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期橄榄型社会建设

时间:2022-10-12 03:09:51

论新时期橄榄型社会建设

摘 要:我国无论从经济层面还是从社会管理层面均已到了一个重要的十字路口。而经济发展的目的最终是为了社会的发展,为了社会中个人得到更好地发展。橄榄型社会已经成为当前经济社会形势下发展的首选,橄榄型社会的建设会带动我国很多领域的改革,也将最终落实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关键词:收入分配制度 橄榄型社会 中等收入阶层 城镇化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9-0000-03

一、我国新时期社会发展的战略布局和社会发展现状分析

(一)我国新时期社会发展战略布局

自1979年邓小平第一次提出“小康社会”以来,我国开始了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工程。到了上世纪末期,严格地说,我国实现了较低水平的小康社会,全国人民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开始向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迈进。2002年,中共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提出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十年之后,中国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国进入了“十二五规划”的第二年,中共十中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这一提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小康社会这一目标伴随着我国整个改革开放时期一路走来,到现在终于将发生“质的变化”。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13亿中国人的切身利益,事关未来中国的发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就我国社会发展布局来说,作者认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当前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战略布局。

(二) 我国社会发展现状分析

总体上来说,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期。从经济总量上说,2011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同年我国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超过5000美元。我国社会建设取得了很厚积累,所以我们才提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不过这一目标是“十分艰巨的”。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中也面临着一系列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1、自然环境污染

这种污染现在呈现扩大化的趋势,一些地方已经严重影响到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多衍生问题和矛盾,因为污染导致的后续治理所花费的代价也越来越大,这是不协调和不可持续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以及人居方面矛盾的集中表现。

2、社会收入差距扩大

我国基尼系数高于所有发达国家(如日本基尼系数为0.3到0.35之间)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2013年1月1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会,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在介绍2012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时正式透露了我国过去十年的基尼系数,可以发现,自2003年到2012年,我国这10年的基尼系数都高于警戒线0.4,有的年份接近0.5,这一情况非常值得我们警惕。

从我国整个人口上来看收入差距,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研究的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隐性收入9.3万亿,80%集中在20%高收入家庭,其中最高端的10%就占了隐性收入的62%。最高收入的10%家庭和最低10%家庭的人均收入之比是65倍。

3、城乡发展有待突破

2011年,我国公布的城镇化率达到51.27%,这也就意味着我国有超过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镇。而实际情况是居住在城镇的人口远没有达到实际人口的一半,因为这里面包含了很多的农民工,大致有2.5亿人,或者更多,他们并没有真正享受市民的待遇。另外这一部分农民工大多数并非定居在城镇,其实他们还是农民,同时他们的收入是很低的,据公开的数据,“1997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6∶1,2010年已达到3.33∶1,“落差”幅度不仅远高于发达国家,也高于巴西、阿根廷等发展中国家。”①

简言之,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在于“不协调,不平衡和不可持续”。当前社会发展中面临的尖锐问题是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越来越大,高收入人群收入与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差距悬殊,同时低收入人群在我国总人口中占有很大的比例,缺乏稳定的,有合理规模的中等收入阶层。

二、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求解之道

十报告一大亮点就是提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之相应的是提出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几句话就为我国未来十年的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社会发展总目标,而与之相应的是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国内生产总值是经济发展的宏观方面,是经济总量的发展;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是细化到居民个人,是经济发展的微观层面。我认为这一提法标志着我国更加重视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建设,这是“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具体实践。

怎么理解全面建成后的小康社会?这是小康社会的高级和完善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从社会总体上来看,这个社会一定是大多数人物质和精神生活都很富足,个人能够充分发展,社会大众有很高的个人素质的社会。从社会人口收入分配格局来看,一定是高收入阶层和低收入阶层所占比例都很小,而中等收入阶层占主要比例的社会结构,同时没有悬殊的收入差距,社会发展成为一个“橄榄型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成“橄榄型社会”其实有异曲同工之妙。一个重要的共同点就是这一社会结构中大多数人都很富足,中等收入阶层是社会的中坚力量。社会中个人通过自身努力能够得到较好的发展,社会发展的成果能够被个人充分的共享,这也是“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理念的最好诠释。全面建成后的小康社会,或者说“橄榄型社会”一定是“科学发展观”得以完美贯彻的社会。

