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静脉炎的预防与护理

时间:2022-08-29 10:59:01

输液静脉炎的预防与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8-0117-01

【关键词】输液 静脉炎 预防 护理

静脉输液治疗具有药效迅速、治疗效果可靠等优点,适用于不宜口服的药物,或不能口服给药的患者。因此,静脉输液治疗是住院或门诊患者常接受的治疗方法之一。静脉炎是静脉输液治疗过程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临床表现为穿刺静脉沿静脉走向出现红肿和疼痛,皮肤下出现红线,严重者静脉可出现索条状改变和结节。静脉炎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同时也影响了治疗效果。其主要是由于同一根静脉反复多次穿刺或输入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或静脉内留置刺激性较大的塑料管时间太长而引起局部静脉壁的化学炎性反应,临床上常有发生。预防静脉炎对医疗安全及减轻患者痛苦有重要意义。

一 输液静脉炎的预防

(一)调节静脉输液PH值:在引起输液性静脉炎的各种因素中,溶液的PH值和 输液速度是两个重要的因素,通过调节溶液的PH值至人体的生理范围内,可以降低输液静脉炎的发生率。

(二)根据药物性质、渗透压、溶度、毒性作用等来调节滴速:输注任何药物开始速度宜慢;两次用药间隔时间不少于6小时;须快速滴入的高渗液体,输注前后,静脉滴注20ml生理盐水,稀释局部静脉内的残留液,使渗透压降低,从而减轻高渗液体对血管的化学刺激,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1]。滴注化疗性药物应严格按照医嘱调节滴速,输入前后应用生理盐水500ml引路穿刺和加量冲洗以预防静脉炎的发生。

(三)严格控制微粒的输入: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加药时避免反复穿刺,尽量使用侧孔针头以减少橡胶微粒;临床配药时要充分溶解,减少大分子结晶微粒。同时使用具有终端滤器的输液器,减少静脉炎的发生率。

(四)掌握药物的性质,密切监测药品不良反应 用药前应了解药物的毒性作用,在使用一些易诱发静脉炎的药物时,应特别注意预防药物性静脉炎。在用药过程中,应严密监测药品不良反应。在联合用药时,应先了解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做到合理安全用药,防止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2]。

(五)正确选择静脉穿刺,提高穿刺技术,妥善固定穿刺部位:穿刺时尽量做到一针见血,以提高穿刺的成功率,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造成静脉壁的损伤。避开关节及静脉瓣,防止活动时发生药液渗漏。避免选择患肢和下肢血管,因下肢静脉瓣多,血流慢,患肢静脉回流障碍,输液时会加大发生静脉炎的可能性。穿刺入静脉后要妥善固定,以免针头由静脉内滑出,输液完毕拔出针头后应在局部轻压3---5分钟,同时抬高穿刺的肢体,这样可避免残余的药物对局部的血管、针眼、皮下组织的刺激以及避免血液回流。

二 输液炎静脉的护理

(一)穿刺过程中如静脉不充盈,可对其轻轻拍打或作热敷,待静脉显露时再行穿刺,穿刺时应根据药物的性质选择适当的血管,若静脉滴注对血管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如高渗液、化疗治疗药物等,应选择较粗大的血管。

(二)给于有强烈局部刺激性的药物时,应抽吸入针筒内后更换干燥针头,再行穿刺,以免穿刺时将药液带人皮下,针头越细,对血管损伤面越小。因此一般宜采用6号半至7号针头,若为长期连续静脉滴注的患者,应采用套管针。

(三)密切观察注射部位,尤其是对意识不清者更应仔细监护,让患者或家属了解静脉反应症状、体征、以及危害性,一旦发生及时处理。

(四)物理外敷:化疗药物发生渗漏时,应尽早选用冷敷,或者局部用75%乙醇溶液湿敷,用冰块间接冷敷12---24小时,24小时后可作一般热敷。热敷可促进组织吸收,主要用于输注血管收缩剂等药物时。给予热水袋(40~50℃)热敷穿刺局部,使局部血管扩张,加速血液循环,缩短药物在局部的停留时间,从而减轻局部淤血,减少了静脉炎的发生 。

(五)药物外敷:某些药物外敷可直接经皮肤吸收至皮下,具有解除血管痉挛,改善微循环,抗氧化、碱化,解除局部炎症等作用。

1 酒精湿敷:用酒精湿敷法能明显降低静脉输注甘露醇时静脉炎发生率[3]。因酒精具有消毒防腐的作用,并可扩张局部血管,增强血液循环,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

2 硫酸镁湿敷:因25%硫酸镁具有镇静和改善毛细血管和小动脉的痉挛,消除黏膜水肿,扩张局部血管,增强血液循环,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明显降低了静脉炎的发生率。

(六)红外线照射:红外线照射能使局部组织逐渐升温,血管扩张,血流加速,松弛肌肉,消除病患处疼痛症状;同时加速代谢过程,有利于代谢物和病理产物消除,促进渗出物的吸收,具有消肿、消炎、镇痛的作用,使局部血液循环特别是微循环得到明显改善。

参考文献

[1] 李娜,孙晓红.甘露醇致静脉炎的护理进展[J]吉林医学,2007,28(1):132.

[2] 欧丽萍,化疗药物所致静脉炎的防治进展[J].护理研究,2007,21(6):1599.

[3] 郝建红,商临平.酒精湿敷预防静滴甘露醇所致静脉炎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5):333.

上一篇:手术患者心理护理问题浅谈 下一篇:外科患者术后疼痛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