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误区及应对策略

时间:2022-08-30 01:16:47

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误区及应对策略

中学语文既是母语学科又是基础学科,改变以往的应试教育模式,培养有文化内涵、文化底蕴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就成为21世纪中学语文素质教育的目标。要在语文学科进行素质教育,就必须树立正确的素质教育观,澄清现实中对于素质教育的理解误区和模糊认识,深入探讨研究素质教育的本质内涵,掌握一定的策略和方法,以便更好地实现素质教育。

一、树立正确的素质教育观,界定好素质教育与以下几方面的关系

1.应试教育不是素质教育的对立面

一提起应试教育,很多人都很自然地把它置于素质教育的对立面。认为应试教育一无是处,是一种完全落后的陈旧的教育观念,认为它自始至终都阻碍了教育的发展。甚至有些人认为它完全摧残了广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这就走向了极端。

首先,相对于当前的教育来说,应试教育确实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但我们不能一竿子打死。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它为我们的经济发展选拔了许多有用人才。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它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应试教育的缺点就在于它只是注重知识的积累和灌输,而忽视了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其次,我们应清醒地看到,素质教育中也应包含应试能力。社会上很多考试都需要这种应试能力,要衡量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必须进行一定的测试,不管是书面的还是其他形式的。在当前还没有找出一种可以取代考试的更好的测试方式。

然后,素质教育的能力培养也要建立在知识的牢固掌握上,考试不是唯一衡量学生的方法,但也是当前衡量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方法,只有在学生掌握好科技知识的基础上才能进行素质教育能力的培养,所以素质教育本身已经包括应试教育中的有利成分。

正如国家课程改革专家组组长钟启泉教授所指出的:“当我们考虑教育改革、课程改革的时候,我们要关注传统面向未来。真正的发展必然包含了继承。”这句话告诉我们:素质教育既要继承应试教育的优点和经验,又要在改正其缺点的基础上突破、创新。

2.课堂教学外表形式不是素质教育的真正体现

能力培养,关键不在形式,而是在于“让学生受到语言、文字、文学、文化知识、智慧的熏染,上出语文课独有的魅力”(殷建明《语文教学的弊端与教师的自身素质》)。在传授扎实的基础知识的同时,训练培养学生的书面、口头表达能力,赏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有些西方教育者提倡要学习中国教育的一些好的经验来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纪律性和道德观念,而我们一部分人却在那儿大谈“西化”,要将中国教育的优点全盘抹杀,岂不是叫人笑掉大牙?

所以我们对待西方教育要运用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的方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发挥我们已有的好的教育经验,开创我们自己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型素质教育模式。

二、明确素质教育的本质内涵,掌握一定的策略方法

21世纪的语文素质教育,应侧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这是21世纪素质教育的核心。

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一项艰巨又复杂的工作,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角色作用,创造一个高度自由的思维空间,利用教材和课堂中的有关因素,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主动性,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1.利用课堂教学,让学生的思维“发散”

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重要形式。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着发散思维训练的广阔天地,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和教学中有利的素材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

2.利用教材有“疑”处,让学生敢于说“不”

怀疑,常常是创新的开始。教学中要让学生做到不“唯书”不“唯上”,敢于怀疑已成定论的东西。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生学习上的进步,就是在从无疑到有疑、从有疑到无疑的转化中得来的。在这个循环往复、由低级简单向高级复杂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创造性因素。虽然怀疑并不是每次都对问题有创新性的见解,或将疑问进行创造性解决,但它仍不失为最有可能打开创造性之门的钥匙。

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不同于教师、不同于前人的见解,积极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3.利用作品的“空白”处,让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放飞

文学作品中所描写的事物多是一种经过思维加工的具有主观意向的“再现客体”,为了行文及阅读审美感受的需要,作者将一些内容省略,使文章形成了一些供人想象的空白。这些空白主要表现在语言、句法、形象描写等方面,而更重要的是作者创造的意象、意境给读者留下了填写空白的无限空间。这正是我们训练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从而训练创新能力的有利空间。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特定的情节、人物或有关因素来补充这些空白之处。这一方面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总之,语文教师只有走出思想误区,努力探索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有意识地把创新思维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进行落实,才能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本领,才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造就一代创新人才。

【作者单位:江西省上栗县第二中学】

上一篇:教育的希望 下一篇:我们如何叙述中华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