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体能训练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2-07 17:46:26

论体能训练的重要性

论体能训练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运动训练学;演进;范式;发展阶段

人们在认识世界和了解世界的过程中,需要对事物的发展特征和发展规律进行了解,以便能够了解到事物运动的整个发展情况。运动训练学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是体育科学中重点的研究内容,在我国拥有较长的历史。中国运动学在不断的发展中,展现出了自身的优势,通过变革和发展,实现了系统化的演进历程。应该对运动训练学的发展和演进过程进行了解,促进学科研究的深入化。

1 我国运动训练学发展阶段的界定

运动训练学是在20世纪50年展起来的,在中国已经有了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发展战略,相关的运动学研究人员对运动训练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是在对研究资料进行整理时,却没有按照统一的标准去进行整理,导致运动训练学在实际的运用中出现较多的问题,要想促进运动训练学的良好发展,需要对其发展历程进行重新梳理。系统化发展阶段是运动训练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竞技体育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促进了中国训练学理论体系的深化和发展,需要细化内部的具体内容,加强对运动训练学内部理论体系和价值取向的研究,确保运动训练学各个阶段工作的顺利开展[1]。

2 我国运动训练学系统化发展阶段的范式

2.1 理论框架

通过对运动训练学进行研究可知,运动训练、运动员教材和经济体育管理中都涉及了大量的运动训练学系统化理论,里面含有大量的体能训练知识。需要对运动训练学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解,充分展现出运动训练学的发展理论,明确运动训练学的地位和作用,强化运动训练学的方法和手段,强化智能训练的内容。在运用运动训练学时,需要对运动训练学的发展历程、任务和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按照训练原则和训练方法的相关内容,加强对运动员的训练,可以从身体训练、技能训练和心理训练等多方面的内容开展训练,选择的训练手法需要满足多方面的训练要求,将运动员选材作为训练的主体内容,完善运动训练的理论框架。运动训练学自身具有理论化和系统化的工程,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不会受到理论研究框架的影响,能够展现出动态化的发展特点。应用运动训练学加强对运动训练,对丰富运动学理论体系,促进训练内容的丰富和充实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为运动训练实践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2]。

2.2 历史背景

运动训练学的发展受社会经济和政治影响,对人们的意识观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人们生活中的各项行为起支配作用。意识观念的形式会受社会背景的影响,鸦片战争唤醒了民族意识的觉醒,展现出了中国竞技体育的性质和走向。人们将竞技体育作为振兴民族精神的突破口,希望通过体育,来向世界展现出中国的强大。中国竞技体育是世界体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竞技体育精神被运用到了奥林匹克体育比赛中,展现出了我国体育的辉煌,同时也促进了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

2.3 研究取向

运动训练学与我国的其它运动理论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运动训练学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既能展现出运动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又能展现出运动竞技体育变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对我国经济部体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运动训练学理论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展现出客观性、准确性和及时性的特点,充分和及时的反应出了竞技体育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促进体育理论学科的不断完善和丰富。当前我国的理论学者已经意识到了训练理论与训练学对体育发展的重要性,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训练学思想,将训练运动学理论融入到我国体育发展中,促进运动训练学的整合的创新[3]。

2.4 实践成果

中国运动训练学的发展,对推动中国体育走出国门和走向世界具有重要的额作用,见证了中国体育的发展历程,促进了中国竞技体育的迅速发展。中国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实在1974年德黑亚运会上,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对促进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使中国开启了奥运之旅,促进了中国竞技体育的崛起。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需要促进科学训练理论与科研攻关的有效结合,对实践训练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为中国体育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5 主要思想及学术平台

在对中国的运动训练学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成了完善的中国运动学训练理论,将其作为运动学训练的主体,对促进运动学训练理论的发展做出贡献。运动训练学的发展,必须要植根于传统的学术理论体系中,要想促进运动训练学理论的发展,需要建立运动训练学学术平台,加强对运动训练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给人才提供沟通的交流的机会,通过不同训练人员之间的研讨,能够促进运动训练学的发展,为运动训练学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4]。

3 结论

中国运动训练学是一项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应该走在训练理论的前言,将运动训练学的实践理论作为运动学发展的内在动力。应该注重对运动训练学相关科研人员的培养,促进科研人员专业水平和专业技能的提升,将运动训练学的演进发展作为体育行业中工作中的重要内容,组织开展探索性实践活动,促进训练水平和训练能力的提升,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桂影. 我国中学英语教学范式发展与变革研究[D].西南大学,2013.

[2]赵丙军.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知识网络的结构及演化特征[D].上海体育学院,2013.

[3]李端英,李捷,李稚,裘晟. 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的方法论范式研究[A].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China Sport Science Society).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China Sport Science Society):,2015:2.

论体能训练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体能训练 基本理论 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 G71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1-0264-01

1 研究背景

近些年来,体能问题的研究仍是当前体育理论和教学训练研究的热点之一。[1]随着现代化的科学理论和技术对运动的影响与渗透,当今世界运动员体能训练科学化进程也不断的得到加速发展;出现了许多先进的理论、先进的运动技术、先进和训练方法和手段,同时世界竞技运动的商业化与运动员职业化的发展进程不断加快;加之当今社会信息化时代的传播方式与速度的日新月异,使得运动员的成绩不断提高。[2]80年代中期以来,“体能”训练越来越被各个运动项目所接受。由于奥林匹克运动日益完善健全,比赛项目和训练中体能这一项显得尤为重要。现在体能训练也逐渐被教练员所重视,通过体能训练能够对身体机能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使运动员在超负荷的运动量下能够承担训练和比赛的一切压力。

2 发展趋势

体能训练能够使运动员的器官系统能够有机协调运转,体能训练有利于掌握先进的技术,在充分发展自身运动素质的基础上,才能很好的掌握技术。现在的竞技运动越来越激烈。运动员也在为了能够创造优异的成绩获得更大的胜利而进行高强度的专项训练,为了达成更好的训练效果,运动员会专门找专业的体能训练教练对自己的进行因材施教。体能训练有利于运动员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创造高效的成绩,同时体能训练可以提高运动员有机器官系统特别是心血管、呼吸系统、增强骨骼、肌肉等运器官的功能,有利于促进运动员的身体健康,预防伤病,延长寿命。

3 对体能训练的探讨

3.1体能训练的含义

体能是人体机能的运动力,是竞技能力的关键环节,是运动员为提高技术水平、获得优异成绩和提高综合素质的必备条件。身体机能和素质是体能的最重要的因素。体能训练是是通过合理科学的动作练习来改善身体形态提高身体机能促进身体各器官的健康发展的训练活动。

