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生篮球运动员的心理稳定性

时间:2022-08-20 10:43:26

浅谈中学生篮球运动员的心理稳定性

中学生篮球比赛节奏快,对抗激烈,场上形式多变。运动员临场经常会出现发挥失常、紧张、急躁、松懈、骄傲、气馁等心理现象,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运动员的技战术发挥受到了心理因素的制约。因此,注意培养运动员的心理稳定性,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训练是十分必要的。

制约中学生篮球队员心理稳定性的因素

群体背景。中学生正处于文化、智力、身体素质和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但身材、技术、素质参差不齐,情绪不稳定,可塑性强。因此,抓基础训练的同时注意培养运动员的个性优点,注重心理素质训练,才能有效地完成教学训练任务,为将来比赛打下坚实的基础。

气质类型差异。中学生篮球运动员大致分为兴奋型、抑制型、安静型和活泼型四个类型。兴奋型情感变化剧烈,自我调控能力差,反应敏捷;抑制型反应迟钝,不灵活,适应能力差,意志薄弱;安静型运动员情绪不易激动,反应慢、不灵活;活泼型运动员反应快、灵活,具有可塑性,情绪稳定,适应能力强。

赛场环境因素。中学生篮球比赛的赛制主要为赛会制和主客场制。而场地的适应程度、观众的支持倾向、裁判的判罚尺度、家人及同学的关注程度等都会对运动员的心理稳定性产生影响。

阶段性个人经历。中学生篮球运动员处于身心发育阶段,身体素质、篮球技战术运用能力、个性特点等不断成长,心理稳定性的培养需要通过长期坚持不懈的训练,注意全面与重点相结合,同时心理稳定性的培养必须与个人技术、战术等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中学生篮球运动员心理稳定性训练

注重区别对待原则。不同性格的人对各种技术的兴趣和接受能力不同,对教练员的动作示范和战术意图理解不同,教练员在教学中应区别对待。

提升团队凝聚力。队员有新老之分,技战术水平不同,在训练和比赛中,老队员易出现责怪新队员的现象,影响训练和比赛效果。在训练和教学的过程中,就要注意强调群体内的心理相容性和凝聚力,提倡严己宽人的训练机制。

注重模拟比赛的训练,如赛场环境模拟、观众干扰模拟、投篮时的比赛情景模拟、裁判不同吹罚尺度的模拟;还要注意家人及社会关注的程度;同时要正确引导运动员的人生观,价值观。

阶段性及时反馈。训练中注意队员的反馈,教练员要勤于动手、动脑、动口,运动员做完每次练习后都应给予反馈,这不仅有利于运动员对动作概念的强化和正确理解,而且有利于运动员情绪的调动和保持。

制定和实施科学合理的心理训练计划

组队初期,动机的培养应放在首位。在技术训练中,应注重对球感的练习和身体素质的练习;在心理训练方法上,要注意队员性格和气质的差异,特别是技术差的队员和新队员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使队员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提高。

训练中期队员技战术均有一定提高,明确训练动机,能较好地理解教练的训练意图。这阶段应注重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在提高技术基础上强化意识培养,制造困难情境,如安排客场比赛,让队员体会裁判和客场球迷给予的压力,培养队员稳定的情绪。

训练后期队员的身体素质、掌握技术动作的能力,基本技术、战术都会提高。这一阶段主要培养队员的临场应变能力,针对比赛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训练,如比分领先、落后、平分、最后一次进攻的处理,裁判员错判或漏判等情况的处理;其次是进一步明确队员的动机和责任感,提高自信心,体现出优良的队风和球风。

上一篇:数学教学应重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下一篇:走出国门 寓教于“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