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及护理

时间:2022-08-30 11:32:48

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及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10-0422-02

【摘要】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较为常见,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神经功能康复,还会增加脑卒中复发的危险。护理人员应重视、了解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改善其睡眠质量,促进疾病康复。

【关键词】脑卒中 睡眠障碍 影响因素 护理

睡眠障碍是指睡眠量及质的异常,或在睡眠时出现某些临床症状,也包括影响入睡或保持正常睡眠能力的障碍,如睡眠减少或睡眠过多,以及异常的睡眠相关行为。脑卒中是常见病、多发病,有研究显示睡眠障碍在脑卒中患者的发生率显著高于一般人群[1]。据国内外文献报道,约80%~95%的脑卒中患者存在睡眠问题,睡眠障碍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身心健康及神经功能康复过程,还会加重脑卒中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症状,甚至诱发脑梗死或脑出血的再发[2]。因此,应重视早期对脑卒中患者的睡眠情况进行诊断,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及护理干预。

1 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

1.1 性别、年龄因素 脑卒中患者多合并有脑动脉硬化,且动脉硬化及神经细胞退变随年龄增加而加重,所以年长的患者更易发生睡眠障碍。女性的生理特点及心理状态决定其脑卒中后较男性更易发生睡眠障碍,因此对女性和年长患者的睡眠问题应给予更多的关怀[3]。

1.2 病变部位 目前认为大脑皮质,皮质下的丘脑,下丘脑,脑干网状结构等都参与睡眠的调节,当病变损害上述部位时,可引起睡眠结构紊乱而导致睡眠障碍。有研究表明皮质下病变的患者出现睡眠障碍的发病率最高,因为此部位为脑卒中的好发部位,且病变可引起丘脑及下丘脑功能异常。另外,脑梗死后脑细胞发生不可逆损害使神经递质失衡,释放大量的氨基酸等毒性物质作用于脑干网状结构,干扰睡眠―觉醒周期,也可导致睡眠障碍[4]。

1.3 精神心理因素 脑卒中患者因残存各种功能障碍而易伴发抑郁。研究表明抑郁、焦虑状态是影响脑卒中患者睡眠的重要因素[5]。脑卒中后患者出现角色转换,肢体瘫痪造成患者的独立性和日常生活能力下降,安全感和价值感消失,心理负担加重,患者易出现焦虑、恐惧、悲观等消极情绪,从而引起睡眠障碍。

1.4 药物因素 在脑卒中治疗过程中,有些药物可导致或加重睡眠障碍。如脑代谢激活药胞磷胆碱可兴奋神经中枢引起睡眠障碍;甘露醇和呋塞米等脱水剂的应用可因利尿作用干扰睡眠;长期不适当应用镇静催眠药易产生药物依赖或出现戒断反应,使原有的睡眠障碍加重。

1.5 其他 环境因素,如噪音、光、重症医疗监护等,以及疼痛、翻身行动不便等各种身体不适均可影响睡眠。此外,睡眠障碍与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生活满意度等多种因素有关[6]。

2 护理

2.1 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 保持病室温、湿度适宜,每天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清新;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平整,使患者舒适;保持病室安静,合理安排治疗、护理活动,医护人员要做到走路轻、说话轻、操作轻、开关门轻,尽量降低噪声;适当遮挡光线,避免灯光直接照射患者面部;对严重打鼾者尽量安排住单人病房,减少对其他患者的干扰。

2.2 增加患者身体舒适度 人只有在舒适和放松的前提下才能保持正常的睡眠。应帮助患者在入睡前进行个人卫生处置,尽量减少衣物对身体的刺激和束缚。协助患者取舒适的卧位,放松关节和肌肉,保持瘫痪肢体的功能位,防止肢体受压和下垂。指导患者白天适当运动,减少卧床时间,增强晚间睡眠欲望。同时还应耐心倾听患者主诉,配合医生采取相应措施缓解患者的不适症状,促进睡眠。

2.3 心理干预

2.3.1 认知疗法 包括纠正患者对睡眠认识的偏差,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等。护理人员用良好的语言、热情、和蔼及真诚的态度与患者交谈,予以安慰、支持、劝解、疏导,以减轻或消除其不良情绪,使患者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疾病,树立信心。

2.3.2 行为疗法 常用的有松弛疗法,通过身心放松,使自律神经活动向着有利于睡眠的方向转化,并促使警醒水平下降,从而诱导睡眠的发生。刺激控制治疗主要用于睡眠环境的改变,使新的睡眠环境与迅速入睡建立条件反射关系[7]。

2.3.3 社会家庭支持 协调好患者与家属的关系,让家属参与到患者的康复活动中,给予患者精神及经济支持,使患者处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保持健康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从而改善和预防睡眠障碍。

(下转第425页)

上一篇:几例“阿托品化”的特殊判断 下一篇:急性心肌梗塞的院前急救及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