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中等职业教育的错位发展之路

时间:2022-09-29 12:43:27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中等职业教育的错位发展之路

[摘要]全国普通高等院校为解决高等教育大众化所带来的毕业生就业压力,在培养目标和人才定位上进行了调整,普通本科教育办学重心客观上与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目标形成了一定程度的重合。为了实现中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文章认为,一要扮演好中高职衔接的预备教育角色,二要依托本地特色产业,搭建技能人才的培养平台,三要扩大培养对象范围,增加中等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性,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势下走出一条既符合自身发展规律同时又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长足发展之路。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中等职业教育错位发展

[作者简介]龚海珍(1978-),女,浙江金华人,浙江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基本理论、课程与教学论;沈亚强(1959-),男,浙江金华人,浙江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基本理论、课程与教学论。(浙江金华321004)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社会结构规约下的农村青少年职业教育选择框架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1YJA880087)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0-0008-03

我国自1999年实行高考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扩大,中高级人才的供求关系发生了急剧的变化,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逐年加剧。当前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中期阶段,高校毕业生的规模迅速扩张,就业市场已无法提供足够的中高级岗位。为了缓解就业压力,普通高等学校在培养重心上开始由培养精英人才转变为培养更符合行业需求的中、初级应用技能型人才。高等教育人才定位的转变在客观上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挤逼,如何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实现错位发展,这需要中等职业教育突破传统思维的禁锢,进行全新的目标设计。

一、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变革

随着招生规模的持续增长,全国普通高校的应届毕业生人数已由1998年的100万人增长为2012年的680万人,“十二五”时期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①高等教育人才供应的增长,一方面,有利于我国人力资本积聚、就业者整体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但另一方面,囿于当前我国劳动力总体呈现结构性的供过于求,传统提供给大学生的城镇单位就业岗位的年增长量远远滞后于毕业生增长的人数,原先的高等教育卖方市场已转变为完全意义上的买方市场,开始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

2011年就业蓝皮书指出,2010届大学毕业生中,有60%的人认为目前的工作与自己的职业期待不吻合,其中本科这一比例为56%,高职高专为63%。在高等教育精英化阶段,我国60%以上的大学毕业生的传统去向是机关和事业单位,40%的大学生从事工业、建筑、交通和商业服务业工作。②而当前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中期阶段,高校毕业生人数已增加到过去的六七倍,传统的就业市场已无法提供足够的岗位,必须开拓新的就业空间。根据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2010中国人才报告》预计,到2011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供应总量为4500万人,而需求总量为6800万人。今后十多年,我国仍将处于工业化进程,一线的中、初级人才尚存在很大的缺口,仍需要大量应用技能型人才。有专家指出,除了少数“985工程”大学和“211工程”大学外,其他普通高等学校都应把培养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主战场的应用型人才作为自己的培养目标,也就是把培养中、初级人才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既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也培养一线的技能操作型人才。③

当全国高等院校开始正视高等教育大众化所带来的这一新形势,普通高等教育的办学目标和人才定位开始悄然发生变化,着力追求高等教育“生态结构”的合理化,将硕士生、博士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学术型人才、技术开发型人才,而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则调整为培养应用技能型的中级人才为主。相应的大专、高职生的培养目标调整为初级人才,以培养知识技能复合的一线操作型人才为主要目标。

二、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变革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影响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8]8号)明确提出,中等职业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把他们培养成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必要的文化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培养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工人和服务人员是中等职业学校的主要培养目标,并同时为职业学校学生继续学习奠定基础。

教育部网站公布的关于各级各类学历教育的统计数据显示,21世纪以来,单从高中阶段看,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相比,在学生数的增长上一直保持稳定增长。到2010年,普通高中在校生人数为24273351人,而中职在校生人数为22317637人,在比例上已经接近1∶1。中等职业教育的持续稳定发展与国家自2002年以来的一系列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和措施

有关,是为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迫切要求、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所作出的重大决定。然而,在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势下,普通高等教育在办学重心上作出了调整,普通本科教育办学重心开始由培养精英人才转变为培养更符合行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客观上与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目标形成了一定程度的重合。这势必会对当前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空间造成一定程度的挤压,对当前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吸引力的提高等方面造成一定的影响。

新世纪以来,政府相继召开了六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号召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可以说政府和学术界对于职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是非常清楚的,但从职业教育的潜在生源群体看,学生以及家长并没有同步响应这种呼唤,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显然远远不够。受传统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多数家庭在孩子的教育选择中首选具有更多升学机会的普通高中,而把职业教育作为“退而求其次”的选择。如果高等教育一旦承担起了培养初、中、高各级人才的培养任务,所培养出来的部分技能应用型大学毕业生一定会在就业市场上与中职毕业生形成竞争,他们在学历层次上的优势势必会抢占部分中职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如果按此形势发展下去,中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何在?生存空间又在哪里?每年总数如此庞大的中职毕业生又该何去何从呢?

上一篇:走进生活 真情写作 下一篇:职教集团模式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