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室年终总结范文

时间:2023-09-21 21:35:43

输液室年终总结

输液室年终总结篇1

【关键词】门诊输液;护理;安全隐患;防范措施

对我院我院自2010年12月至2013年1月门诊输液患者临床护理资料,总结护理安全隐患,制定防范措施。

1 常见护理安全隐患

1.1 责任心不强,操作查对不严

部分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在输液过程中,未加强巡视,不能及时发现输液反应及因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对出现的差错反应能力差,不能快速进行处理及报告,最终导致风险事件发生。未严格执行三查八对是引起护理差错的重要原因之一,易出现在各个环节,如配药、注射、加液操作前后等。

1.2服务态度较差,沟通技巧缺乏

护理人员缺乏“患者至上”、“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服务态度较差,语气冷漠、生硬,不能耐心细致的为患者解决问题,患者或家属输液前因排队等待,做各项检查,终点站到输液室,心中不满极易爆发,护理人员与患者或家属沟通时方法欠佳,说话方式、方法不恰当极易导致争吵、冲突的发生。

1.3法制观念不强,安全意识不够

当前患者越来越注意自身权益的维护,随着《医疗事故条例》的出台,输液卡成为可以公开的资料或证据,输液卡有执行时间漏填,更换液体时间漏填,输液时间与输液滴速不符,迹潦草无法辨认等现象。

1.4专业技术,专业知识掌握不熟练

部分护理人员专业知识不扎实,技术操作不精湛,对于难度稍大的静脉不能做到一次成功,,增加患者痛苦,引起患者不满及投诉。

2 防范措施

2.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核对的方式采用主动式提问,即让患者或家属自己说出姓名,效果比护士说出来好,避免了病人未听清或以为是自己的姓名就答应而发生输错药的情况发生。同时门诊病人无床号,在就诊的患者中,同名同姓的患者常有发生,护士在配药、注射、加药的各个环节中,除了核对姓名外,还要核对姓别、年龄等。

2.2规范各班职责,

2.2.1 我科在原来的岗位上曾设一个接药班,病人到输液室后,有一名接药护士负责核对药物,查看费用、抗生素的阴阳性标记,向患者做好宣教:共有几天药,一天有几组。核对无误后交给配药护士。

2.2.2 配药护士再次核对、签名,按照无菌技术原则及配伍禁忌将药配置好。

2.2.3 注射护士在注射前后分别进行核对,并注明穿刺时间及签名。

2.2.4 大厅巡回护士加强巡视,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查看是否有输液反应、输液部位是否渗漏、输液滴速是否与实际相符、是否有药物不良反应,及时解决患者所需,对出现的问题妥善进行处理,不能解决的及时报告护士长。

2.3 规范输液卡 要求字迹清晰,我院重新设计了输液卡的样式,较原来书写直观,项目有药名、剂量、时间、姓名及天数。并要求护士拔针签字。

2.4 健康教育 输液大厅设立教育园地供患者及家属学习,使他们了解输液须知,提高自我防护能力,护士对患者所输的药物告知其药理作用,对特殊药物如氨茶碱、甘露醇等输液速度要求及不良反应进行告知,并对疾病康复知识进行告知。

2.5 树立服务观念,强化业务水平 定期组织护理服务讲座,灌输“以病人为中心”护理服务宗旨,在工作中努力为患者排忧解难,接待患者态度和蔼,耐心细致的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处处为患者着想。开展护理人员穿刺比赛,每季度对病人点名穿刺的护士和满意度高的护士进行奖励。定期组织理论考核,掌握内、外、妇、儿等科常见疾病的病情观察及急救处理方法,对输液并发症及有可能发生的情况,制度抢救程序,并在实际工作中演示,每位护士必须熟练掌握。

小结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自我意识与法制观念日益增强,对医疗质量越来越高。因此,护理人员要不断的自我完善,严格护理操作流程,严格查对制度,输液室护士必须了解输液室存在护理安全隐患,掌握防范要点,才能保证护理安全,提高护理质量。确保患者得到良好的护理与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 刘春、刘庆华、江迁《门诊集中输液室的安全防范于护理对策》中国医药指南2009年07期

