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繁禧:书法创新 道法自然

时间:2022-07-15 10:17:11

孟繁禧:书法创新 道法自然

为扎实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文化引领,丰富社会实践,充分发挥艺术家、企业家等各界名家成功、创业的经验优势,引导高校学子及中小学生搞好人生规划,走好迈向社会之路,北京市海淀区文明办、海淀区教委和《中关村》杂志社,提出“三成三创”的理念,即用名家“成长、成才、成功”,“创业、创新、创造”的经历,引导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规范自身文明行为,同时积极整合区域资源,为创建全国文明区做出表率。

2012年12月27日,2012年“海淀区名家校园行”系列宣讲活动的最后一站来到了北京市第十九中学。中国著名书法家孟繁禧走进十九中育英楼二层阶梯教室,为学生们带来一场激情洋溢的书法讲座。会场座无虚席,学子们纷纷踊跃发言,向他提出关于书法学习、传统文化传承的各种话题。

《中关村》杂志社社长卫汉青和北京市第十九中学书记郭建军为孟繁禧颁发了2012年“海淀区名家校园行”首席讲师证书。

孟繁禧,我国当代著名书法家。1954年出生于北京,祖籍山东章丘。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中心教授、北京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海淀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2008年获北京市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

孟先生自幼潜心学习书法,在很小的时候就显露出非凡的书法天分。但是在上山下乡的年代,孟先生被分配到北京卷烟厂做壮工,每天都是枯燥繁重的体力劳动,然而,他对书法的兴趣和追求没有破灭。孟先生把纸墨带进车间,利用工余时间练字。他还拜了王逸和和康雍两位先生为老师,上晚班的时候,孟先生就会用白天休息时间跟老师学书法。1981年,一个可以发挥书法专长的机遇终于降临在他的身上,中国京剧院需要一名写字幕的工作人员。孟繁禧如愿以偿地圆了“书法梦”,踏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征途。

孟先生的书法作品瑾守法度,但并不墨守成规,他一方面翻阅大量的古今资料,查找古代的碑记,还跑遍了京城各大图书馆,一去就是一整天,穿越时空的隧道,同历代书法家“对话”。另一方面热心公益,从日新月异的时代里汲取营养。

经过多年的刻苦练习和阅读,以及对古书法细节上的雕琢,孟先生终于有所成就,其楷书保持了端整基调,又灵动多姿,意趣宁静和谐,不燥不霸,格调雍容、旷达、不卑不亢,极富赏心悦目的艺术美感。

早在1988年的“九成宫杯”全国书法大赛中,孟先生从4万余幅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特等奖;翌年在团中央和全国青联主办的“秦声杯”全国青年书法大赛中又获得了最高奖项。孟先生先后发表了《欧体楷书技法》、《楷书创作概述》、《欧阳询楷书虞恭公碑》、《孟繁禧书前后出师表》等十余部著作。1989年起担任中央电视台书法讲座主讲老师。

即使获得了这些成就,孟先生依然信奉“不图虚名,脚踏实地,顺其自然,与人为善”的信条,并自嘲说“我了解自己,深知我这块地里只产玉米,若拔出玉米改种水稻,很可能会落得颗粒无收。没有骄人的业绩,没有显赫的名声,但我在恬淡中耕耘。”

孟先生说得好,“创新是继承的延续,应产生于自然之中,表现于含蓄仿佛之间”,“无为而无不为”。在继承和创新传统书法的路上,他走得自然而洒脱;在书法艺术上,孟先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谈到挚爱的书法,孟先生认为,书法能够流传几千年直至今经久不衰,在于它的生命力,它靠它的生命、靠它的活力、靠它的姿态而亘古流传。书法只是线条,可是那线条里蕴含着生命,这个生命产生在起伏的变化不断的过程之中。它的长短、粗细、收放、聚散、浓淡、虚实等诸多的变化,不断地交织在一起,所表现出来的旋律感和动态之美,不断地影响着我们。“例如楷书,本身很端庄,但一定表现的是动态的美,这种美产生在它的阴阳顿挫、阴阳虚实之中;而草书的美一定要有凝重感,不是飞扬的,不是浮躁的,是凝重的,仿佛从急风暴雨到汹涌澎湃再到湍流小溪,人们欣赏的正是这种变化多端的过程。”

