是也存在一个误区,那就是把单纯的经济增长,尤其是 GDP 的增长作为发展的核心,这便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对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重视不够的现象,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诸如:城乡差距扩大、区域间的发展不平衡、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而这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失衡,势必会影响到我国社会的和谐。这就要求相关的职能部门要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切实转变社会管理理念,扎实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文化水平,以达到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的目的。

1.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义

社会管理作为人类必不可少的一项管理活动,贯穿于人类社会实践的历史进程之中。社会管理活动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一种整体性形式,它具有客观性、现实性、广泛性等特点,涵盖着社会生活领域的方方面面。

1.1创新社会管理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

管理是保证一切公共活动有序进行的必要条件。而社会管理就是把社会作为管理对象,对其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不同的社会以及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时期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社会管理,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管理的理念、社会管理的方式、社会管理的体制和社会管理的机制需要不断创新,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随着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不断增多,社会矛盾与冲突也变得日益复杂化,导致社会问题不断涌现,这使得传统的社会管理体制面临着新的冲击和挑战,原本的社会管理机制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社会管理的需要。面对管理对象的复杂化,这就要求我们的社会管理机制根据社会的需要进行不断创新,提高管理效能,维持社会环境的稳定,从而实现社会的协调运行与良性发展。

1.2创新社会管理是实现社会稳定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不断融入世界,参与了经济全球化的竞争。经济全球化本质上就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一些非稳定因素也在不断地增长,势必造成经济关系的重组和利益的失衡。在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结构转型的这一特殊时期,社会分化加剧,不同的社会群体之间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利益需求。因此,只有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推动社会管理机制的创新,统筹兼顾各方利益关系,调整利益格局,才能从根本上激发社会的活力,缓解社会矛盾与冲突,保持社会的安定有序发展。

1.3有利于最大程度上实现社会公正,构建和谐社会

社会公正是和谐社会的本质和基石,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首要价值。它是指国际利用各种社会规则体系,对社会进行整合和调节,以促进人的全面进步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使所有社会成员共享发展成果。但是社会公平公正不可能自发实现,它的实现必须通过政府的有效管理来实现。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社会转型,经济转轨,社会变迁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在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这些问题很大程度抵消了发展的成果,对我国社会的健康运行与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这时就需要我们通过社会管理建立各种合理的政策取向,协调各方的利益关系来解决市场失灵,通过提供各种社会公共服务,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的基本需求,以实现社会公正。因此,只有建立有效的社会管理机制,加大调节力度,调整不同阶层的利益结构,才能实现社会的有效整合,才能建立公平有序的和谐社会。

2.当前我国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由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期。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这一系列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阶段性特征的集中反映。在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的推进下,我国的经济社会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这给我国社会建设和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我们现在没有针对特定的社会领域的变化作出相应的布局和调整,这使得一些新问题依然通过旧的思维和框架来处理,另外,因经济发展带来的矛盾在不断地积累和加剧,一些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过大、就业紧张、社保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也在逐年增加,如果这种情况长期得不到纠正,就会严重影响和制约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必须通过梳理和归纳社会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社会管理的创新提供具有针对性的现实依据。

2.1利益格局调整,社会矛盾增多

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全球化的深入,我国的经济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但是,与此同时问题也同样存在,城乡差距贫富差距也随着不断加大,引发了不少的社会矛盾,如:农村土地征用、劳资纠纷、医疗服务、社会保障问题等,这些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使得集体上访事件、城乡、社会纠纷事件屡屡频发。

导致这些矛盾的因素,归根结底就是因为经济发展不协调、社会建设不合理、社会管理不到位所引起的。因此,在新的社会形势下,在保持经济稳定发展的同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统筹协调好各方的利益关系,妥善处理好各种社会矛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2.2管理主体不清,管理范围存在盲区

当前,由于没有对政府的职能范围进行科学界定,造成我国的社会管理仍然存在着权责不清的问题,这便导致了政府缺位、失位、越位等现象时有发生。基层党组织管理能力有待提高,社区、企事业单位的管理组织建设滞后,责任不清,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渠道不畅,作用发挥不够。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中,我国政府一直扮演着大包大揽的全能政府角色,很多社会单元都失去了应有的活力,国家按照计划分配各项资源并组织社会生产,人们在丧失了自身的创造性和流动性之后,都成为了政府管控、单位牵制的"单位人",政府在社会管理的过程中扮演了唯一主体的角色。不但忽视了市场经济的调节配置功能,以及社会自治的利益协调功能,而且使政府的行政运行效率低下,增加了政府的行政负担,从而导致政府职能的"越位"现象时有发生。虽然我国社会组织发展迅速,但是在从业人员的人均比例上与发达国家仍然有着较大的差距。社会组织的职能不完善,一些地方政府过多的干预插手社会组织的事务,造成本该相对独立的第三方组织出现了政治化、行政化倾向,社会组织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服务,没有很好的填充政府管理与公民自治之间的管理盲区,反而充当了政府干预社会自治的工具,约束了社会组织自身的发展与提高,影响了人们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社会管理主体的混乱,一方面造成了一些事务重复交叉监管,禁锢了社会的活力,增加了政府的行政成本,另一方面造成了该管的事务没有管好,出现了许多监管方面的漏洞,给社会的安定和谐带来了一定的隐患。