[2] 童小锋《门诊输液安全隐患及对策》护理与康复2005年6期第四卷第3期

输液室年终总结篇2

【关键词】 护患沟通;儿童输液室;纠纷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1029-01

目前在儿童输液室中,护士和家长的纠纷逐渐增多,家长的投诉也越来越多。独生子女现象加剧了纠纷的发生,面对心急如焚的家长和患病的孩子,护士护理的稍微不注意就会引起不满。为了提高服务质量,提高家长的满意度,儿童输液室需要利用新的呼唤沟通技巧。要求进行治疗之前,务必和家长进行一定的沟通。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2011年1月至2012年10月在我院儿童输液室,整理首次采用良好的沟通技巧的记录资料,一共记载了310例患者儿童,其中有96.12%的儿童陪同人多于2人;输液室护理人员一共35人,且全为女性,平均年龄27岁,其中没有孩子护理人员的19人。

1.2 方法

1.2.1 岗前培训 对输液室的护理人员进行培训,一般2个月为一阶段,在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娴熟的护理技术后才能上岗。培训的内容包括沟通能力的提升;沟通技巧的掌握;沟通方法的练习,并对实际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模拟,了解和认识自己的沟通能力和缺陷。对那些没有孩子的护理人员,重点是要使其真正理解到家长心急如焚的感觉[1]。

1.2.2 建立人性的管理制度 ①在儿童输液室需要安排两个护理人员,在穿刺前和家长进行必要的沟通,包括输液的药物、输液的时间、输液可能出现的一些反应,也可以让家长对药物进行检查,充分做到人性化;②进行严格的技术操作。穿刺必然会带来儿童的哭闹,家长总希望孩子少受罪,因此,一定要将技术严格规范化操作。比如在彻底的消毒后,待血管充分的暴露后,在进行穿刺,力争一次成功完成;③全程进行无菌操作。必须保证全过程进行无菌操作,坚持一次性器械全程使用;需要对儿童进行剃发的,务必征求家长的同意;④进行技术记录。实行护理人员技术比拼,对一次性成功率进行统计表彰;对全月无纠纷的护理人员实行奖励措施。

1.2.3 加强输液过程中的巡查 加大巡回检查,不断地指导家长输液中的注意事项,同时针对每个儿童的情况,向家长介绍一些预防知识和积极的辅助治疗手法,询问孩子的年龄,基本情况;对家长的询问作详细的回答,尽可能用通俗的语言进行沟通;对儿童进行询问,有无不良反应出现。

1.2.4 儿童鼓励 在进行刺穿时对儿童进行必要的鼓励,或者给他讲一些故事说一些能转移注意力的有趣情节。塑造故事中小形象来给他一种激发,一种榜样,让他勇敢起来;还可以跟别的小朋友进行比较,夸赞其有着优秀的性格。亲近的语言动作行为,有助于建立孩子的信任心。如果孩子哭闹的比较厉害,则要耐心进行亲近,等孩子情绪稳定了再进行穿刺。

1.2.5 和家长进行巧妙的配合 对儿童的穿刺过程,家长的配合很重要。儿童容易对护士产生抵触、恐惧的心理。家长不仅能增加孩子的安全感,还可以稳定孩子情绪。护理人员和家长配合来完成对孩子情绪的稳定,缓解孩子紧张的心理;也可以共同和孩子进行沟通,巧妙地用语言“威逼利诱”让孩子同意穿刺[2]。

1.2.6 进行健康宣讲 利用孩子静脉注射的时间来对家长们进行健康宣讲。针对孩子容易出现的疾病,进行预防知识的普及。特别是针对近期流行性病毒,更要详细介绍预防方法以及应对策略。通过宣讲活动,让家长和护士相互间的行为更加被彼此理解,达到护理的和谐。

