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体育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时间:2022-08-29 08:48:07

论体育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因素,对于体育教学来说,教师处理好师生关系,有助于树立威信,能够增近师生了解,从而更好地从事教学活动,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并不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地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师生关系的变革和发展

自从有了教育活动以来,师生关系一直是教育的主导,师生关系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发展。主要有:

(一)古代社会的师生关系

1.封建社会之前的师生关系。

在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宽松的学术氛围,以及各种思想流派的碰撞,此时的师生关系是比较合情合理的。以孔学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从人出发,以“人道”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对于师生之间的关系,主张“师生兼顾”。孔子在教学活动中,与学生共同生活、接触,照顾学生,允许学生提问,形成了师生间良好的学风,也建立了师生间深厚的感情。孔子与其学生的良好关系也为世人所传颂。

2.封建社会的师生关系。

封建制度建立后,由于封建统治者的需要和封建等级观念的影响,师生关系极度扭曲,师为尊,生为卑是封建师生关系的真实写照。“天地君亲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等级观念,影响着师生关系,师生犹如君臣、父子,老师高高在上,学生对于老师的话惟有听从,老师有统治学生的权力。学生不能有自己的头脑与想法,更不得怀疑质问老师,否则就是“犯上”。这种变态的师生关系严重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造就的只是一大批庸才。

(二)近代社会的师生关系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国门洞开。由于西方思想传播的影响,原先的师生关系越来越被一批有识人士所痛斥,他们鼓吹平等、自由的师生关系,要求解放学生。较之以往,这种师生关系有了很大进步,也推动了当时教育的前进,然而在旧中国的土壤里,不会也不可能产生真正的良好师生关系。

(三)建国后的师生关系

1.解放初期至改革开放前的师生关系。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的领导下,人民群众的教育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师生关系趋向民主化、平等化。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几千年来传统师生观念的束缚和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存在及的冲击,师生关系仍未走出以师为主的传统理念,甚至师生关系一度混乱。

2.改革开放后对师生关系的新探索。

改革开放后,国家对教育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师生关系呈现出新的发展气象,师生共同探究学习问题,教师对学生的照顾,学生对教师的尊重,都表现出积极的一面,但不容忽视的是,受各种思想的冲击,师生关系仍以教师为主体,学生没有话语权,同时师生之间甚至出现了不正当的利益关系。

3.新时期新型的师生关系。

实行新课改之后,原有的师生关系已不适应新的教学活动,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将教师与学生放在同一平等的位置,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也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影响教学计划的实施和学生身体素质全面发展。新型的师生关系应具有以下特征:

(1)和谐民主

教师和学生,一个教,一个学,两者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有生才有师,只有师生融洽相处,双方才能顺利将教学活动开展,形成真正的学习氛围。民主也是师生关系的一大特色,以往教师总是独断专行,是典型的“教师中心”论,发扬民主能够杜绝这一现象,同时学生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可以更多,个性能够得到张扬,教师了解学生,把握学生的心理,对于所从事的具体教学活动有很大帮助。

(2)爱生尊师

只有教师真正热爱、关心学生,学生才会真心尊重、理解教师,教师对学生的情感能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要求,追求成为教师所导向的人,也能激发学生对教师的爱戴、尊敬。

(3)师生共同进步

教学相长不仅是一条教学规律,而且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依据,教学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双向活动,一方面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习,另一方面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也反思不足,研究学生,向学生学习。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师生共同进步才能适应新的时期教育发展的方向。

二、在体育教学中处理师生关系的方法和技巧

(一)基本前提

1.明确平等的师生关系。

体育教师和学生虽然所处位置不同,但在人格和个人关系上,师生之间没有高低之分,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教学是教师将知识灌输到学生脑海中的过程,无论他们接受与否都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早已不适应新时期体育教学理念。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以人为本,将学生放在第一位,切莫高高在上,要真正更新理念,发扬学生的主体性,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参与体育课的组织工作,参与教学方法选择,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师生之间要相互尊重理解。

身为人师,教师首先要理解与尊重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不尊重学生就是不尊重本质工作。教师从自己的主观意愿出发,将教学理念强加在学生头上,结果会适得其反,自身工作不能持续,学生更学不到知识。只有教师理解并尊重学生要求、情感、兴趣及爱好等,才能更好地平等对待学生,杜绝偏爱现象出现。

