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与文化”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时间:2022-08-30 06:08:30

“语言与文化”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鲜明的不同文化的差异反映到语言层面上,就会表现为语言差异。因此,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

对外语学习者来说,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一门学科。在中国现代高校的英语教学中,都把语言和文化作为外语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来对待。语言与文化已成为英语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在国内比较有权威性的教材是邓炎昌、刘润清编著的“语言与文化”。此书对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进行比较,详细论述了在使用英语时所涉及的重要文化因素。并用大量实例说明,必须掌握与这些因素有关的英语使用规则,才能措词得当,言语得体。它对我们高校英语教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并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其中存在的一些的问题,应加以改正。

一、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现实情况恰当运用书中事例

人们对不同文化和语言的学习,不仅来自于书本,更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交流与学习。随着中国的开放的发展,我们有了越来越多的和国外进行文化和交流的机会。因此,人们对于不同文化间差别的了解不断加深,对处理这方面矛盾的能力也在不断增强。由于这套教材最初编排于1989年,经过了十几年的发展,书中的某些事例显然已跟不上时展的潮流,有必要对此进行一些改动和调整。

例如,在书中第一章的介绍部分,作者举了中美之间对待赞扬的不同态度的例子。对于中国客人的赞扬,美国主妇很高兴地表示感谢,对此,中国人觉得很意外,而美国主人对中国翻译的表扬,竟得到了女翻译“No,no,My English is quitepoor,”的谦虚作答。可能,这个例子用在十几年前,在对外交流还不很频繁的时期是恰当的。但用于对外开放的今天则显得有点儿过时。在讲课中,学生就曾经提出,作为一个专业翻译人员,她怎么可能做出这样不符合西方文化的回答方式呢?这也使我们意识到,学生们所具有的语言文化知识,和过去的学生相比有了明显的提高。那么,我们的语言与文化教学是不是也应该根据学生的水平而调整教学内容和程度。

其次,在第二章讲到中英词汇中的词汇空缺现象时,书中举出很多例子说明某些事物或概念在一种文化中有,在另一种文化中则没有。其中提到了中国人没有吃过“hamburger”(汉堡包),也不需要在上班时由“time clock”(出勤记录钟)来证明他们是否按时上班。并说这样的英语词在汉语中都找不到对应词,汉语中根本没有这种概念。我们知道,这些英语中的概念早已渗透到我们中国人的生活当中,已经毫不新鲜。如果再照搬书本,恐怕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我们在教学中采用的引导的方法,鼓励学生找出过去他们所无法理解而现在有清晰概念的各类词汇并加以解释。他们对此很感兴趣。列举了诸如“Yuppie”,“Broadway”,“cocktail”,“Hollywood”等他们所感兴趣的话题。又谈到他们认为外国人可能不明白的中国词汇以及如何用英语加以解释,这就涉及到了在另一种语言中空缺词汇的翻译。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充分挖掘的基础上,加深了对中西文化差异的了解。

二、在教材基础上,对部分内容加以归纳总结和扩充

“语言与文化”一书中,涉及内容非常广泛,包括了语言和文化的各个方面。但有些方面的内容过于泛泛,而且缺乏一定的条理性,学生能够读懂,但不便记忆,有些内容只给出了部分解释,但只是一提而过并不全面。为了使学生获得比较全面的知识系统,我们对其中的有些内容又进一步进行归纳总结和扩充。便于学生获得完整清晰的概念。

例如,在第二章谈到英汉两种语言中“貌合神离”的词语时,给出了“处所、机构”、“人”、“政治、社会活动”和“成语谚语”中的“貌合神离”现象。但这并不全面。

又如,第三章中谈到的词的文化差别时谈到同一个事物、生物或概念,在某些语言中可能只用一个词来表达,在另一种语言中可能有几个或更多的词来表达,并谈到英语中表示性别的词要远远多于汉语。但是,课本所给内容仅是列出几种现象,并未加以归纳总结,缺乏一定的条理性。我们就此扩充的一定内容,把人类按家庭成员、婚姻状况、职务职业等按男女不同表达进行分类;把动物按构成雌雄的不同方法进行分类总结。使学生形成一个比较清晰的概念。

Terms to distinguish male or female of animals

+male,female:male dog,female dog公狗,母狗

+he,she:he-goat,she-goat;公山羊,母山羊

he-wolf,she-wolf;公狼,母狼

雌性加后缀ess:tiger,tigress;老虎,母虎

lion,lioness~狮子,母狮

三、中西文化对比中的翻译问题

由于本书是对中西语言和文化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其中必然涉及英汉文化中对应部分的互译问题。但在书中的很多章节,例如第五章成语、谚语和格言,其中虽然提到王佐良教授“编后感”中成语翻译的容易,但并没有给出某些具体的方法。又如第八章典故中,作者对所举的例子进行了分类和具体分析,但也未提到英汉互译问题。学生只能根据教材的内容记住一些零散的例句,却做不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对此。我们进行了讨论,并借鉴了一些词汇和翻译方面的书籍,并查找了网络上的相关资料,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我们根据成语和谚语的特点,主要总结了三类翻译方法:

1 借用法:由于人类生活的世界、人类的思维和情感有共通之处,因此,各种文化和语言也表现出一定的相融性和共同点。英语和汉语中部分的成语和谚语在语言形式和比喻形象方面十分相似,几乎可以完全一一对译,例如:一箭双雕to kill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2 部分对应法:英汉民族毕竟在地理环境、生活习俗、等方面存在相当的差异,所以,成语和谚语的产生和使用在两种文化中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色。例如,有些成语或谚语意思相近,但是使用的比喻形象有差别。翻译时,需要“易其形式,存其精神”,即采用形象近似的汉语成语意译。这样可使译文既喻义明显,又含而不露,且可再现原文所具有的语言效果,容易达意。例如:to wake a sleeping dog打草惊蛇:Speakof the devil,and he appears,说曹操,曹操到。

3 意译法:有些成语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在另一种语言中无法找到对应或部分对应的内容,它们无论在意义、用法或文化上都有各自的含义和用法,表达了不同的文化色彩。如果仅从字面意义直译,而不领会原文的具体含义及其效果,则会产生错误。对于它们的翻译,要根据他们的文化内涵和实际含义,再进行翻译。

上一篇:有关大学语文教学创新之浅见 下一篇:鲁迅胡适政治观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