2 结果

通过实行新的护理制度,加强沟通技巧的使用,家长的满意度提高了,纠纷少了,误会也容易化解了。据得到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1月至2012年10月期间,家长的满意度达到了96.12%,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5%;护士一次性穿刺成功的比例接近于100%,工作更加轻松,儿童康复时间明显缩短。

3 讨论

良好的护患沟通拉近了家长和护理人员的关系,大家都有着为孩子减轻痛苦的目的,治疗及护理就会更加顺畅有效。沟通的良好进行,减少孩子的恐惧感,增加了孩子信任度。从2011年度工作总结调出的资料来看,沟通的建立,特别是技巧的使用,有效的提高的工作效率[3]。对本次研究的总结体会主要有如下几点:①纠纷的出现总是因为欠缺沟通导致的。家长面对生病的孩子心急如焚,总是希望孩子马上就健康,但是不懂得病理常识,就会出现纠纷。沟通使得双方的行为被彼此理解,因为知道对方的最终目的,所以做法不同也不会有纠纷出现;②护士的行为规范。每天面对哭闹不停的孩子,护士必然会产生一些机械性的行为,这将引起家长的不满。和家长的沟通也是护士们实现工作压力缓解的途径,了解到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后,才会对孩子产生慈爱的护理行为。总之,在儿童输液室,采用合适的护患沟通方法,可以有效减少纠纷,增加家长的满意度,促进儿童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马红霞,朱瑞平,朱红卫.学龄前儿童输液沟通技巧应用[J].中国医师杂志,2011,(z1):52-53.

[2] 宋燕.门诊儿童输液室护理投诉因为分析及防范[J].中外健康文摘,2010,07(34):88-89.

输液室年终总结篇3

【关键词】门诊;输液室安全隐患;对策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109―01

近年来,静脉输液治疗已是医院门急诊提供医疗服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门急诊提供的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并且输液量在逐年递增。由于输液治疗是一项侵人性操作,静脉输液治疗的并发症或药物不良反应客观存在。又由于静脉输液操作流程中涉及患者多、停留时间短、病种多且杂、环节多、应用范围广等诸多因素,安全隐患伴随左右,加强门急诊静脉输液治疗的安全管理剡不容缓。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提高病人信任度,现将输液室面临的护理安全隐患进行分析并提出防范措施。

1护理安全问题

1.1患者多,护士少,工作量大且患者数量不均衡。由于门急诊患者的随意性大,就诊的高峰期随季节及气候的变化而变化,单位时间内患者比较集中,导致护理人员相对不足。

1.2查对是护士执行医嘱、施行治疗和护理前的必要步骤,是保障护理安全的基本手段。护士在注射和输液时必须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实际操作中,护士在配液前注意查对患者姓名、药名、剂量等,而配液后的查对常常做不到,为护理安全带来隐患。

1.3护士法律意识淡薄:不注意保护患者权益,如性病、癌症等病人的隐私权:不告之所用药物的药理作用及不良反应,禁忌症等。

1.4护士巡视不到位

由于护理人员数量相对不足及主动巡视病房的意识不强,致使输液过程中护士不能积极主动到床旁巡视,凭靠家属呼叫或隔着玻璃窗看液体有未滴完,或确因输液高峰期,护理人员缺乏、不能及时巡回,导致输液管中液体走空、回血或因病人自行调节输液器开关,致使液体输入过快或过慢;有时因液体外渗,导致穿刺局部肿胀、疼痛等。此类现象和结果会潜存空气栓塞、皮下渗液、患者焦虑不安、不满意等诸多不良后果发生。

1.5输液反应 患者的病情、年龄等个体原因致使对药物的敏感性有着明显的差异。如果护士对患者的病情了解不够、观察不仔细、用药知识不全面,则不能及时预见输液时潜在问题的发生,有可能出现各种输液反应。

2安全管理对策

2.1规范各项操作规程操作规程是护士执行操作的规范和标准,是护理质量过关与否的依据,是医疗纠纷评判的有力证据。通过多层次、多种形式技术操作培训。做到操作程序化、规范化,平时工作注意严格要求,发现任何人违反操作规程和无菌技术操作时。立即指出,及时纠正。