学生也必须理解尊重教师教育自己所花费的心血和所付出的劳动。学生不尊重教师,怎能认真接受教育?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因此,师生双方只有相互理解与尊重,才能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必要条件

教师具有丰富的业务知识,是从事任何教学活动的基础,体育教学中同样如此。当今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每天都有无数新的信息和知识,这就要求体育教师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吸收新的业务知识和先进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在体育教学中将新鲜的及时的体育资讯传递给学生,对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讲述各自感兴趣的话题,如篮球可以联系到NBA,足球可以穿插一些欧洲职业联赛,等等。

高素质的教师往往能与学生形成良好的关系,他们对待学生热情友好,对工作认真负责,对自己严格要求,以身作则,在学生的脑海里树立了高大的形象,教师的威信自然也就建立起来,教师能够赢得学生发自内心的喜欢与尊重,同时增强师生之间情感的交融,缩短双方的心灵距离。

(三)体育教学活动中的具体要求

体育教学活动既具有其他教学活动的一般性特点,又有其特殊性,这就要求在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时讲究方法和技巧。

1.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的今天,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在生活形形的影响下,学生思想和道德观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一方面,学生张扬个性,思想活跃,敢于表现自己。另一方面,学生的道德观念令人堪忧,吃苦耐劳、敢于拼搏的精神在他们身上鲜有发现。因此,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需要教师正确地加以引导。在任何教学中育人是第一位,教师既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方法,又要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实现社会化。就体育教学说,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体育锻炼,磨炼学生意志,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如:在篮球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中长跑的训练中培养他们坚韧不拔、永不放弃的精神。唯有先从思想上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他们才能更好接受学习任务,更好地与教师相处。

2.了解学生关爱学生。

想要和学生有良好的关系,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在进行体育活动前,如果教师不了解学生的身体状况是否适合进行体育教学,就很有可能在教学过程中出现意外事故。因此,在激烈运动之前,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身体状况,避免出现运动性损伤。

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教师要真正将关心、爱护学生落到实处,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全面关心他们的成长。体育教师不能偏爱或疏远少数学生,对思想、学习、纪律存在问题的学生,应多关怀,多帮助,当学生理解了教师是真心诚意地帮助他们、爱护他们,就会努力按教师的要求去做,也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师生关系才能得到良性循环。

3.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任何教学活动,教学方法如果一成不变,就会使教学枯燥而无味。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教师的工作也难以开展。体育教师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占主体地位,对每节课都有新鲜感,并产生留恋之情,从而拉近师生距离。针对不同的体育活动,教师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分组教学与比赛教学。比赛能够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培养他们的竞争精神,在比赛中他们会得到乐趣。

4.增强师生互动,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

体育教学不仅仅是整队、做热身运动,更重要的是教师应以身作则,多和学生互动,参与到学生运动中去,一起进行体育活动,这样既能增加师生交流的机会,又能增进师生的感情。教师的言行举止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心理,因此教师不能以权威自居,要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改变体育教学中的权威主义、命令主义和形形的强迫、压制、侮辱学生人格的现象,不是用强迫的、催促的方法,而是用吸引的方法把学生引到体育活动中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意识。

5.认可学生,宽容学生。

传统的体育教学认为只有学生完成了规定的任务,才是合格的,这实际上与现代的教学理念有出入。现代体育教学不苛求学生“全面”发展,这是因为每个学生的身体状况有差异,不同的生理因素决定了没有“全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认可学生的能力,使他们为自己的进步而努力,并享受心理上的满足和情感上的喜悦,同时也要理解、宽容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出现的失误,不要让学生背上心理包袱。

(四)学校与社会的共同努力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离不开学校和社会的支持,在体育教学中,学校和社会提供必需的体育器材和设施,这样才能让教学活动得以开展。学校的教学氛围和校风影响着师生关系的发展,社会环境也对师生关系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因此在强调老师和学生对师生关系起决定作用的同时,我们应该意识到学校与社会的扶持也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总之,体育教学中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教学过程和教学成果,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是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民主化的教育模式的重要因素,是实施快乐体育的前提。

上一篇:关于探究式教学模式在高校乒乓球课中的应用 下一篇:信息技术教学中“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