3.2合理科学的体能训练需要遵循的原则

3.2.1适应性原则

从人体的健康角度出发,人体会因外部环境的影响而使内部如体温、体液等生理机能产生波动。因此体能训练需要与外部环境和运动员自身的身体状况相适应。

3.2.2科学可行性原则

体能的训练一定要符合运动员自身情况、竞技比赛需求和与专项训练的结合的实际情况的基本要求。

3.2.3训练强度与质量相结合原则

高强度的体能训练会使运动员在进行下一环节的专项训练时不能完全的投入和很好的掌握,所以需要体能训练的强度与训练的质量统一结合起来。

4 体能训练的基本原理

长期的实践中,运动学研究人员对体能训练和身体素质的的要求越来越高。为实现人身体机能的每一个器官都达到负荷的规律性变化,首先,要了解产生人体运动的生理机能的器官,从而一点一点的去实现身体的合理运动。其次,实现过程是通过骨关节和骨骼神经系统的传导和调节以及合理的协调共同完成的。[3]其所需要的基本原理主要有:(1)在运动训练的过程中通过肌肉收缩获得力量能力。(2)在体能训练期间通过周期性的运动练习出反应动作速度。(3)拉体能的过程中就是在为持久的耐力训练做铺垫。(4)在体能训练的中加强素质练习就是检验关节活动幅度和肌肉、韧带和肌腱等组织的伸展性。(5)体能训练期间需要完成考察灵活度的环节。

5 体能训练方法论研究

为将体能训练达到最佳效果,体能训练的方法论便成为至关重要的因素。体能训练中主要包含以下几种训练:整体训练、专项训练、康复训练等。

5.1整体训练

整体训练主要涉及到整个骨干和盆骨的肌肉,很多是深层的小肌肉群。保持身体的姿势正确,重心稳定,将身体处于平衡状态,运动期间预防动作中产生损伤。

5.2专项训练

专项训练就是运动员在进行基本的热身、拉伸、放松等动态与静态的训练结合后进行的相对专项的体能训练。田径中的400米与200米的一系列一般体能训练,然后进行放松后再进行专业项目的战术和技巧训练。

5.3康复训练

康复训练主要是借助运动训练学、运动医学、功能康复学的手段进行的,依靠结合科学营养学采用合理的体能康复训练方法来预防训练中运动员的损伤,延长运动寿命。

体能训练主要练习的就是防卫能力、肌爆能力、柔韧性、速度、敏捷性、协调性、平衡性、技巧性和心肺耐力等。体能训练是在一种长时间、高强度、大负荷持续训练的基础上进行的。体能训练中是对器官和机能系统超负荷的适应训练以达到机能潜力的挖掘和整体运动能力的提高和培养。在力量、速度、灵敏、耐力和柔韧等基本的身体素质可以通过走、跑、跳、投掷、攀登、爬越和支撑的方法进行提高。在发展最大力量的采取两种途径,一方面是依靠改善肌肉内协调和肌间的协调能力,提高肌肉和肌间的协调性;另一方面是依靠肌肉体积增大来增强力量,训练系统中蛋白质的急剧分解使肌肉横断面积增大,再加之训练锻炼的肌肉协调性从而使力量发展起来。在此阶段中需要注意力量练习的强度与训练量的合理搭配。在发展速度力量练习的过程中需要的是发挥肌肉的力量能力在是力量最大化从而练习爆发力。也就是在锻炼肌肉的收缩速度和量的能力,这一能力的练习需要依靠短跑来达到。在柔韧度和平衡性的练习中,主要是依靠静力的拉伸、动力拉伸、转体练习等等。大多是正压退、侧压腿、前压腿、后压腿来练习肌肉的柔韧度。

参考文献:

[1]田文学,田学礼.体能与体能训练的系统结构分析[J].论体能训练的方法论,2009(2).

[2]张良力,袁运平.对体能训练的发展趋势与我国竞技体育体能训练中存在问题的探讨[J]. 论体能训练的方法论,2013(3).

论体能训练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 篮球运动 运动素质敏感期 一般体能训练 专项体能训练

篮球运动是一项高强度、多间歇、持续时间长的项目。在训练和比赛中运动员的跑动、变向、急停、投篮表现为间断性、多向性和多元性,要求运动员具备良好的体能。

体能是以人体三大供能系统为能量代谢活动的基础,通过骨骼肌的做功所表现出来的运动能力。体能是运动员的基本运动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构成因素。体能训练的目的是根据项目竞赛的需要,提高运动员的运动素质,改善运动员的机能状况,使运动员的身体形态适合特定运动项目的要求,确保运动员的体能状况适应比赛中战术活动的进行与技术水准的发挥,同时保障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掌握新的技术,并将已经获得的素质在运动竞赛中充分发挥出来。

运动员体能水平是通过速度、力量、耐力、协调、灵敏、柔韧等运动素质表现出来的。体能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先天的体能是通过遗传获得,后天的体能则是经过有效的体能训练而获得,适宜的地理环境和良好的社会环境将促进体能的发展。

篮球体能训练是技战术训练和提高运动成绩的基础,是运动员承受大负荷训练和高强度比赛的前提条件,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保持稳定、良好的心理状态的身体保证,是增进健康,预防疾病,延长运动寿命的物质保障。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应以未来高水平专项竞技的需要为导向,为专项高水平竞技阶段的训练和比赛打下良好的基础,将早期的基础阶段的训练与优秀运动员的专项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1.目前在我国基层青少年篮球运动体能训练存在的问题

1.1思想重视不够

在我国基层青少年篮球运动体能训练思想重视不够表现在教练员配置、体能训练与战术训练的替代和青少年篮球训练理论研究三个方面。

基层篮球教练员的配置结果显示,业余运动学校很少有专门的体能教练和体能训练教练员研究小组。

调查发现,90%的篮球教练员认为体能训练非常重要,但是在实际的训练中经常以战术训练代替技术训练,认为体能训练在战术训练中实施就可以,实际上这仅仅解决了速度素质和耐力素质的问题,而基础的力量训练不够,将影响到运动员的综合素质和整体的水平。

在理论研究方面,基层的教练员缺乏针对青少年体能训练的专门研究,尤其是在篮球的一般体能和专项体能的研究理论严重缺乏。缺乏长期跟踪和系统的理论研究;缺乏系统完善的青少年篮球运动的理论研究体系。基层青少年篮球体能训练大多处于自然阶段和经验训练的阶段,缺乏科学系统性。