2.2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根据输液室存在的护理安全隐患,结合医院护理质量标准与护理安全防范制度,建立健全护理风险管理机制,制定护理风险管理计划,明确护理风险管理职责。针对输液室的具体情况制订规章制度及安全管理制度,如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输,液患者告知制度等,明确各级护理人员的职责,使护理人员有章可依。

2.3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在病人的收费发票上标明注射号,护士配好输液药物后,给病人输液之前,对姓名,对注射号,病人手上收费发票的姓名和注射号与护士带去的注射单上的姓名和注射号一致时,方可为病人输液。

2.4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摇 注重法律常识的学习,维护患者的知情权,注重个性化护理;对于特殊用药,需要及时告知患者;加强对医疗文书重要性的认识,及时记录各种医疗、护

理行为的实施与结果,对于抢救等未能及时记录的,必须尽快补记;在患者的医疗护理终结后,需要及时进行病例资料的汇总、归档,以便日后查询。

2.5重视专业理论与技术培训 护士应精通护理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熟练掌握急救器材的使用和保养,还应熟悉药物的机制、用法及不良反应,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敏锐的观察力。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安排输液,控制液体滴入速度,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及时预见各种情况的发生,有效的保证护理安全。

2.5合理安排人力资源合理安排护理人员班次,做到按需排班,也I口T实行付班制,根据治疗量的多少,随时调整班次,减少护士超负荷工作,建立科学合理的劳务费分配制度,从而调动护士的积极性。

2.6加大质量监控力度 建立长短期质量控制计划,做到每天三查七对,每周大查对,每月分析护理工作的过程和环节,查找护理安全隐患,制定预防和纠正措施,形成制度并加强管理。

2.7强护患沟通,严密巡视,确保输液安全。严密巡视输液.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变化、药物外漏、滴速改变,并及时处理。特别重视输液速度的调节,护士要根据病人的病情和年龄,根据不同药物的药理作用及不良反应,调节输液速度。要了解有些病人输液要快的心理.会自己调节输液速度。护士在输液时做好用药指导.尤其是对于有特殊速度要求的药物,如硫酸镁,硝酸甘油等药物,护士一定要交代病人不要自己调节输液速度.并说明原因和后果。

3讨论

在输液室护理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患者在输液过程中容易受到感染或病情加重,从而影响到自身病情的改善。因此,针对此种情况,医院要对输液室护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并从中找出相应的改善策略,以改善患者的输液环境,缓解患者的烦躁情绪,降低患者在输液过程中出现病情加重现象的机率,从而促进患者病情的快速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服务质量不断改善医患关系;同时也为医护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参考文献:

[1] 潘绍山,翁庐英.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与管理对策C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7):547―549.

[2] 蔡学联.护理实务风险管理I-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3:5.

[3] 雅红,兰俊花,周风华.手术室开展护理业务查房的体会[J].中华护理杂志。200l,36(7):539.

输液室年终总结篇4

无论欧洲和中国,自古都以为喝最凶猛的动物的血,对人十分有益。“屠龙”之说,由此而起。世界上本来没有龙,龙只是古代人崇拜的图腾。但因为龙是叱咤风云的动物,强者就想喝它的血来健身。

在中国,早有屠龙的神话。《庄子・列御寇》中记道:有人花了千金,学会了屠龙之术,却从未杀过龙。这徒然给后世留下了一句意为学而无用的讽刺成语“屠龙之技”。 但欧洲人在传说中却是真正杀过龙的。古希腊力大无穷的巨人齐格非里特,就在恶战后杀死了一条很大的龙,不仅浑身浴血,而且将龙血全部喝下,不但恢复了青春,而且更加勇猛。“屠龙”自然只是传说,但人喝动物的血,却是几千年来一直存在的事实。日本人在北海道的冰天雪地中围攻巨熊,杀死后大碗喝着温热的熊血,认为是最好的补品,直到现在仍然如此。