以上是从社会发展的理念层面简要阐述“橄榄型社会”。从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现状,如前文所述,我国建设“橄榄型社会”还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从现实看,从中长期趋势看,从社会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看,能否“分好蛋糕”成为“做大蛋糕”的主要约束条件。”②迟福林先生在谈这一问题时提出了“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认为应更重视“经济发展”,而不是片面重视“经济增长”。因为“经济发展”还涉及到“结构,分配,就业和环境”。其实就是抛弃片面的GDP发展,而更加重视经济的结构优化,更加重视收入的分配,更加重视就业和环境保护。实质上还是谈的科学发展观的落实。

我们的“蛋糕”已经很大,这个没有争议,现在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分好蛋糕”?而这一问题指向了收入分配改革,指向了培育中等收入阶层的领域。

2012年8月15日,统计局报告称2011年中国人均GDP达5432美元。在取得如此成就的同时,中国也面临着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中国人均GDP去年就达到3600美元,中等收入发展阶段的各类陷阱已不同程度地凸显,如何在加速发展中越过这些“陷阱”,是执政党亟待解决的时代课题。”③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的一种状态。根据以往其他国家发展的情况看,我国目前仅收入分配差距悬殊和经济转型困难这些事实就有可能使我国面临“中等收入陷阱”,至少,我们应得有足够的警惕。

三、 如何构筑现实的橄榄型社会

橄榄型社会的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不是个别领域的改革,唯有社会发展中众多相关领域的齐头并进,形成改革的合力,才能真正建成橄榄型社会,我国也才能按时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进一步细化,建设橄榄型社会的核心是培育中等收入阶层,培育中等收入阶层首要的是分配制度的改革,然后是其他相关领域的配套改革和发展,这些都能较好的完成,那么橄榄型社会自然建成。下面我将以此为主线展开论述。

(一)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按照党的十提出的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的战略部署,要继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优化收入分配结构,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扎实基础。”④以上表明我国政府已就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作出了最新的部署,同时也表明了进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当前收入分配不公平是造成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重要原因。“根据国民经济核算统计,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代表劳动者所得的劳动者报酬占GDP50%以上,2001年后这个比重不断下降,到2007年已降至39.7%。而代表政府所得的生产税净额和代表企业所得的固定资产折旧及营业盈余占GDP比重则分别由1990年的11.7%和34.9%上升到2007年的14.2%和46.1%。”⑤以上表明我国居民,政府和企业三方中,居民收入占GDP比重最小,并且呈现下降的趋势,而反映的实质问题其实是体制的因素造成的,居民或者广大群众是社会劳动财富的创造者,理应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造成这样的局面,那么收入分配体制肯定是不公平的,是需要改革的。

收入分配制度不公更具体的表现是不同行业群体的收入差距巨大。尤其明显的是垄断行业管理层和职工与普通企业从业者收入差距明显;垄断行业内部高层管理者与普通职工工资收入差距明显;城乡收入比目前达到3.3比1。

其实从实质上看,垄断行业和普通企业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是一个很急迫的问题。“我这里要强调的是,收入分配的最大不公平,主要是一些个人或群体获得了不应该得到的收入和财富,这主要与国有资产及其收益的分配相关。”⑥

