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建立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的困惑与展望

时间:2022-08-30 07:52:06

我国建立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的困惑与展望

由于教育部一直处于调研之中,至今没有出台正式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的指导性文件,因此,我国各地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相对缺少严谨的顶层设计,仅仅参照各省市原有高中会考的实践发展起来,它无论在科目设置、等第呈现与使用,还是重考、补考规定、组织与管理机构等各个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此现象折射出各地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在定位上存在着困惑。本文从分析这些差异的认识基础出发,展望我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的发展趋势。

一、各地学业水平考试制度的差异分析

我国各省市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有很大差别,下面依据2011年教育部“全国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基本情况调查”的有关数据,就各省市学考制度的主要差别作一分析。

(一)科目设置

大部分省市考试科目为全科的9~11门。但也有些省份如江苏、海南、宁夏三地却不考语数外。其中吉林、黑龙江、重庆、甘肃、青海、宁夏等地只考必修课程,不考任何选修科目;而大多数考选修的省份往往也只考其中的理化等几门学科;没有一个省市开考所有选修科目。

【分析】我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没有核心课程的概念,必修科目过多,但各地考试科目的设置如此随意必有隐情。这种随意性的背后有与高考配套的考量,这表明地方政府把高考放在首位,把控制学生考试负担作为优先考虑的因素。在高考不松绑的前提下,为了防止学生负担过重,只能把学生学业水平的全面检测与评估屈居从属和次要的地位。

(二)等第呈现与使用

几乎所有省份均采用A、B、C、D四级呈现,分别表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等含义。学考成绩以前仅在出国留学时有用,近年各省市及若干高校的自主招生已就学考成绩的使用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最有代表性的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1. 硬挂钩类型

这一类型目前的试点有多种形式:

(1)等第折算成分数。例如新疆把学考等第按A级3分、B级2分、C级1分、D级0分转换为高考录取参考分数。(2)成绩按比例折抵。例如海南省把学考成绩的10%合成到高考总分中。(3)既作门槛又按比例折抵。浙江省属10多所大学今年规定学考等第达到一定门槛的学生可以报名参加高校组织的综合测试,再根据考生的综合成绩进行录取。综合成绩=学考成绩×20%+综合测试成绩×30%+高考总分×50%。

2. 软挂钩类型

目前各省市普遍采用软挂钩形式。北京、上海、福建、湖北等等省市都把学考成绩记入考生电子档案,在统招录取、自主招生中作为高校录取的重要依据。但在具体操作中,由于录取工作时间紧,软挂钩往往成了不挂钩。

3. 反向挂钩类型

广东省学考与高考是反向设置的。文科、艺术生学业水平考试考理化生;理科、体育生考政史地。只有学考成绩达到一定水平的考生才能予以录取。

【分析】这些有益的尝试预示着我国教育评价改革将进入深水区,有助于平稳推进高校招生制度改革,有助于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构筑的评价体系新蓝图。但同时我们也发现我国学业水平考试的等第呈现只有4级,比英联邦国家的7级和美国有些州的分数制要粗放得多!加之高校录取中的挂钩程度之浅都表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目前并没有挑战高考强势地位的前提条件和实力。

(三)重考、补考规定

目前,天津、辽宁、黑龙江、江苏、浙江、安徽、海南、重庆、四川等约40%的省市不允许学生重考,而除天津市以外的所有省市都允许学生补考。这一怪现象与我们普通高中的课程选择性差、未真正实行学分管理以及对高中生毕业条件过严有关。我国很多省市规定学考必须全部合格或只有一门不合格方可毕业。由于我们的必修课多达9~11门,要做到门门合格,对个别学生来说确非易事,他们就是多次重考也难以合格,因此只能从制度上放水,设置无论是试卷难度、合格标准还是施考要求均大幅度降低的补考。而在美国,高中学生的升级和毕业都是学分制管理,由于他们的课程选择性大,当学生发现某门课难以合格时,就可选择更适合自己的课程,达到规定的学分即可毕业,与学考成绩好坏无关,此成绩仅仅证明学生的学力,对升学与择业有用。

【分析】说得白一点,学业水平考试旨在全面反映高中学生在各学科所要达到的学业水平。当学生某门课程未达到他的目标成绩时,他可以自愿参加下一次同质等效的学业水平测试,这是他的权利。但补考性质就不同了,好像成了该生必须应尽的义务,且由于命题和施考的等值性差,当着补考学生的面走过场,严重损害了学业水平考试的严肃性与权威性。

(四)组织与管理机构

我国各地学业水平考试的组织与管理机构也不统一。大部分省市由考试院(中心)组织,但浙江、安徽、山东等由省教研室组织与实施,黑龙江、云南则单独设立高中考试评价办公室,而重庆市直接由教育厅基教处组织与管理。

【分析】考试组织与管理机构的不一致,反映了各地对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地位认识的差异,若由考试院(中心)组织对施考的公正公平性有利,也符合《教育规划纲要》所提及的发展专业考试机构的方向,但目前大部分省市的考试院(中心)教学评价力量亟需加强。若由教研室组织,目前的优势是能及时发挥学业水平考试在教学质量检测与评估中的作用,但若与高校招生挂钩紧密,则施考和阅卷的严密性、科学性有漏洞。而教育行政部门只能从政策层面确定学业水平考试的目标和要求,直接管理与组织则明显缺少专业化指导。

各地不同的考试机构设置表明我国目前确实对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定位存在着分歧。

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定位的困难所在

教育部《关于实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的指导意见(2011.12.30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将学业水平考试定位为:“全面衡量普通高中学生的学业水平,其结果是普通高中学生毕业的主要依据,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进行课程管理、评价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是高等院校招生录取新生的重要依据。”

上一篇:关于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下一篇:以创业带动就业 打造职校生就业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