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禀赋视域下的高职校企合作对策初探

时间:2022-08-29 06:05:10

资源禀赋视域下的高职校企合作对策初探

[摘要]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践中由于合作主体的目标冲突、合作的体制机制缺失等因素影响,企业的积极性并不高。文章通过探讨学校和企业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原则下提出了深化高职校企合作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校企合作资源禀赋比较优势合作共赢

[作者简介]邵斌(1966-),男,九江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工程系主任,副教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营销管理、高职教育理论;江铃(1979-),女,九江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办公室副主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理论。(江西九江332007)张清(1965-),男,江西萍乡人,江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安装工程造价、工程设计。(江西南昌33003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基于高职校企合作的企业参与动力机制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0ZD067)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0-0029-02

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是我国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的客观要求,实践证明校企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是培养高职学生实践技能的一条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随着示范校、骨干校建设的推进,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正在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也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和高职院校的广泛实践。但是,由于体制和机制的滞后,校企合作仍然处于“行政驱动、学校主动、企业被动”的境况,企业参与的热情并不高。因此,探索如何提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和深化校企合作的模式和途径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校企合作的理论回顾

校企合作是教育领域的一个世界性课题。国外的校企合作实践中形成了不同特色的校企合作模式,如“CDIO”工程教育模式、德国“双元制”模式、澳大利亚TAFE学院制等。国外关于校企合作的理论研究也较为深入。Levine和White认为企业资源的短缺性导致了组织间的交易与合作,说明资源的稀缺性是合作的基础。Derek Watling认为校企合作实际上是一种异质组织之间的合作,是为了实现各自的资源优势互补。施莫克乐等提出了“市场拉动(market-push)”的观点,罗森伯格等又提出了“技术推—市场拉”的综合作用观点,斋藤优则提出了5N-R模型,揭示了校企合作的动力来源于技术、资源的优势互补。

国内的校企合作实践起步较晚,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还处于尝试和探索阶段,校企合作的理论研究也相对滞后。徐秋儿指出了校企合作的重要性,认为校企合作有助于实现企业经营能力与效益的提高,使得生产经营、人才培养和技术研发获得智力支持。国内学者对目前高职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和根源也有一定分析,如张静岩认为有必要对怎样激励企业主动参与校企合作进行研究与探索。也有不少学者分析了校企合作的困难和原因,陈水生认为目前企业对合作缺乏积极性,不利于合作的内部机制和外部条件的健全与完善;蒋茂东认为现实中工学结合难在企业缺乏动力;安立华等认为企业对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原因在于学校同企业的目标冲突;陈建民认为高职院校只有充分关注企业利益,才能实现校企深层次合作。但是,关于我国校企合作的内在动力来源并未见研究,更没有从资源的优势互补角度探讨学校与企业之间应如何加强和深化校企合作的。

二、校企合作的现状及合作主体的优势

(一)校企合作的现状及困境

虽然国外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成功模式很多,但因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教育体制、文化传统等特性,无法完全复制国外的模式,只能走中国特色的校企合作之路。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观念的引导以及示范校和骨干校建设的深入开展,我国高职校企合作已取得了初步成就,涌现出不少校企合作的成功案例。但从整体上来看,虽然学校方在思想上非常重视,但仍面临着重重困难,实践中落实得并不到位,校企合作形势并不乐观。尽管学校主动出击,多方寻求企业的合作,可因为缺乏相应的体制和机制,并不能有效地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同时,大部分企业对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缺乏战略的思考,认为校企合作只是企业对学校的“公益支持”,参与校企合作的热情不高、意识不强,通常处于消极与被动状态,重视挂牌不重视合作,合作多停留在表面,较少有真正建立在优势互补、合作双赢基础上的校企合作形式。合作的校企之间没有形成良性互动,也没有建立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多数高职院校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流于形式,学生实践教学难以按计划付诸实施。不少企业甚至存在短期行为,缺乏长期参与的动力,有的甚至只把校企合作作为解决用工困难的手段。

(二)校企合作困境的根源

1.合作主体的目标冲突。企业和学校的目标不一致是校企合作的主要障碍,学校的公益性与企业的利润性导致企业与学校的利益产生冲突。高职院校的首要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希望获得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支持,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是追求经济利益,并不愿意牺牲自身利益与高职院校进行合作,因而在合作过程中缺乏责任和紧迫感。

2.合作主体的观念落后。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引导下,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观念正在逐步转变,但改革的步伐还迈得不大;在与企业合作时,也只是关注企业提供的实习实训条件,而很少考虑企业的利益诉求。与此同时,企业特别是成熟度低的中小企业经营观念还比较落后,把对利润的追求放在首位,追求短期效益,缺乏人才战略、科技开发和社会责任。

3.合作主体间沟通渠道不健全。学校与行业、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调平台,由于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的主动和企业的被动,校企合作主要还是靠关系和信誉来建立和维系;合作主体对对方的利益诉求了解不全面,满足对方诉求的机制尚未建立,合作主体间的分歧没有解决和补救途径。