所以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应首先从垄断国企入手,这属于“调整过高收入”的范畴。现实的做法首要是限制垄断国企的过高收入,特别是国企高层的过高收入,我国已经在这一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长远来看,还是要建立一种完善的机制来使全体国民来分享垄断国企庞大的收益,而不能仅仅有国企内部和政府来消化。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其次要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即“提低”。目前低收入群体在我国还占有庞大的比例,我想可以在初次分配中设法提高他们的工资收入,如我国目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中明确了最低工资应与CPI实现联动就是很好的尝试,同时逐步扩大其财产性收入水平,在再分配中国家应充分利用税收的作用来调节,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社会福利政策、各种转移支付措施。通过制定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更有利益于低收入群体的政策,应该能有效提高这一群体的收入水平。

总之,改革的目的正是要建立一个科学、合法、符国情、合民意,真正体现制度优越性的分配机制,这个是核心。

(二)解决农民工落户城市问题,同时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有机统一起来

农民工落户城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质是一样的,都是“三农”问题的范畴。农民工现在大约有2.6亿人,这一部分人常年在城镇和乡村间流动,他们当中很多人经常居住于城市,所以农民工能否落户城市,能否在城镇中真正有一个有保障的生活,关系低收入群体的扩大问题,关系我国目前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问题。“中国城镇化的核心应该是农业转移人口进入并落户于城市,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普照之光。.......城镇化的过程是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的过程,换言之,城镇化的核心是农民转移就业,农民转变身份。在这个过程中,就业是前提,市民化是结果,无视这个逻辑,便会在城镇化的道路上迷失。”⑦目前我国的城镇化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就是受到体制的羁绊而不能很好地推进。但城镇化又必须向前推进,因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将为我国以后的经济增长做出很大贡献。

农民工落户城市如果能顺利解决,那么大量农民就实现了身份和职业的转换,这直接为我国即将推进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做出了贡献,而新型城镇化建设如果按计划稳步推进,可以预见,更多的农民将落户城镇,这将创造巨大的内需,自然对我国整个经济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而这两大问题的解决将最终有利于建设橄榄型社会。而如何解决这两大问题呢?

农民工落户城市问题应加紧户籍制度改革,尽快给予农民工市民待遇,在城镇医疗,教育,保险方面与市民一视同仁,我认为这些难度不大。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关注农民工的就业问题,这是农民工能否真正落户到城镇的关键。同时注意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支持,尤其是面临劳资纠纷的情况下。做到了这些,农民工的落户问题应该会得到较好的解决。

新型城镇化建设我认为应该首先明确理念问题,正如总理强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人的城镇化”。发展城镇就是要以人为本,很大程度上是民生问题。所以就要克服目前的“化地不化人”的窘境,城镇化不应是纯粹的造城运动和城镇建设的。也正如总理所强调的“城镇化是最大的内需,要把这个潜力发挥出来,还要靠改革”这句话,其深意是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要解决体制障碍。尤其是户籍制度改革、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新型城镇化不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张,而是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由“乡”到“城”的转变。

(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完善

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明确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以来,市场经济在我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实不论是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关键是由谁来主导资源的配置,我国经过长期的探索,最终明确了以市场配置为主体,以政府配置为辅助的模式。这一模式是以市场机制为核心,以价格为杠杆来配置资源,推动产权交易的经济形式。

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完善,我认为核心还是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正如总理所讲,“如果说机构改革是政府内部权力的优化配置,那么转变职能则是厘清和理顺政府与市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说白了,就是市场能办的,多放给市场。社会可以做好的,就交给社会。政府管住、管好它应该管的事。”⑧

限制政府对于经济的过度干预,最大的好处是培养市场的力量,实现按经济规律办事,按经济规律发展经济,现实的好处是能够真正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宽松的环境。“王明权表示,大大小小的企业是我国实体经济的细胞,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只有企业活跃了,实体经济增强了,国家经济才能蓬勃发展,就业人口才能增加,社会才能更稳定。说到底,经济活动中最重要的是把作为社会最基本细胞的企业搞好。”⑨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将对于我国经济结构的进一步完善起到很大的作用,同时将大量吸纳剩余劳动力,这是很关键的一点,毕竟国企和事业单位吸纳的劳动力是有限的,如果有利于解决社会就业问题,那么对于培育较高收入阶层也是有利的,对于解决民生问题是有利的。