1.2理论研究缺乏

在日常训练中必须根据篮球运动的专项规律,结合青少年生长发育阶段的生理和身体形态特征开展体能训练。

篮球运动具有集体性、对抗性、转换性、动态性、统一性规律,在训练和比赛中运动员承受着生理和心理的高负荷强度。运动员跑动的距离时长时短,跑的速度时快时慢,在激烈的高强度的身体对抗中实现各种技术和战术的配合,导致运动负荷强度起伏变化,高强度的训练和比赛时的心率都在200次/min,对运动员的体能要求非常高。

一般来说篮球运动员成熟较晚,但是运动寿命较长。青少年篮球训练分两个阶段:(1)预备训练阶段(7~11岁);(2)基础训练阶段(13~18岁)。

预备训练阶段以一般体能训练为主,全面发展运动员的一般身体运动素质,提高运动员的各个器官系统的机能,使运动员身体各个部位得到均衡的发展,为提高专项运动所需的身体能力打基础,主要发展身体的协调性、柔韧性、灵敏性、速度耐力和力量耐力。

基础训练阶段包括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随着训练的深入和时间的发展,逐渐增加专项体能训练的比例。具体的比例要因时、因项、因人而异。

青少年主要身体素质发展的特点:(1)绝对力量的发展特点是7~9岁为力量发展的第一个阶段,10~13岁是快速增长期。(2)速度力量的发展特点是男女在7~13岁速度力量增长都很快。13岁后,男女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16~17岁时增长的速度下降。速度力量的发展与最大力量的发展相比,速度力量发展要快些和早些。(3)力量耐力男子从7~17岁的发展是直线上升,女孩15岁前是持续上升的,之后开始停止,甚至下降。(4)反应速度的发展特点6~12岁是快速增长期,在12岁时反应速度到达第一个高峰点。在性发育阶段,反应速度减慢。20岁左右出现第二个高峰点。(5)步频的发展特点,男孩在8~12岁、女孩在9-12岁增长最快。(6)耐力素质的发展特点男孩在10岁时首次出现快速提高,13岁再次出现快速提高,16岁耐力有最本质的提高。女孩在9岁首次出现快速提高,12岁再次提高,15~16岁耐力水平下降最大,16岁后下降速度减慢。(7)协调能力的发展特点,青少年在6~9岁是发展一般协调能力敏感期,9~14岁是发展专门协调能力的敏感期。

1.3体能训练概念模糊

1.3.1对一般体能训练与专项体能训练的概念认识模糊

一般体能训练是采用多种多样的非专项的身体训练,增进运动员身体健康,提高人体各组织、器官、系统的机能水平,促进运动员身体素质全面发展,为发展专项素质打好基础。专项体能训练是采用专项技术动作,或者在动作结构和用力形式上与专项动作生物力学特征相近似的身体练习。

1.3.2安排体能训练的比例不合理

体能训练应与技术、战术、心理和智能训练有机地结合,应根据项目、训练阶段、训练任务的不同合理地安排体能训练。

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的比例要因时、因项、因人而异。根据训练周期原则,在多年训练、年度训练、周训练计划中,随着训练的深入和时间的发展,逐渐增加专项体能训练的比例,通过篮球运动素质专门的练习同篮球运动所特有的运动性和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的表现形式结合起来,根据篮球运动的特点和技术动作的要求加强感受器与运动器官的效应器一致性的训练,提高专项运动的成绩。

1.3.3错误的运用技战术训练取代体能训练

基层的教练员经常错误地认为,解决好在有限的训练时间和运动员有限的体力范围内,安排各种训练内容的难度,运用篮球运动的技战术训练取代体能训练。首先,在这种情况下容易出现拔苗助长的现象,运动素质基础薄弱的运动员容易出现运动损伤,最终达到事倍功半的训练效果。其次,在青少年发育阶段,各种身体素质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快速增长期存在差异,运用篮球运动的技战术训练取代体能训练,容易错过运动素质发展的敏感期,专项运动素质无法得到相应的发展,影响竞技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和竞技水平的提高。再次,缺乏良好的体能素质,不仅严重影响运动技战术的学习,更会缩短日后成为高水平运动员的最佳竞技状态的保持时间和运动寿命。最后,青少年阶段是心肺功能发育的重要时期,采用一般体能训练结合少量的专项体能训练发展心血管,呼吸系统功能,提高对高强度的训练和比赛的适应能力。

1.4训练方法和手段简单化

根据“生物适应”理论,结合青少年阶段生长发育的生理和身体形态特征,只有采用科学的训练方法和手段,合理地安排训练的次数、持续时间与间歇和负荷强度,才能取得理想的训练效果。运动训练负荷的本质是运动员生理和心理应激-反应,长期过于简单的训练方法和手段,会导致机体运动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敏感性,神经-肌肉兴奋传递速度下降,运动器官耐受力减弱,训练定向发展的效果不明显,事倍功半。

在日常力量训练中过于依赖杠铃,训练的方法和手段单一,训练的气氛枯燥;速度训练经常采用较单一的训练方法,如:长期在篮球场上的折返跑和田径场的重复跑等,缺乏采用灵活多样的持续、间歇、重复、变换和法特莱克跑有机组合的训练方法。

1.5缺乏有效的监控手段和科学的评价体系

感觉和经验是基层篮球教练员体能训练的监控手段和评价最常用的方法。体能训练的运动负荷的强度和量的控制,缺乏科学的理论依据(主要是测量的数据)和仪器,很难准确把握在体能训练过程中疲劳调整和超量恢复的时机,容易造成运动损伤。

由于缺乏对体能训练长期系统的测量数据,基层篮球教练员很少采用对运动员自身素质发展的纵向比较进行评价体能训练的效果。体能训练的评价主要是教练员凭借直接和间接的经验对运动员的体能训练的表面和即刻反应,与同日历年龄的队员进行横向的单一性比较。

2.改善青少年篮球体能训练的对策

2.1树立高度重视体能训练的指导思想,篮球体能训练是技战术训练和提高运动成绩的基础,是运动员承受大负荷训练和高强度比赛的前提条件,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保持稳定、良好的心理状态的身体保证,是增进健康,预防疾病,延长运动寿命的物质保障。

2.2通过各种途径的培训学习,丰富基层教练员的运动训练的理论知识,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用科学的体能训练理论指导运动实践,在运动实践中不断地检验、归纳和升华理论。

2.3正确把握篮球运动的竞技规律,结合青少年阶段生长发育的生理和身体形态特征开展体能训练。

2.4明确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的任务,根据篮球运动训练的规律、任务、阶段、运动员的个人特点合理安排一般体能和专项体能训练的比例,使体能训练与技战术训练、心理训练有机衔接。

2.5利用现代的科学仪器、各种生理指标和技术数据监控体能训练过程,合理的安排体能训练的运动负荷;运用多种技术诊断方法和手段,评价体能训练的效果。

2.6完善体能训练体系,设置篮球体能训练的专职教练或篮球体能训练研究小组,长期有针对性地开展体能训练研究。

参考文献:

[1]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季浏.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王瑞元.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4]王保成.我国篮球运动体能训练中存在的几个问题[J].北京体育大学学院学报,2002.