中国人相信鹿血,以为是上好的补药。从汉朝开始,皇帝就设有鹿苑,春秋围猎,骑射取乐,并在需要时天天杀一只鹿,让皇帝喝温热的鹿血。这样的豪饮,小百姓自然是无福消受的。清朝咸丰皇帝害怕英法联军进京,逃到承德“避暑山庄”后,肺结核大发,天天喝鹿血,也无济于事,最终一命呜呼。在民间,鸡血一向被看作神圣的东西,尤其是大公鸡的血。自古以来,“歃血为盟”就是一种隆重的结义方式。所谓“歃血”,就是口涂动物鲜血,并含血喝下,以表忠诚。春秋战国时风行结盟,参加的人就要喝血,当时主要是羊血。以后2 000多年来,“歃血”一直存在,尤其是秘密结社的江湖兄弟,都要活杀大公鸡,将血滴在酒内,一饮而尽。红军长征过大渡河前,就和少数民族首领小叶丹歃血结义。不少人结盟时,甚至用尖刀割开自己的手腕,将血滴入酒内,这比鸡血更为隆重了。有些人用刺破手指的血来写血书,有不少皇帝的密诏,就是用血写的。还有些高僧,天天以指血写经。一部《金刚经》写完,人也因血枯而圆寂了。

吃人血,也是有的。鲁迅就写过用浸透革命者牺牲时鲜血的馒头医痨病的小说《药》。野史《蜀碧》一书中,也有张献忠在四川喝人血的记载。以上这些例子,都说明人类认为血液是神圣的东西,表示公道和正义。它们与人类健康关系就更密切了。

给人输血,欧洲14世纪就已出现,但成功的例子很少,中国古代则无此记载。

15世纪初,罗马教皇英诺圣特病危,群医束手无策。当时,意大利米兰有个叫卡鲁达斯的医生说,直接向教皇输入人血,可以救治,但必须是童男的热血,才是最神圣洁净的。他残忍地割开了三个十二三岁男孩的动脉血管,让鲜红的血液流入铜质的器皿。3个孩子抽搐着一一死去,惨不忍睹。然后,卡鲁达斯在血液中加入名贵的药草,用手工制造的粗大注射针头,将血液输入教皇的血管中。教皇立即感到胸闷窒息,慢慢死去。4条人命,就此断送在庸医手中。从现代的观点来看,这样的输血无异于谋杀。

不过,这毕竟是人对人输血的开端,从历史上看仍有重要意义。

在中世纪,欧洲人以为人体内的血液从脑部产生,流向身体末梢就完了,然后又是新的血液再往下流,根本不知道心脏所起的作用。直到1628年,英国医生威廉・哈维经长期研究,终于揭开了心脏的秘密,发表了有名的论文《动物心运动的解剖研究》,人类才知道,血液在动物体内是通过心脏循环不息地回流的。哈维是实验生理学的创始人,他告诉人们,心脏像一个泵,使血液从动脉输出,再由静脉回流。每个人有血液4000~5000毫升,内含多种营养成分,如无机盐、氧、酶和激素等等。哈维还是个生理学家,他在1651年发表了论文《论动物的生殖》,详细阐述了胚胎学的原理。一石激起千重浪,哈维的伟大发现,澄清了人们对血液和生殖的错误概念,引起了医学界极大的震动。

既然血液循环不息地流动,医生们自然会想到可以将药物输入血管治病了,当时有个名叫卜泰的医生,就大胆地将药液输入病人的血管,但很多人就此死亡。医生们弄不清是什么道理,就停止了使用。此外,由于哈维对生殖和胚胎的解析,一些医生想入非非,认为人和动物可以杂交,改变人的性格。例如,人和羊,人的性格就可以变得温驯。医生们盲目地试验过,结果却是不能存活的怪胎。所以,威廉・哈维的伟大发现,一度曾使欧洲人进入误区,造成过一些悲剧和喜剧。

17世纪,医生们真正开始对人输血。当时人们对羊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认为羊血最为圣洁干净。于是,外科医生用羊血输入人的血管来治病,居然有人活下来了,它治愈了一些严重贫血患者,但也有不少病人却死去了。成功率不到10%。

