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汉语避讳代称(上)

时间:2022-08-30 01:27:42

谈谈汉语避讳代称(上)

中国长期封建社会存在一种汉语避讳的礼制,就是不能直接说出或写出帝王或父母尊长的名字,必须换成别的说法或写成别的字。如果犯讳,特别是犯了皇帝的讳,就会招致严重后果。这种避讳礼制大约起源于周代,经汉魏六朝至唐宋而达到高峰,以后一直延续到清末。历史上因避讳而改换的人名、地名以及事物名不少,给古书阅读和古代汉语研究带来影响,值得注意。

一、汉语避讳有多种方式,最常见的是用一个字(词)代称本名,包括语义代称、语音代称、文字代称、综合代称等。

1.语义代称。就是用意义上与本名相同或相关的字代称本名。古代学者认为避讳代称字必须与本名同义。《颜氏家训·风操》篇:“凡避讳者皆须得同训以代之。”两汉二十一位皇帝名讳都有一定的同训代称字。据《汉书》注引荀悦云,西汉十二帝的避讳代称字是:高祖刘邦,“讳邦之字曰国”。高后吕雉,“讳雉之字曰野鸡。”惠帝刘盈,“讳盈之字曰满。”文帝刘恒,“讳恒之字曰常。”景帝刘启,“讳启之字曰开。”武帝刘彻,“讳彻之字曰通。”昭帝刘弗陵,“讳弗之字曰不。”宣帝刘询,“讳询之字曰谋。”元帝刘奭,“讳奭之字曰盛。”成帝刘骜,“讳骜之字曰俊。”哀帝刘欣,“讳欣之字曰喜。”平帝刘衎,“讳衎之字曰乐。”

据《后汉书》注引伏侯《古今注》,东汉九帝名讳的代称字是:光武帝刘秀,“讳秀之字曰茂。”明帝刘庄,“讳庄之字曰严。”章帝刘炟(dá),“讳炟之字曰著。”和帝刘肇,“讳肇之字曰始。”安帝刘祜,“讳祜之字曰福。”顺帝刘保,“讳保之字曰守。”桓帝刘志,“讳志之字曰意。”灵帝刘宏,“讳宏之字曰大。”献帝刘协,“讳协之字曰合。”除“炟”不见于古籍,其他都是比较常见的字。下面举几个例子。

避高祖刘邦讳,以“国”代称“邦”。《说文》:“邦,国也。”“国,邦也。”互训同义。《诗经》里的“国风”先秦本称“邦风”。上海博物馆战国楚简所存《孔子诗论》第三简:“邦风丌内勿也”,第四简:“邦风氏也”。汉代避讳改称“国风”。《史记?屈原列传》:“《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秦代称已归附中央王朝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叫“属邦”。《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十八种》:“属邦。道官……收人,必署其禀年月日,受衣未受,有妻毋有,有者以律续衣食之。属邦。”汉代避讳称为“属国”,管理属国的官称“典属国”。《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典属国,秦国掌蛮夷降者。武帝元狩三年昆邪王降,复增属国,置都尉。”

避高后吕雉讳,以俗名“野鸡”代称“雉”。同物异名。《史记?封禅书》:“野鸡夜雊。”裴骃集解引如淳曰:“野鸡,雉也。吕后名雉,故曰野鸡。”高承《事物纪原》卷十:“野鸡,即雉也。汉吕后称制,避其讳故也。……至唐高宗讳治,又帝小字雉奴,故相承避讳至今也。”宋陆游《杂题》诗之四:“黍醅新压野鸡肥,茆店酣歌送落晖。”