[5]王保成.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水平的基本理论和内容[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

[6]李颖川.球类运动员体能水平的构成因素及训练的基本理论与原则[J].中国体育科技,1997.

[7]陈小平.对我国体能类项目训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2.

论体能训练的重要性篇4

摘 要 身体功能训练概念最早起源于康复健身领域,是从美国引进过来的,身体功能训练是涉及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以及运动康复学等多学科的运动训练学。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与传统体育教育有所不同,按照人体功能解剖的结构理论和运动生物力学原理,通过创编一系列的动作模式并经过大量系统的训练来提高神经系统对身体稳定性、灵活性的控制能力,同时增强核心肌肉群力量,提高体能,重视对学生身体运动功能的筛查、动作准备、运动链训练、核心力量和恢复再生等检测与训练。在实践与应用中要不断更新训练理念,全面推广与实施。

关键词 身体功能训练 研究现状 研究进展

一、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近10多年来,在现代科技革命、人才资源竞争全球化和竞技体育商业化浪潮的整体大背景下,在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国际高水平职业体育运动队中,广泛运用身体功能训练的方法,在运动损伤预防、训练效率提高、竞技能力提升及运动寿命延长等方面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逐步形成了与时俱进的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理论和方法体系。以核心力量与核心稳定性为代表的身体功能训练研究与实践已经相当完备和成熟,成为当前体能训练理论和实践的热点。

(二)国内研究现状

刚开始,我国引入身体功能训练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我国大部分运动员伤病多、动作模式不正确、动作代偿等问题。随着对此逐渐的深入研究和探索,现在身体功能训练是既有对人体整体的训练,也有局部的训练,是在对运动员身体技能进行测试和评估的基础上,通过专门的身体功能训练方法和手段,有效提高运动员运动能力和人体动作效率,预防伤病及促进康复,进而达到完成训练任务、提高竞技水平的目的。而近几年我国在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方向的探索和研究才刚起步,其系统还不够完善,还需要做出更多的努力来实现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普及与提高。

二、身体功能训练的要素及内容体系

(一)身体功能训练的要素

1.重视整体训练;2.重视多方位训练;3.强调身体姿态控制;4.强调肌肉整体平衡;5.强调肌肉功能最优化;6.强化神经控制训练;7.重视拉伸-缩短模式训练。

(二)功能性训练内容体系

1.核心区训练。核心区训练是渐进性身体训练计划实现的基础。

2.平衡性训练。平衡性训练是提高神经肌肉控制效率为目的的、系统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

3.增强式训练。在体能训练计划中应重视身体整体部位的增强式训练。

4.速度、柔韧性以及反应训练。通过适当的训练可以提高速度、变向能力、反应时间。

三、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研究进展

(一)我国竞技体育中功能训练的实践

王雄等对身体功能训练团队的实践探索及发展进行了研究,专家对11个项目的181名中国队运动员进行了首次功能动作筛查测试;闫琪等应用功能性体能训练方法对提高优秀花样游泳运动员爆发力进行实证研究;张英波等对软组织延展性练习在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中的应用进行探讨等。

(二)再生训练的迁入与应用

再生训练是目前国际上最流行的一种恢复训练手段,是身体功能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2012年伦敦奥运会备战期间,我国许多项目的国家队引入了再生训练,实践证明其在预防伤病和康复训练方面效果显著。

(三)身体功能训练对预防军事训练伤的作用

通过对近几年部队军事训练伤现状的分析,在身体功能训练原有的训练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从运动训练的视角,运用功能动作筛查,核心力量训练以及动态拉伸训练等方法,有针对性的进行军事训练,提高军事训练的效果,并且尽可能的降低军事训练伤发生的可能性。

(四)北京中学生课间操变身“身体运动功能训练”

2014年5月,北京清华附中上地学校的学生课间操展示“中学生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成果。训练分为室内和室外两部分,这种训练方法可以保障学生在校期间无论天气恶劣与否,都能落实每天参加1小时的体育活动。

参考文献:

[1] 张英波.运动功能训练前沿实践[J].中国体育教练员.2012(4).

[2] 王长征.体育视域下的中学生身体运动功能训练[J].青少年体育.2014(9).

[3] 张有明,庄建财.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理论探究[J].搏击(武术科学).2014(8).

[4] 程红艳,李瑞洗.新理念下的体能训练方式――身体功能训练方法[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2(16).

[5] 宇辑.功能训练相关研究及实践结果[J].中国体育教练员.2014(4):21-23.

[6] 李丹阳,胡法信,胡鑫.功能性训练:释义与应用[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10):73-76.

[7] 魏婷婷.身体功能训练中再生训练的应用[D].北京体育大学.2013.

[8] 杨杰,杨飞,黄文砚.身体功能训练对预防军事训练伤的作用[J].军事体育学报.2014(1):62-64.

论体能训练的重要性篇5

【摘要题】体育研究

我国的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始建于1983年。20年来,伴随着我国竞技运动水平的迅速提高,运动训练学理论研究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特别是近几年来,在运动训练的基本理论方面,不断推出新的研究成果,出版了一系列运动训练学领域的研究性专著。曹景伟等(2001)把这些独具特色并有重要理论价值的研究进展称为运动训练学理论的“中国流”,主要包括项群训练理论的提出与建立、运动员选材理论的研究与实践、竞技能力的结构及其评价、博弈理论与制胜规律以及训练理论对训练实践的指导与服务等内容。本文则拟从6个方面进行阐述。

1运动训练学三层次理论体系的确立

人们在描述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时候可以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进行不同的构架。从横向来看,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运动训练的原则、运动训练的内容、运动训练的方法、运动训练的安排、运动训练的负荷这样5个方面。而从纵向来看,可以解释为包含着一般训练学、项群训练学和专项训练学这样3个层次。适用所有的运动项目的运动训练学的理论,称做“一般训练学”;适用于部分运动项目的运动训练学理论,称做“项群训练学”;而适用一个运动专项的运动训练学理论,则被叫做“专项训练学”。构建这样一个三层次理论体系的关键在于项群训练学的提出和建立。

