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用笔之“屋漏痕”

时间:2022-08-30 01:07:10

书法用笔之“屋漏痕”

【内容摘要】古今书家和学者对于“屋漏痕”见解颇多,但归根结底,还是应该把“屋漏痕”一语归于当事者中更具说服力。笔者以为“屋漏痕”是书法用笔的一种阐释,是用此笔法获得书法自然风格意义上的论述。如何用笔才能真正得到书法用笔的真谛,这是关键。还原颜真卿本人,对于其感悟到的“屋漏痕”,应该用他的书法作品进行审视,才更具说服力。作者试从作品中进行笔法的阐述,探讨“屋漏痕”之意。

【关键词】“屋漏痕” 笔法

“屋漏痕”一语出自颜真卿和怀素在探讨书法用笔的对话。原文记于唐人陆羽《释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中,“素曰:‘吾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又遇坼壁之路,

一一自然。’真卿曰:‘何如屋漏痕?’素起,握公手曰:‘得之矣。’”

一、“屋漏痕”释义

仔细琢磨以上对话,不难看出颜真卿所谓的“屋漏痕”与怀素所述如出一辙。其实“屋漏痕”在笔者看来主要是对于自然的一种解释。不管是“夏云多奇峰”,还是“飞鸟出林,惊蛇入草”,抑或“坼壁之路”,都是自然现象。“屋漏痕”亦属其中,是对自然的一种新的阐释。

何为“屋漏痕”?笔者从多数人说法,即房屋墙壁上经过雨水的滴透而形成的痕迹。此痕迹因古时墙壁多土制,故其面不光滑,使得从上而下的痕迹盘绕弯曲,但也基本上在一条直线上。由于质地缘故,使得雨水在向下流的过程中遇到了墙面的摩擦阻力,使得留下的痕迹显得凝重而迟涩。这种痕迹与书法的线条质量形成了强烈对照,仔细观察有力透纸背之感,以至于古今书者多对“屋漏痕”笔法情有独钟,以为是书法用笔之良方。

二、“屋漏痕”之用笔

“屋漏痕”究竟是何种笔法?这是书法史上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到现在仍然无明确定向。笔者以为既是颜氏所述,故而其书法作品中肯定有极好的体现。试从颜氏经典书作中进行论述,让“屋漏痕”的书法用笔放到技法的层面上,更进一步体会其用笔特征。

以“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为例,此作品是颜真卿49岁时因其侄战死沙场所作。纵观整卷作品,其风格遒劲雄浑、气势不凡,结字圆厚宽博,用笔自然洒脱,章法上因势相生。此作品体现“屋漏痕”之用笔,仔细察看,能发现很多用笔在处理上是圆势藏锋,而且有多字的组合排列都是飞白所致。

先谈“圆势藏锋”。颜氏行书异于二王书风,开雄浑之新风。南宋姜夔《续书谱》云:“‘屋漏痕’欲其横直匀而藏锋。”明代丰坊《书诀》则曰:“‘屋漏痕’,言不露圭角也。”此二者所言不虚。《祭侄文稿》中没有净洁的牵丝连带,也没有起收笔的光洁灵巧,而是在用笔上把笔锋裹到字里行间,使得其精神气十足。如何做到圆势?颜真卿此作中使转处多圆转,笔画也呈弧形,有开张之势,用笔处圆浑厚重,有雄强之美感。梁巘《评书帖》说“颜以圆胜”,此言不虚。杨宾在《铁函斋书跋》有言:“袁文清称其运笔清活圆润,能兼古人之长。”

再说“飞白”现象。北宋黄伯思说:“取其发丝的笔迹谓之白,其势若飞举者谓之飞。”其实就是枯笔现象。当笔上的墨快用尽时在纸上书写,摩擦力增大,使得笔画如枯藤老蔓,极具苍劲。依笔者经验,当逆锋行笔时,摩擦力最大,此时书写更具“屋漏痕”的效果。这样的线条力透纸背,自然如天成,无造作之笔。其实“飞白”现象是书写过程中的自然流露,若是强化下去,则失之自然趣味。“飞白”也是渴笔所致,在此作中大量的渴笔运用使得作品更加真切,也更加自然,“书初无意于佳乃尔”。

三、历代书家对于“屋漏痕”的阐述

朱履贞在《书学捷要》中说:“书法有屋漏痕、折钗股、壁坼、锥画沙、印印泥。……前人立言传法,文字不能尽,则设喻辞以晓之,假形象以示之。”故而历代先贤对于“屋漏痕”见解颇多。如明代孙鑛《书画题跋》跋《争座位稿》:“结末数行笔已倦,意已解,而余兴淋漓,更出屋漏雨迹。”而清人朱履贞在《书学捷要》中则提出不同看法:“‘屋漏痕’者,屋上天光透漏处。仰视则方园斜正,形象皎然,以喻点画明净,无牵掣连绵之状也。”虽然二位方家对于此语各持己见,但相通之处即是自然天成,给观者以无限遐想。

其实“屋漏痕”虽然只是个书学概念,但是从中生发的书法内涵是言之不尽的。黄庭坚《书扇》诗中有:“鲁公笔法屋漏雨,未减右军锥画沙。”对于“屋漏痕”笔法,黄氏显然极为赞赏。事实上,黄氏以为颜真卿正是在王羲之笔法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以至于开雄强浑厚之新风。

清人王澍《虚舟题跋》在题褚遂良《雁塔圣教序》时,说:“古钗脚不如屋漏痕,屋漏痕不如百岁枯藤,以其渐近自然耳。”笔者以为此话最为中肯。

沈尹默《书法论丛》:“而颜清臣(颜真卿)则以‘屋漏痕’警喻‘中锋’,更为显明确切。”沈先生以为是中锋用笔,也存在一定道理,如怀素在《自叙帖》中锋的运用,自然酣畅,亦有“屋漏痕”之意。

结语

“屋漏痕”给予我们最大的启示应该是书法用笔的自然性,从而实现从“有法”到“无法”的转变。书法是一门中国传统艺术,离开汉字和毛笔谈书法,都是空谈。艺术,尤其是中国的传统艺术,更多讲究的是“天人合一”的境界,崇尚自然天成的效果,“道法自然”亦是艺术创造遵循的美学法则之一,这就要求书法终究也要回归自然。

“屋漏痕”体现的是书者内力的一种释放。这种内力集中了学识与智慧,技法与理论相互支撑。书法艺术不是一门孤立的艺术,其所涉及的学科甚广,如文字学、考古学、历史学、文学、美术学等。人是艺术创作的主体,脱离了人谈艺术,势必空谈,而只有旁涉广泛,让自己的思维和眼界更加开放,才能让书法艺术的生命力愈发活跃。

参考文献:

[1]金学智.中国书法美学[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4.

[2]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3]潘运告.晚清书论[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4.

[4]朱关田.中国书法史·隋唐五代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5]佟玉斌.众说纷纭“屋漏痕”[J].中国书画,2005(4).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上一篇:动画角色设计的灵魂——塑造性格魅力 下一篇:学科融合视阈下的高师美术课程设置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