另外,在长期"强政府,弱社会"的格局下,社会的参与度和自治能力有限,政府的触角还有很多接触不到的地方,如城市商务楼宇、集体宿舍、城乡家庭出租屋及城乡结合部还存在社会管理的盲区。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没有完全覆盖到社会各个阶层、各个角落,保障制度和社会管理的缺失,使处于管理边缘人群的各项权益到不到充分的保障,很容易沦落成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同时也往往成为治安刑事等案件的高发人群,严重影响社会的安全稳定,与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背道而驰。

2.3管理手段单一,管理能力有待提高

首先,当前我国的社会管理与国外相比还不够人性化、科学化,管理手段也十分的单一,不少仍然依靠以往的行政手段来实施管理,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同时由于社会政策不完善、德育教育跟不上,党的政治优势没能在社会管理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服务职能也没能很好的发挥,使得管理效果也往往不如人意。落后单一的管理能力遏制了社会的创造力和积极性,不但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还会影响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形象。

其次,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下,致力于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忽视了社会管理的完善,社会管理问题被长期积压,已经严重影响到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和社会的安定有序。经济增长成为了衡量各级政府执政能力的唯一标准,使得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相对落后,方式较为单一,没有突出社会管理的服务性和人性化。甚至出现了一些干部在经济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领导能力,但是当涉及到社会管理,当面对凸显的社会矛盾和繁重的社会事务时,则出现了无法应对的局面。我们应该明白,社会管理更多的是追求一些软实力及隐性数据,更注重如何协调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如何把握好度变得更为重要,这也考验了政府在社会管理各方面的能力。因此,社会管理自身的难度以及我国新时期复杂多样的社会形式,对各级领导干部做好社会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提高新形势下社会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刻不容缓。

2.4管理体系不健全

社会管理体系不健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社会利益协调系统不完善。在转型期的特殊背景下,资本相对于社会劳动在利润分配中所占的比重畸形偏高,发展成果的初次分配不合理,人们的劳动成本报酬较低。另外我国的税收制度不健全,没有发挥其两次分配的效果,由于利益协调机制的不完善,导致了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贫富差距较为明显,不利于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更不利于充分调动社会的活力。

其次,决策体系不完善。转型期我国的体制内还残余着大量的计划经济色彩,长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使各级政府缺乏应有的服务意识,由此出现了在决策体系中民众参与不足,一些重要政策和重大事项的制定听取民声、反应民意、集中民智不够,大量社会立法落后,政府内部各机构的运行也不能做到协调一致。

最后,保障体系不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还没有完全照顾到全体居民,另外受到户籍制度的制约,以及养老保险跨地区转移的种种限制,许多城镇居民享受不到均等化的社会保障服务。基本医疗保险还没有覆盖全民,且医疗补助额度偏低。基本医疗保障还没有照顾到偏远地区以及社会边缘的弱势群体,与之配套的医疗卫生机构也没有深入到了各个基层,医疗补助的额度较小,医疗保障的病种有限,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依然存在。

3.国外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典型成功案例

3.1美国的社会管理模式

美国社会管理的主要做法是:设置高效合理的社会管理机构。从美国的社会管理机构设置我们不难发现:首先,美国政府在社会管理组织的设置上充分注意因地因时制宜,他们的社会管理是通过五十多个独立的管理机构来实现的,而这五十多个社会管理机构下属机构的设置几乎不会遵循统一的设计模式,而是充分考虑到了当地当时的实际情况和资源预算约束。其次,他们社会管理机构的设置还考虑到权责一致和组织整合的问题,如1970年美国联邦环境保护局对环境管理领域实施统一全面的管理。最后,每个地方都有较长的自治传统,中央和地方之间基本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统属关系,而是在各自的范围内各司其职。