1984年,田麦久提出了建立“分类训练学”的构想。1987年在学术刊物上发表了题为《项群训练理论的构思与命名》的论文。1990年在北京亚科会上发表了论文《项群训练理论的建立与应用》,1998年正式出版了《项群训练理论》专著。

2000年出版的《运动训练学》全国体育院校通用教材中,把“项群训练理论”列为重要的一章,这表明项群训练理论已经得到训练学界的认可,达成共识。这一章里的第一节为项群训练理论的总论,包括项群训练理论的建立及其科学意义、竞技运动项目的划分、分类及项群体系的构成和项群训练理论的应用三方面的内容;第二节则分别论述了依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所聚合的8个不同项群各自的竞技特点和训练方法。

项群训练理论问世十几年来,受到体育界的普遍重视,并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其中主要的理论进展包括:依复合主导竞技能力的项群划分、多标准多维度的项群组合、训练大周期划分的项群特点以及项群概念的广泛应用。

1.1主导竞技能力的项群划分竞技运动项目的项群划分是建立项群理论体系的重要前提。1983年,田麦久首次提出以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为标准进行项目分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体能主导和技能主导的两大类的项群理论体系。近年来,田麦久吸取了谢亚龙、竺义功、徐本力等对项群的划分提出的不同看法中的合理思考,建立了复合主导竞技能力的概念,依不同项目的竞技特点,实事求是地确定拥有两种主导竞技能力的项群类属。把射击、射箭等项目归属为技心能主导类项群,把各种球类项目和格斗类项目归属为技战能主导类项群(表1)。

这样一种划分,应该说,对于我们更加准确地认识不同项群所包含项目的竞技特点,会有更好地帮助,会使我们在思想认识上解除若干不必要的束缚,更有利于我们准确地认识项目的竞技规律,从而确定对应的训练理论和方法。

论体能训练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 技术训练; 战术训练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 A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加,消防部队的灭火任务越来越繁重,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多。在新形势下,《消防法》又将参加社会抢险救援作为消防部队的一项任务予以明确。这一方面体现了党和人民对我们这支队伍的充分信任,另一方面,对我们的灭火救援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和兵员成分的变化,目前,部队基层官兵参加训练的动力不足,被动、应付式参加训练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智能、体能、技能训练难以取得较好的效果。而只有将较好的技能训练和战术训练有效的结合,才能保障抢险救援任务的圆满完成。

1. 灭火救援技术训练

消防技术训练是消防队员为熟悉掌握运用各种器材装备而进行的基本技术训练。其任务是:使受训者能够熟练掌握训练项目的操作程序、操作方法、操作要求,以提高消防员操作水平和防护能力,提高部队整体作战能力,适应灭火救援战斗的需要。

1.1 技术训练的特点

技术训练作为消防部队业务训练内容之一,与其他业务训练相比,有许多显著特点,概括起来有以下三个特点:

1.1.1 规范性强

开展技术训练要有一定的场地、设施、器材等,实施时消防员要按照规定的操作程序、操作要求、操作方法开展训练。不同的训练科目,有不同的操作程序、方法和要求,所以它具有严格的规范性。

1.1.2 技术性强

技术训练科目繁多,训练方法有多种多样,同一训练科目又有多种操作方法,只有经过反复的训练,才能摸索出最佳的训练方法和基本技术。因此,科学掌握操作中的技术性显得尤为重要。

1.1.3 组训方法多样化

目前技术训练一般采取单个练习、分组练习、班集体练习和协同练习等。因此,多种组训方法训练是提高部队战斗力的重要手段,是消防部队技术训练必由之路。

1.2技术训练的要求

1.2.1 坚持全面训练

随着改革的不断发展,消防训练项目越来越多,消防员要根据大纲和本地实际,本着实战需要什么就设置什么科目,有什么装备就设置什么内容的原则,全面施训,防止漏训、误训、偏训、不训的现象发生。

1.2.2 突出重点训练

技术训练在全面训练的基础上要选择一些科目进行重点训练,如技术性强、操作复杂,实战急需的项目,新装备训练项目,通过重点训练,使消防员进一步熟练掌握那些高难度训练项目的操作技术,以便在灭火救援中灵活运用。

1.2.3 坚持经常训练

技术训练必须保持经常,持之以恒,在反复练习上多下工夫,使已经掌握的业务技术不断得到巩固和提高。特别是对一些技术性强而切复杂的科目必须坚持反复练习。只有这样才能熟练掌握操作技术。

1.2.4 注重应用训练

单兵、班(组)熟悉掌握消防器材装备的性能和操作技能是技术训练的基础,打牢这个基础,才能发挥消防技术装备应有的效能,以适应灭火救援需要。技术训练必须遵循练为战的指导思想,要突出技术应用训练,开展技术协同综合训练,将单一技术训练通过各种组训方式与实践结合起来,缩短操场训练与火场应用之间的距离,为灭火救援战斗打下坚实的基础。

1.3 技术训练的步骤

技术训练通常以班、中队为单位,由中队长组织实施,一般按照理论学习和操作练习两个步骤进行。

1.3.1 理论学习

理论学习通常在操作前进行,是技术训练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理论讲授,达到对技术训练项目的基本情况、操作程序、操作要求和灭火抢险救援现场运用等方面了解和认识的目的,以指导操作练习。理论学习应针对士兵文化基础和训练保障的特点,采取讲解和自学相结合的方法实施。理论学习一般可按照理论备课、宣布课目、阅读教材、理论讲授、作业考核的程序进行。

1.3.2 操作练习

操作练习是受训者在教练员的指导下,反复练习操作要领的过程,是受训者掌握战斗技能的基本途径,是训练的基本环节。目的是通过练习掌握知识,形成技能。一般程序是按照操作准备、操作实施、操作讲评进行。

2 灭火救援战术训练

消防部队灭火战术训练是结合各种假想的火场情况,根据火场实战需要,组织实施战术的训练。训练的目的是提高指挥员组织指挥灭火战斗的能力,使战斗员熟悉灭火战斗动作,增强基层中队整体的灭火作战能力。战术训练介于实战和理论之间,是结合理论和实践,趋近于火场实践的练兵活动。

2.1 基层中队战术训练的特点

中队战术训练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训练层既有班又有中队的配合战术;二是训练对象既有干部又有士兵,干部的指挥训练与中队战斗动作训练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三是组织训练比较复杂。既有建制内的又有加强协同训练;既有专业训练又有逐级合成训练;四是地位重要。中队战术训练在部队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既是巩固提高单兵训练成果,把单个士兵的战斗力凝聚成整体战斗力的基本途径,同时又是总队、支队战术训练的基础。