从一些17世纪保存下来的油画上,可以看到用羊血对人输血的情景:一头健壮的公羊被缚在凳子上,颈部的毛被剃光,割破的颈动脉,内插一根管子,羊血不断流出来。管子的另一头是较细的针孔,刺在病人腕部的血管中。羊放在高处,病人躺在低处,羊血就向病人的血管流去。但是,许多病人往往猛烈窒息,血液也往往凝集,不得流通。羊和人一起死去。这种可怕的情景,可以从古画中看得出来。由于输血如此危险,故当时病人都要立下自愿书,一旦死去和医生无关。

病人死得越来越多了,虽然都是些绝症患者,但也引起了社会的震惊,以至巴黎的宗教法庭不得不出来干预,命令,禁止输血。于是,仍旧回到喝血的老路上去,喝的大都是羊血,均无显著疗效。

直到一百多年后,人们才初步弄清楚羊血杀人的秘密。1875年,朗特亚医生终于在显微镜下弄明白,威廉・哈维忽略了血液的其他特性。郎特亚写了一本书《血液移输》,书中一针见血地说:“羊的血清,具有破坏并使异体动物红血球凝结的性质。”书中进一步说明了血液的主要成分是血浆、血细胞和血小板,而血细胞又有红细胞和白细胞之分。因此,不同动物的血液混在一起,可促使红细胞的凝结。羊血杀人,就是这个道理。

但是,对输血来说十分重要的血型,人类仍未揭开它的面纱。输血不得不又暂告停止。

直到1901年,奥地利生理学家兰斯坦纳于1901年发现才发现人的血型,由于红细胞所含“抗原”(又称“凝集原”)的不同,可以分成三类,即A型、B型和O型。红细胞只有A抗原的,就是A型血;只有B抗原的叫B型血;AB抗原都没有的即O型血。人对人输血,血型一定要相应,否则,红细胞就会凝集,严重时致人死命。这一发现恢复了人对人的输血,挽救了不知多少人的生命。

1910年,科学家强斯基和莫斯又发现了AB型血型。凡是AB型血型的人,可以接受任何血型的输血。后来,陆续又发现MN、P、RH等血型,总共已有10多种血型。从此,输血就更安全可靠了。

经过两千多年的探索,牺牲了无数人的生命,人类终于弄清了血液这种神秘的东西,进入了输血的自由王国。

现在,输血是常见的事,已无危险。但是,如果注射器消毒不严,血液未经严格预检,仍然会将一些疾病如肝炎、艾滋病等带给无辜的受血病人。

对血液人们虽然已经揭穿了它绝大部分的秘密,但严格地说,它仍然是十分神秘的。怎样正确利用血液,进一步征服疾病,还有待于人们去不断探索和研究。

(责编王华)

血液循环的发现历史

公元2世纪,希腊著名医生盖仑主张血液像潮汐一样地在心脏和血管中一出一进地流动。他还认为左右两心室间的隔膜上有小孔,血液可以互相流通,在心脏中可以产生所谓的“活力灵气”。盖仑是一位非常热爱研究自然的人,同时还是一位很受人信赖的医生,在当时,他的思想是很先进的,几乎没人认为他的话是错误的。盖仑关于灵气的学说恰恰符合了当时上帝造人的信念,被当时的人们奉为真理。后来,宗教界也加入进来,把他的科学研究成果与宗教教义合为一体,授予了盖仑学说相当大的权威。就这样,盖仑的错误理论控制着人们的头脑不去观察、不去思维,一直持续了近1 000年。

16世纪,西班牙的塞尔维特通过实物的直接观察后指出,心脏的中隔上没有盖仑所说的小孔,因而心脏右边的血液不能大量进入左边,而是从肺动脉入肺,流入肺的目的是为了“通风”和排除废物。由于他的思想不“正统”,和宗教教义不符,他被耶稣教徒烧死,他的模拟像又被天主教徒焚毁。