(四)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是经济结构调整。所谓经济结构调整是指国家运用经济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的手段,改变现有的经济结构状况,使之合理化、完善化,进一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过程。文章之所以谈到这一问题,关键在于这一转变关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关乎我国人民群众世代生存发展的环境变化,自然也关乎我国建设橄榄型社会的成败。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也可以理解为要找到一条适合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解决方案。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模式的主要弊端在于以下几点:

一是大量传统产业出现产能过剩,全国范围内传统产业面临升级的问题。如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焦炭等产业,同时这些产业发展的同时大量消耗资源,严重污染生态环境,继续发展逐渐变得得不偿失。

二是我国经济增长已经开始减速,需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需要大力培育新兴战略性产业,这又要求我国提高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同时现在的事实表明需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

三是内需和外需的比例失调。我国长期依赖出口拉动经济增长,近年来虽然在调整,但效果不明显。但这一模式显然容易受到外部市场波动的影响。如2007年,由于美国和欧洲的进口需求疲软,我国月度出口增长率已从2007年2月的51.6%下降至12月的21.7%。

以上弊端都会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深刻的消极影响。所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迫在眉睫。如果我国经济的增长真正开始由内需驱动,那么必定要求培育大量的中等收入阶层,他们将是构成中国制造业升级换代的主要消费群体。我国经济也将实现更健康,更低碳的增长,实现可持续的增长,这就从根本上保证了我国居民的收入增长,这也从根本上决定着我国橄榄型社会建设的成败。

四、 建设橄榄型社会的意义

一是有利于解决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橄榄型社会建成之后必定是中等收入阶层占了社会人口的大多数,同时极高收入阶层和极低收入阶层都只是少数,整个社会收入的差距处于一个合理的区间。

二是有利于解决我国面临的“中等收入陷阱”问题。从一个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收入水平的国家跨入一个人均收入达到高收入水平的国家,社会居民的收入格局必定面临一个深刻的调整,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必定面临一个深刻的调整,甚至这个国家的人文素质,社会文化氛围都要面临一个深刻的转变,而这些都和建设橄榄型社会直接相关,所以橄榄型社会建设的成败也直接关乎我国能否跨过“中等收入陷阱”这一问题。

三是有利于社会大局的稳定。不论从历史上看还是从现实中其他国家的发展情况看,一个中等收入阶层占社会人口多数的国家都是很稳定的。中等收入阶层,他们一般都追求稳定的职业,稳定的社会环境,自然的生态环境,有着较高的文化素质,在政治方面倾向于渐进式改革,追求中庸之道。

参考文献:

[1] 赵海均.什么在左右中国经济[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1.

[2] 周晓虹.全球中产阶级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8.

[3] 秦言.中国中产阶级-未来社会结构的主流[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2.

[4] 余斌.国民收入分配:困境与出路[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1.8.

[5] 李春玲.中产阶级的社会政治态度:寻求变革还是安于现状[J].社会,2011(2).

注解:

① 同上。

② 参见《迟福林谈收入分配:不分好蛋糕就做不大蛋糕》,载《中国新闻网》,2010年4月22日。

③ 参见《胡鞍钢:中国能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载《北京日报》,2010年8月9日。

④ 参见《国务院批转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若干意见》,载《中国网》,2013年2月5日。

⑤ 参见《国家行政学院学者:政府权力过大,收入分配体制已经改不动了》,载《东方早报》,2009年12月4日。

⑥ 参见《收入分配改革路径清晰》,载《半月谈》,2012年第13期。

⑦ 参见《我国城镇化率超50%被指高估,体制成最大障碍》,载《财经》,2013年2月18日。

⑧ 参见《记者会问答实录》,载《新华网》,2013年3月17日。

⑨ 参见《政府应减少对经济活动的行政干预》,载《中国经济时报》,2012年3月14日。

上一篇:如何让民族地区的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第一步 下一篇:浅析设计师的设计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