2.2 基层中队战术训练的要求

火灾的复杂性、火情的突变性及战斗部署的紧迫性,充分展示了火灾扑救的艰巨性。因此,消防队伍必须具备很强的火场应变能力,包括对付各种复杂灾情的控制能力和作战能力。基层中队开展灭火战术训练要面向火场,熟练常见的灭火战术措施和技术手段,从提高控制能力和作战能力入手,不断提高灭火实战能力。

2.2.1 突出重点,注重实效

在组织中队战术训练时,必须注重实效,突出重点。在训练课题的选择上,要紧密结合各类责任区的情况有重点地选择课题进行训练;在训练层次上应重点抓好班级训练;在训练对象上应突出中队干部、班长的训练;在训练步骤上要在做好训练准备、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重点抓好全段作业,熟悉在各种不同假设情况下组织指挥和协同动作。同时,在充分准备的条件下,组织中队进行战术训练,保证训练效果。

2.2.2 灵活多变,贴近实战

战术训练充分体现了“活”、“实”、“变”的特点,就是灵活、实用、多变。它不同于技能训练有明显的规范性,每一个动作要点及环节都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考核标准也是看操作是否符合规定要求以及在完成动作的速度上取得的秒数。战术训练没有具体的规范约束,只是针对“火情”显示灵活决定采取的作战方法与行动。只要行动符合灭火战术原则,能控制并消灭“火势”,就可以灵活地部署兵力,开展行动。战术训练是作战行动,它不计算具体动作的时间,但对行动目标、行动操作、器材装备应用、个人防护、进攻与撤退的选择等准确性上都需要反映并符合战斗行动的原则要求。战术训练要突出一个“变”字,火变我变。战术变随之部署变,阵地变跟着行动变,以“变”来锻炼指战员的反应能力和组织指挥能力,以“变”来增强战斗员机制果断、随机应变的操作技能。

2.3 基层中队战术训练步骤

战术训练步骤应抓住理论学习、预案制定、实地演练等几个环节。

2.3.1 理论学习

理论学习是在搞好基础理论教育的基础上,学习火场组织指挥、灭火战斗行动要求及扑救各种对象火灾的战术措施;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灭火战术训练。

2.3.2 预案制定

预案制定是针对重点单位的火灾特点、火灾危险性和重点部位情况,根据中队的作战兵力,在“六熟悉”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作战预案,包括单位基本情况、火灾特点、战术措施和注意事项。并根据火灾可能发展变化的不同情况绘制不同阶段火势作战部署图。

2.3.3 实地演练

实地演练就是针对重点单位的火灾特点,将预案付诸于实践。对于有可能发生重大险情,如人员、贵重物资被困、爆炸、有毒、建筑倒塌等进行适应性训练,通过演练补充或完善灭火预案。实地演练可以是一个班的战斗行动也可以是中队或中队与中队、专职消防队协同作战。

3.有机的将灭火救援技术训练和战术训练相结合

3.1灭火救援技术训练是圆满完成灭火救援任务的前提

为了保证灭火救援的效果,应当在加强现有科目训练的基础上,面向未来,建设模拟训练设施。未来灾害事故向着多样化、复杂化的方向发展,这对于从事救援工作的消防队伍来说提出了一个新的训练课程,要实现对未来复杂灾害事故处置方法和手段由理性上升到感性认识的飞跃,这就需要加快对模拟训练建设的步伐,从而实现训练设施模拟化。在模拟训练设施的建设上,应结合本地区实际有预见性的建设以高层建筑、地下工程、石油工业、交通事故、化学品泄露为主的模拟训练设施或基地,利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创造或提供仿真训练的环境和条件。

3.2 灭火救援战术训练是技术训练的升华

技术是战术的基础,战术是技术发挥的保障。没有技术,战术就无法执行。战术训练的出发点就是要弥补个体技术上的劣势,以取得最大的胜利。随着技术和战术的发展,战术创新必然推动技术上的改良和革新,技术改良和革新进而又会引发新的战术问世。站在消防指挥的角度看,加速技术、战术的同步训练是中队日常训练的新课题。即战术创新要以技术发展为着眼点,技术创新要融入战术创新的最新成果,使之相互促进、浑然一体,使消防员在实战中发挥出最大的功效。

4 结束语

灭火救援技术训练和战术训练都是消防员训练的基础科目,做好这两方面的训练,对灭火救援实战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 李建华,康青春,商靠定. 灭火战术[M]. 群众出版社. 2004.

[2] 伍和员.灭火战术于训练改革[M].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

[3] 康青春.灭火救援指挥[M].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 2006

论体能训练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实战化;训练内容;思考

中图分类号:E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7-066-02

实战化训练内容植根于“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既要讲究“高于大纲”又要坚持“源于大纲”。在训练内容上,抓住“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从总体上回答了训什么的问题。训练内容具有科学性、时代性、针对性、准确性;训练内容支撑着训练体系,牵引着训练方法和训练手段的发展,是决定军事训练和军队建设的层次水平的要素之一。

一、实战化训练内容是把实战要求具体化、现实化的载体

“训什么”直接来源于“为什么训”,根本上取决于打得赢,“打仗需要什么就苦练什么,部队最缺什么就专攻精练什么”牵引着训练内容体系的构建。培养和提高军事技能、组织指挥能力、谋略水平、战斗意志、战斗作风、组织纪律性是军事训练的基本任务;实现实战化训练目的,要解决好军事技能的实战运用、战场适应能力和实战化状态等问题,锤炼受训对象思想认识、军事技能、行为习惯、身心状态等,全面胜任实战要求的综合素质。从任务和目的等内在要求来看,军事训练必须注重内外兼修,“外”指的是军事技能、体能等可以直接表现出来的能力,“内”指的是意志、作风、精神等支撑和决定能力效果的素质,实战化训练中缺少了这部分素质,就不能完整体现出“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训练内容只有透过具体的军事知识和技能向更深的层次延伸,着眼由外至内、内外结合来系统构设,才能全面深入体现出“打仗需要什么就苦练什么”的要求,体现出实战化训练内容与一般性训练内容的区别和联系。