3.2日本的社会管理模式

日本主要实行的是分权参与的社会管理模式,20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开始加快分权化改革的脚步,并于1998年颁布“分权推进计划”,其优点主要有:能促使地方选择合适当地条件和需要的计划;确保决策更符合实际;赋予个人以自,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等。

3.3英国的社会管理模式

英国主要实行的是市场化的管理模式,20世纪80年代英国进行了社会管理的市场化改革,并推行《地方政府法》,规定在特定的服务领域内,地方必须通过竞争招标的方式将自己的服务项目承包出去,向私营部门或非营利机构购买公共服务。

4.我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策略

国外关于社会管理创新获得成功的典型案例,不仅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更能让我们吸收不少成功的经验,这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加强和创新本国社会管理的实践路径。因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促进社会管理创新。

4.1明确政府的职能和责任

政府作为社会管理的主体,负责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具体工作的开展。在以往的计划经济体制中,政府在社会管理方面始终扮演着大包大揽的全能角色,政府是社会管理的唯一主体,这样不但增加了政府的运行成本,加重了政府的负担,而且容易忽略部分社会事务,造成社会管理的真空状态。政府负责,就是要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扭转以往"重经济增长,轻社会建设"的传统观念,将社会管理作为今后工作中的重点,切实承担起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职责,杜绝政府职能"失位"行为,将社会管理工作认真落实到位。在加强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同时,也要充分尊重社会成员的个性和差异性,保证社会生产生活的活力,因此应该认清政府职能的边界,主动让渡权力空间给其他社会管理主体,杜绝政府职能"越位"现象,保障社会的差异化、多元化发展,满足社会成员不同的发展需求。

4.2提高政府舆论引导能力

要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就必须提高政府的舆论引导能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这也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任务。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现代传媒尤其是新兴媒体快速发展普及,深刻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和舆论形成机制,传媒的作用显著增强,时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

各级政府应拓宽民众的诉求表达渠道,民意宜疏不宜堵,切实维护公民言论自由的权力;强化社会信息共享平台,保证公民对相关事务的知情权,这也是加强公民政治参与的先决条件;善于利用舆论工具,不能片面地注重网络等媒体的负面作用,一味的视其为洪水猛兽,应该积极尝试探索新兴的媒介手段,充分发挥各类媒体的作用,使其成为政府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政于民的有效渠道;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建立官方信息机构,并通过立法保证机构的权威性,在突发性事件面前及时掌握舆论的主动权,第一时间告知民众真实详细的资料信息,使各种谣言和猜疑得到快速的遏制,最大程度的降低谣言带来的危害;宣传部门应加大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力度,抢占社会舆论的制高点,正面引领时代的精神潮流。

4.3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追求的目标,也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内在的价值尺度。目前在我国的一些区域和行业内,存在着资源享用不对等、权力运行不公平、政策决议不均衡等情况,它直接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制约了社会的活力,甚至经常成为引发社会矛盾的“导火索”。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应该从保障公民的民力、扩大群众的政治参与入手,针对目前民主完善的薄弱环节,着力加强基层民主建设,确保社会各个阶层、各个领域、各个地区的公民有序参与管理事务的权力。同时还要坚持教育的公益性本质、大力推进教育公平,是实现起跑线平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首要任务。最终实现物质、精神、资源、地位等实质性的公平。

4.4加大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力度

坚持走群众路线,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拓宽公民参与的渠道,最终形成“人民国家人民管理,人民发展人民共享”的新局面。基层是最贴近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组织,在社会管理工作中具有天然的直接性、便捷性优势,加强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力度,应该充分依靠基层的力量和优势,发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到社会管理中来。

社会管理工作的重心在基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成果,最终也要依靠人民的智慧和人民的力量来实现。因此,完善基层组织建设,是加大公民参与社会管理力度最有效的途径,应该着力从完善村民自治组织建设和完善城市社区建设两个方面来入手。强化它们的公共服务职能,把它们作为倾听群众呼声的第一线,加强民主建设,畅通民意表达的渠道,构建居民自治的平台,充分保障居民的活力和自主性,提高居民参政、议政、问政的积极性。

5.结论

新时期是战略机遇期和改革攻坚期,同时也是问题突发期和矛盾凸显期,面对新时期的新形势、新问题和新任务,党和政府将社会管理放在战略意义的高度,明确列入了四个国家职能之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我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成果,在充分结合我国具体国情的基础上,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最新的认识和总结。

(作者单位:广西玉林市委党校;广西 玉林 537000)

上一篇:工程项目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控制措施 下一篇:我国出口工业品质量安全水平监测评价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