避汉景帝讳,以“开”代称“启”。两字同义。《说文》:“启,开也。”《左传?哀公九年》:“微子启,帝乙之元子也。”汉避讳称“微子开”。《史记?宋微子世家》:“微子开者,殷帝乙之首子而纣之庶兄也。”司马贞《索隐》:“此名开者,避汉景帝讳也。”金星晨升于东方,又名“启明”。《诗?小雅?大东》:“东有启明,西有长庚。”汉避讳称“开明”。《大戴礼记?四代》:“《诗》云:‘东有开明。’”孔广森《补注》:“金星附日而见,昏曰长庚,晨曰开明。今《诗》字为启明,如记或汉避孝景讳改。”二十四节之一名“启蛰”。《左传?桓公五年》:“凡祀,启蛰而郊。”又名“惊蛰”。《逸周书?周月》:“春三月,中气,惊蛰,春分,清明。”汉避讳,称“开蛰”,也称“惊蛰”。《大戴礼记?卫将军文子》:“开蛰不杀,方长不折。”《汉书?律历表》:“中营室十四度惊蛰。”后世“启蛰”“开蛰”之名并废而“惊蛰”存留至今。

魏晋以后,避讳代称无定字,数量大增,情况也大大复杂起来。代称字与本名既不一定“同训”,也不一定同类。避曹操父曹嵩嫌讳,魏晋时北方人以“蔓菁”代称“菘”。丘光庭《兼明书》卷五:“北人呼菘为蔓菁,与南人不同者亦自有由也。盖鼎峙之世,文轨不同,魏武之父讳嵩,故北人呼菘为蔓菁,而江南不为之讳也。”“菘”是白菜,“蔓菁”是芜菁,即大头菜,不是同一种蔬菜。避南朝梁武帝萧衍小字,以“绢”代称“练”。《颜氏家训?风操》:“梁武小名阿练,子孙皆呼练为绢,乃谓销练物为销绢物,恐乖其义。”又周密《齐东野语》卷四:“梁武帝小名阿练,子孙皆以练为白绢。”“练”是煮过的白色熟绢,“绢”是一种薄的丝织品,用生丝织成,两者工艺不同。避后赵高祖明帝石勒讳,以“辔”代称“”。《广韵?德韵》“勒”字下引《邺中记》:“石虎讳勒,呼为辔。”又《太平御览》卷三百五十八引北魏刘芳《毛诗笺音义证》:“辔是御者所执者也,不得以辔为勒。且旧语云,不云辔,以勒为辔者,盖是北人避石勒名也。今南人皆云,而以控为辔,反复推之,此为明证。又《诗》称‘执辔如组’,又曰‘六辔在手’,以所执为辔审矣。”是带嚼子的马笼头,辔是马缰绳,都是御马之物,但不是一回事。《现代汉语词典》:“辔,驾御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辔头,辔。”似与古义不同。宋避太祖赵匡胤之祖翼祖赵敬嫌讳,以“鸱”代称“獍”。唐长孙无忌等《唐律义疏?十恶?逆恶》:“枭鸱其正,爱慕同尽。”曹漫之等译注:“别本‘鸱’作‘獍’,应是原文。宋人避宋太祖祖名敬的同音字讳改。”旧说,枭是猫头鹰一类的鸟,生而食母。又南朝梁任昉《述异记》卷上:“獍之为兽,状如虎豹而小,始生,还食其母。”“枭獍”连用,比喻忘恩负义的恶人,古已有之。杨衒之《洛阳珈蓝记?永宁寺》:“若兆者,蜂目豺声,行穷枭獍,阻兵安忍,贼害君亲。”宋人改“獍”为“鸱”,“鸱”是鸟,“獍”是兽,是不同类的动物。南唐避吴越文穆王钱镠嫌讳,以“金樱”代称“石榴”。宋吴处厚《青箱杂记》卷二:“钱武肃王讳镠,至今吴越间谓石榴为金樱,避钱镠讳也。”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九亦云:“吴浙人避钱氏讳,改‘刘’为‘金’,果有石榴,呼曰金樱。”按石榴果实球形,内包含许多种子,而味酸甜;金樱果实成梨形或椭圆形,有刺,成熟时成橙黄色。两者是不同的植物。可以看出,避讳代称字和本名有的同义,有的不同义。同义关系并非语义代称的必要条件。

上一篇:孙坚:比竞争对手高出一厘米 下一篇:浅析儒学的传播与汉代巴蜀地方教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