尽管思想认识上对“按实战要求训练”抱有极其强烈的认同和燥热的驱动,但“要求”还是停留在思想上、口头上的主观意识,需要通过一定载体、途径才能贯彻到实践行动中,研究形成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训练内容,是其具体化过程中的关键步骤。规范的训练内容因有法规保障而具有强制性,同时每一项规范的训练内容,均有相应的条件、标准和手段等与之相匹配,为组织实施训练提供了依据和可操作性,因此,按要求训练和按纲训练之间还是存在着一定差别的。前者因组训者对要求的理解水平不一致,会导致训练效果出现偏差;后者在统一的条件、标准的规范和约束下,能够增强不同的施训单位和受训对象之间训练效果的一致性,为各级各类的合成训练奠定基础。实战化训练不同程度的带有一定风险,其训练内容需要经过严谨周密的论证,以科学性和系统性来替代主观性和随意性,才能有效避免训练事故等不利因素和影响对训练的冲击的干扰,因此,实战化训练的发展,需要在训练内容方面予以深化和规范。

二、实战化训练不能脱离按纲施训

建国后至今,我军共颁发了七代训练大纲,每次大纲所设置的训练内容都有调整变化,如2001年版大纲把队列训练中的正步列为选训内容;随着非传统安全威胁的上升,各国军队都把反恐训练列为当前重要的训练内容。“根据不同时期的形势和任务,分别提出明确而切实可行的整训的指导思想、任务、内容、计划、方法和要求等,是八路军、新四军整训成功的基本经验”。训练内容的调整变化是与时展与时俱进的,其主要依据有军事战略方针、战争形态、作战任务、敌我双方的原则等。不管是传统内容的保留,还是新增内容的选择,在各个时期编修大纲方面均继承和发扬了历史的经验。实战化训练要“高于大纲”,但不是踢开训练大纲另搞一套,训练大纲所规范的训练内容是实战化训练的载体,脱离了训练大纲的内容体系,单纯地谈论实战化训练,实战化训练去训什么?缺乏具体实在的训练内容,会把实战化训练推向虚无化的境地,会导致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只有要严格按纲施训,尤其是基础训练必须按纲施训才能保证根基稳固,才能为实战化训练提供可靠的支撑;偏离大纲,凭空、凭想当然或凭兴趣拼内容进行实战化训练,会把实战化训练陷入一个无序的状态,会背离循序渐进、正规系统的军事训练原则,甚至走入主观臆断、盲目蛮干的境地,因此,实战化训练首先要规范在训练大纲的框架内运行。

训练大纲对全军部队有普遍的指导性,基础性训练特别是从入伍训练到分队专业技术训练都有具体的内容、施训条件和标准,稳定性和规范性很强;训练大纲作为法规具有稳定性的特征,但同时也意味着具有一定滞后性,实战化训练毕竟不同于一般性的军事训练,受形势和任务的牵引,及时性、针对性、适应性都很强,决定了实战化训练内容要“高于大纲”。全军各部队因部署位置、预定作战环境和作战任务不同,针对作战对象、作战环境的训练侧重点、方式、方法也会有所不同。在新执行维稳任务的部队与执行索马里护航任务的部队同样面对的反恐任务,遂行任务的原则、要求和方式、方法大相径庭。简单地用大纲、教范、教程等来统一规范全军各部队实战化训练内容,不免陷入教条、化的境地中。

三、创新是实战化训练发展、成熟的源泉

尽管实战化训练是具体实在的实践活动,但客观行动受主观意识的支配。实战化训练在指导思想上既不能脱离客观实际更不能因循守旧,需要结合时代的发展勇于打破一些条条框框。“战胜不复”,打仗不能因循守旧,战争不能简单重演;训练是战争的预演,也不能固步自封。军事斗争的一条基本规律就是先进战胜落后。军事理论是战斗力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军事理论发展源于对技术的认识和利用。一旦技术的进步可以用于军事目的并且已经用于军事目的,它们便立刻几乎强制地、而且往往违反指挥官的意志而引起作战方式的改变甚至变革。大纵深作战理论、闪击战理论是建立以坦克为代表的机械化装备的技术性能这个基础之上;但军事需求同样也牵引着技术的发展,坦克的发明,不能不说是在阵地战的刺激下主观能动作用的结果。美军针对越南战争中暴露出来的训练与实战脱节问题,确立了“由任务确定能力,由能力确定训练内容”的指导思想,以及“动态、基于能力、支持一体化行动”的训练转型总体要求,使其在在伊拉克、科索沃、阿富汗等相继取得了战场上的胜利。军事上理想的战绩,首先应归结于作战理论的胜利。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技术水平能够为作战理论的实现提供了可靠的支撑。“按训练去实战”既是高于、严于实战的训练要求,又包含着对训练内容为核心的训练机制创新发展的召唤,实质是从“有什么条件打什么仗”的被动状态向“打什么仗就创造什么条件”的主动状态转变。与1990年颁布的《军事训练条例》相比,新的条例明显变化之一是把“检验作战理论、体制编制和各类装备”同样列为军事训练的基本任务,明确表达出军事训练要超前发展的指导思想。创新是实战化训练发展、成熟的源泉,包括内容、手段、方法等等,其中以先进作战理论为指导的训练内容体系是核心。新形势下实战化训练的成效,取决于理论探索的深度,取决于观念更新的广度,取决于弃旧扬新的力度;唯有遵循“既要从战争中来,还要牵引战争向何处去”的训练指导思想,方能在下一场战争把握主动,先胜于战场。

四、实战化训练内容的分类

实战化训练内容大致可以区分为专项训练和综合训练。专项训练粗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心理素质训练。包括消除心理障碍、完善心理品质和掌握心理自我调整方法。近几年来,军队和武警的一些特种部队有对外交流中,借鉴外军的做法,开展了一项名为“信任射击”的训练,这是逼近实战的一项训练内容,风险大、要求高,从心理素质、相互信任、团队意识等方面给予受训对象以刻骨铭心的锻炼。第二类生理素质训练。主要指生理反应能力和极限承受能力训练,包括体质训练和体能训练,如耐热(寒)训练、负重野外连续行军训练等,也是磨砺意志和培养战斗精神的重要途径。第三类技能拓展(深化)训练。与“应用训练”有相同之处,包括技能运用训练和技能稳定性训练,着重提高军事技能的“快、准、狠、巧、活”水平。技能运用训练是这一类训练的核心内容,如步兵专业的单兵综合演练、特种部队的反劫机和解救人质的训练。在技能稳定性训练方面,有的部队采取同一训练内容连续考核五(四)次、其中有四(八)次通过才能评定合格,有的在通过400米障碍后不停顿进行轻武器射击考核,以及经常提到的“生疏地域”、“陌生环境下的训练”等等,目的检验军事技能在复杂条件下的稳定性。第四类战斗意识训练。战斗意识训练是实战化训练的特色性内容,主要培养受训人员对所处环境和面临的情况进行合乎逻辑的判断及处理的训练,着重培养受训人员的严肃认真的态度、严谨细致的作风、敏锐及时的反应、准确扎实的处置和主动积极的协同,可以单兵或班的形式组织实施,可单独设置训练内容或穿插于其他训练内容或过程中,突出随机性、突然性。如2014年西点军校“桑赫斯特”军事素质竞赛中的指挥能力挑战课目,任务是救治伤员,情况是该伤员处于一辆触雷毁伤的车辆中。一些参赛班在该课目被判定零分,原因是参赛队员没有沿着车辙接近车辆,被认定触雷阵亡。该课目虽然命名为指挥能力挑战,但实质上是考验参赛学员的战斗意识。