如果要总结书法学习的经验,孟先生强调,首先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这个方法应该是触类旁通的,用六个字概括就是“多写、多看、多想”,刻苦的精神加上善于发现掌握学习对象的特征,并且把它表现出来,就是正确的学习方法,也是书法学习的捷径。

书法学到了一定程度,拼的其实是细节的雕琢。具体点儿说,就是在选好一本字帖的时候,一定从整本字帖中挑出可以天天去反复临摹的字,大概有20%,即使王羲之的《兰亭序》这一中国书法中的极品,短短三百多字间,还是有一些字写得极其糟糕。如果还要拿它当作好字,来反复临摹,那就成了东施效颦。所以,对于中国古代书法精品著作,书法学习者也需要批判的态度来学习它。

其次,还要明白自己的兴趣所在。尽管好多老师都说,学习时选择的字体要从正楷开始,但孟先生认为起决定因素的还是学习者的兴趣,从隶书开始或者从行书开始入手都可以,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最重要的是要找一本自己最感兴趣的书体来进行交流和对话,这样进步起来才会比较快。

再次,学习者需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欣赏眼光,保持清醒的头脑,看什么作品,既要看到它的余地、它的发展,还要看到它的不足,是否还有进步的空间。“如果看哪儿都好了,眼低了,技艺永远也提高不了。”

谈到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孟先生认为,这不能成为一面沉重的旗帜,青少年不必每天扛在肩上,只要拿出精力关注到它,影响周边那些有影响的人,这本身就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好的传承。有了这样的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才能够一代代地发扬光大下去。

提问环节

同学:要改正长期以来养成的习惯,是否需要很长的时间?

孟繁禧:我用我自己的例子跟你说,我从小就喜欢写字,到了工厂以后,当工人,车间主任特批给我一个小课桌,他允许我写字,自此养成了写字体的固有习惯。

结束之后,我真正拜师学艺了。虽然改掉原来的毛病不难,但很痛苦,这需要跟自己的习惯较劲,如果有一个老师教给你正确的方法,你知道了其中的要领,你顺着那个势走下去,一遍不行,两遍,两遍不行,三遍,三遍不行,十遍,直到完全行得通了,就会马上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不好的习惯需要更改,要有与自己斗争的精神。

同学:颜体楷书和欧体楷书之间,哪一个更适合初学者练习?

孟繁禧:二者都适合初学者练习。我不喜欢柳体字,人们说“颜今柳古”,小孩子不太懂,认为老师说的就是真理,我就学了柳体字,但越到后来越找不着感觉。到了1978年,有位老师告诉我,在这种状态下,干脆改一种字体来练习,喜欢什么就写什么,只有与字体有共同语言才能充分的交流,才能够从它那儿汲取营养。所以,要练哪种字体,关键看你对颜字还是对欧字更感兴趣。

同学:学习书法能否自学成才,难道非要去外面报书法班吗?

孟繁禧:首先,自学成功一定存在,不一定非找一个书法班来学习,作为书法班里的老师,他要给同学们一碗水的话,他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有个好老师作指导很重要。很多时候,一个问题会困扰学生很多年,一位好老师能够在你迷茫的时候,给你以点拨,把求知的窗户纸捅破,让学生有豁然开朗甚至终生受用的感觉。同时,好老师还会教授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这比较重要。但是,如果老师专业素质不行,这比没有老师教授更可怕。

上一篇:用“正能量”打赢中国式的“保胃战” 下一篇:品牌是终点 创新是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