4.政府主导不到位。国家并未出台具体的规范校企合作的条例或规章,对合作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缺乏必要的约束,尤其是对企业的利益保护不够,缺乏对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激励。各级政府对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管理也处于真空状态,尚未建立专门机构协调、监督、考核和推动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更多地停留在倡导、研讨和自由实践阶段。

(三)合作主体资源的比较优势

高职院校所拥有的资源优势表现在人才培养资源方面,主要是有一定理论水平和研发能力的师资、先进的教学和实验实训设备、广泛的社会资源等,其突出的资源优势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或培训上,有的院校还具有一定的研发能力。企业所拥有的资源优势主要表现在生产技术与生产设备先进、行业标准和技术标准把握准确等方面,其突出的优势是工程技术人才、生产设施、工艺流程、企业管理体系和企业文化、与行业协会联系紧密等。双方的资源禀赋各有优势且有很强的互补性,便于校企合作的展开。

三、深化校企合作的对策和途径

(一)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打造校企资源共享的平台

1.政府要为校企合作提供法律保障。政府应出台校企合作的相关条例,规范政府职能部门、学校、行业、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权利和义务,对合作双方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约束。

2.政府要为校企合作提供政策支持。政府应设立校企合作专项资金,为校企合作的日常运转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对提供合作的企业给予政策性补贴或在税收方面给予相应优惠。

3.政府要为校企合作搭建沟通和协调的平台。政府应建立专门的校企合作协调机构,利用自身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搭建校企沟通和协调的平台,为学校与企业间的交流创造机会和条件。引导学校与对口企业进行交流,促进高职院校与企业的信息共享,使学校可以更好地与企业接触、沟通,了解企业的需求信息。企业也可以更好地了解学校相关专业的实验设备、师资和毕业生数量等信息。

(二)校企双方更新观念,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

为顺利推进校企合作,合作双方必须在满足自身发展目标的同时,兼顾双方的利益诉求,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站在对方的立场去构思合作模式,主动为对方服务,使校企合作不但成为“人才培养模式”,而且成为“企业发展模式”,最终达到双赢的局面,真正使校企合作从“一头热”变为“两头热”。

高职院校应树立“互利共赢”的校企合作新理念,顺应企业的经营目标,激励企业参与高职教育事业。学校在注重人才培养的同时,应考虑到企业内在的“营利”属性,在科技创新、员工素质提高、生产效率提升、生产成本降低等方面,积极探索服务企业的新举措,紧紧抓住企业的心;企业在关注当前利益的同时也应拥有战略眼光,今天的高职学生就是明天的企业员工,帮助学校培养最适合企业发展的人才,从长远角度看,将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对保持企业的稳定和提高生产效率大有裨益。

(三)共建校企利益共同体,形成目标一致、共同发展的稳定联盟

校企合作中的成功模式应该继续坚持和发展,如学校在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订单式培养企业紧缺人才、聘请企业技术专家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为企业培训员工等。但同时,我们更应该不断探索校企合作的新举措,不断拓宽校企合作的范畴,更好地为校企双方服务。

学校利用教学科研设施的优越条件以及理论研究的先进性,把“寻求毕业生就业市场”转变为“主动培养就业市场”,送教师、送知识到企业中去,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利用前沿的科学技术知识发展企业。同时,学校利用广泛的社会资源,为企业进行宣传,扩大企业的知名度,帮助企业做强做大。在帮助企业发展、扩大市场的过程中,学校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与企业共同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共同培养师资队伍,使学校的教育教学更贴近企业和社会的需要。

企业作为校企合作的一方,应该主动把校企合作作为企业发展的模式,大胆地办厂入校、引校进厂。从企业的长远发展着想,提前培养未来企业发展急需的人才,不仅能大大地提高企业的用工质量,也减少了企业在员工培训上的投入。与此同时,企业可利用双方优势,与学校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研发中心,共同开发新技术、新产品,使企业科技水平处于同行业的领先地位。

校企合作双方应是自愿合作、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伙伴或联盟关系。政府、行业、学校、企业应各司其职,建立起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校企合作机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将企业的经营性资源转化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条件,将高职教育资源转化为推动经济又快又好增长的动力。

[参考文献]

[1]毕克新,周欣荣,姜照华.可持续发展的产学研联合的机制[J].科学学研究,1997(12).

[2]徐秋儿.基于校企互赢的高职“示范生”培养模式研究[J].职教论坛,2007(7).

[3]张静岩.校企合作中企业的激励方法探索[J].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8(4).

[4]陈水生.“订单教育”中校企结合障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

[5]蒋茂东.工学结合:“双赢”背后的“双难”[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

[6]安立华,郝美玲.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信息,2010(1).

[7]陈建民.关注企业利益推进校企合作[J].中国高等教育,2008(13).

[8]Levine S,White P E.Exchange as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the Study of Interorganizational Relationship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61(5).

[9]Derek Watling.University business schools 2 business:the changing dynam? ics of the Corporate education market[J].Strategic Change,2003(12).

上一篇:内涵发展视野下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审视 下一篇:水利高职院校水文化教育的创新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