综合训练是目前实战化训练表现最为普遍的一种方式,包括连贯作业、综合演练和演习,通常依据训练课题连续实施;同时也可根据组训者的意图、某一特殊训练目的和客观条件,选组训练内容,按照科学编排的组织程序实施,受训对象在全过程能受到多方面、综合性的锻炼。

论体能训练的重要性篇8

摘 要 本文研究的是现代篮球运动的特征及其训练过程中几个要点问题。文章首先简要阐述了现代篮球运动集体与个体的统一、攻守之间的整体性以及高速度、高强度、高技巧的结合三个主要特征,然后又在此基础上对训练方法的选择和创新、训练过程的优化控制、运动损伤及预防三个训练要点进行了分析,希望对现代篮球运动训练的开展有所启发。

关键词 篮球训练 运动特征 要点分析

一、现代篮球运动的基本特征

(一)集体与个体的统一

现代篮球运动更重视赛场上集体与个体之间的有效统一。也就是说,在要求充分体现一个团队的团队精神和团队风貌,默契的完成战术配合的基础上,同样重视个人能力的发挥,在重视集体的前提下,能够让个人的能力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攻守之间的整体性

现代篮球运动更重视进攻、攻守转换、防守之间的联系性,将其作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来看待和训练,并在比赛中强化攻守转化意识的运动,形成了一个科学的结构体系,从而使现代篮球运动具备了攻守整体性的特征。

(三)高速度、高强度、高技巧的结合

高速度、高强度、高技巧是现代篮球运动的另外一个重要特点。只有在高速度、高强度、高技巧的条件下,才能争取更多的得分机会,并进而保持较高的投篮命中率,并最终赢得比赛的胜利。

二、现代篮球运动训练的要点问题分析

(一)现代篮球运动训练方法的选择和创新

现代篮球运动训练的方法实质上指的是,让篮球队员按照教练员所规定的程序和要求,不断对篮球运动的技战术内容进行实践,从而实现对篮球运动中所涉及的技战术内容熟练掌握的手段和方式。篮球运动训练方法选择的科学与否会对训练的质量和效率产生直接的影响。

对于现代篮球运动训练来说,在选择和创新日常的训练方法时,主要有三方面的依据:首先,所选择和创新的训练方法必须要符合篮球运动技战术的基本特征和要求,这一点也是在选择篮球训练方法时最为重要和最为关键的一点;其次,在选择和创新篮球训练方法时,要科学的融合当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关的研究成果,以不断提升现代篮球训练的科学性和高效性;最后,在选择和创新篮球训练方法时,一定根据实际的训练计划、训练任务、训练内容以及队员的实际情况来做出合理的安排,以保证训练方法的适宜性。

除此之外,要真正做到对现代篮球运动训练方法的科学选择和创新,只关注以上所提到的几点是不够的,还应符合现代篮球运动训练方法的基本原则,即:教育训练原则和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首先,教育训练原则。现代的篮球运动训练,关注的并不单单是队员运动技能水平的提升,而是队员的全面健康发展,因此,在篮球训练的过程中,科学的训练方法还应符合教育训练原则,在训练的各个环节巧妙的对队员渗透各方面的教育,以实现教育和训练的有效融合。例如:科学的现代篮球训练方法,应该有助于队员篮球兴趣的激发和培养,有助于团队良好的运动风起的形成等等。其次,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在任何运动训练中理论和实践均是缺一不可的两个方面,在现代篮球运动训练中也不例外。只有理论没有实践,篮球运动技能的形成无从谈起,而仅有实践没有理论,队员的篮球运动技能水平则永远无法实现最大限度的提升,因此,在设计现代篮球训练的方法时,一定要注意符合实践与理论相统一的基本原则。

(二)现代篮球运动训练过程的优化控制

现代篮球运动训练的过程,也就是队员在教练员的指导下,通过各种方式不断提升自身的篮球竞技水平和竞技能力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囊括了诸多的要素,复杂而系统,要想取得最佳的训练成效,就必须对整个过程进行相应的优化控制。

在对现代篮球运动训练的过程进行优化控制时,主要有篮球技术训练的优化与控制、篮球战术训练的优化与控制、篮球体能训练的优化与控制以及篮球心理训练的优化与控制四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其中篮球技术训练的优化与控制工作是在系统论、控制论等多种基本理论的指导下开展的一个非常复杂、系统的实践过程,而在这个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应主要从进攻技术要素和防守技术要素两个大的方面入手。其次,篮球战术作为影响团队力量和个人能力发挥的重要因素之一,篮球战术训练的优化与控制也是必不可少的。在针对篮球战术训练进行优化控制时,教练员应注意在遵循现代篮球运动发展的大方向的基本前提下,将本队队员的实际情况、现有技战术水平、战术指导思想以及预期的训练成效有效的融合,并通过具体的训练方法对队员产生作用,并根据训练的反馈信息,不断修正调整,在实现有效的控制的同时,不断对战术训练的过程进行优化。第三,篮球队员的体能状况也是影响篮球运动竞技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篮球体能训练是现代篮球运动训练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要对篮球体能训练进行优化控制,必须要注意遵循体能训练的基本原理,同时注意训练方法的灵活性、多样性和趣味性;最后,篮球心理训练的优化与控制。在对篮球心理训练进行优化控制时,应重视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注意培养队员的注意能力,并通过挫折教育、实战练习等多种方式来提升队员心理素质水平。

(三)现代篮球运动训练中的运动损伤及预防

篮球运动是一项对抗性的团体运动项目,而且随着现代篮球运动对抗激烈程度的不断提升,在现代篮球运动训练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运动损伤问题,例如:裸关节损伤、膝关节损伤、指关节损伤以及腰部损伤等等,这些运动损伤问题的出现轻则影响训练进度的正常进行,重则影响队员的身心健康或未来发展,因此,篮球训练中的运动损伤问题,必须引起教练员应有的重视。

上一篇:科学决策的特点范文 下一篇:焊接技术的原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