17世纪,意大利的法布里修斯观察到了静脉中的静脉瓣,并写出了专著。他认识到这些瓣膜能防止血液的倒流,但他没有因此而怀疑血液的“潮汐样流动”。他的学生哈维受到他工作的启发,根据心房―心室间和静脉内存在单方向的瓣膜这些事实作出推论:血液不能像潮汐一样地流出流进,因为单向的瓣膜使血液不能回流。为了证明这一点,他用探针从右心室伸入肺动脉而到肺部,他发现探针很通畅地进入了肺。同样,用探针从大静脉伸入右心房,再入右心室,也很通畅。反之,用探针从肺动脉伸入右心室却很困难,只有刺伤肺动脉中的瓣膜才能进入。同样的,探针从右心室伸向右心房也要受到房室间的房室瓣所阻。他又发现,如果将水从大静脉向心脏泵入,水入心脏后就从肺动脉流出。他推论,如果血流真的是单向的,那么水就不能逆流,即不能从肺动脉回流入心室。于是他将水从肺动脉向心脏压进,结果水屯留在肺动脉中,甚至使肺动脉涨大,也不能进入心脏。他将肺动脉扎紧,然后将水压入右心房,结果水流入右心室,右心室膨胀,水流入越多,涨得就越大,而左心室却无变化,可见,左右两心室间的隔膜是完全封闭的,是不通的。

经过9年的大量工作,哈维得到了不少成果,但严谨的哈维并不满足,他还要寻找反面证明。哈维很擅长用简单的、容易让人理解的实验来说明问题。他提出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并通过实验,由定量的实验结果把盖仑的“完善理论”彻底毁了。哈维提出的问题是:从心脏向全身要输出多少血液呢?这是不难计算的。一个正常的成人在安静状态下,心脏每一次搏动大约向动脉射出0.07千克的血液,如果心脏每分钟搏动75次的话,也就是心脏1分钟要向动脉射出的血大约是0.07×75=5.25千克的血,那么1个小时内通过心脏到达动脉的血量约为5.25×60=315千克!这么大的血量差不多是一个特级大胖子体重的3倍,如果盖仑的潮涨潮落式的血液运动是对的,血液从肝脏排出后就被各器官吸收,这么多的血量来自何方?更何况,身体中那么多的血岂不要把血管撑破吗?当年哈维还用牛和羊做过实验,1头牛在割断颈动脉后,不到半小时就会因血液流尽而死去,说明动物体内的血液量确实是有限的。那么,如何解释有限的血液却能在短时间内以那么大的量通过心脏呢?答案只有一个:血液在体内是循环流动的。

输液室年终总结篇5

关键词:细节管理;护患沟通;输液疗法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4-0634-02

门诊输液室是患者流动性很强的治疗场所,是医院的一个“大窗口”,其患者来源于除急诊科以外的门诊各科室,患者经过挂号、就医、检查、取药等过程后,身心疲惫至极,患者或家属容易把就医过程中的不满情绪发泄至护士身上[1]。因此,护士作为患者与医生之间的联系纽带,具备良好的护患沟通能力是必须的。护患沟通是护士与患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及相互作用的过程[2]。其所交流的内容是与患者的护理及康复直接或间接相关的信息,同时也包括双方的思想、感情愿望及要求等方面的沟通。在学习掌握护患沟通技巧的同时,引入细节管理,即把一整套程序拆分为多个细节,逐次量化,在一定时间内,完成若干细节,最终完成初期定下来的所有细节,之后再不断量化和完善细节[3]。我院自2007年3月开始在门诊输液室护患沟通中引入细节管理方法,现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13年10月~2014年12月在我院门诊输液室输液的患者。用方便抽样法选取满足下列条件的研究对象95例:(1)意识清楚;(2)年龄18岁及以上;(3)能够用汉语进行交流;(4)输液疗程3天或以上。其中研究对象年龄18~80岁,平均(35±15)岁。男60例(63%),女35例(37%)。未婚65例(68%),已婚30例(32%)。文盲3例(3%),高中10例(11%),大专及以上82例(86%)。以实施细节管理前调查的参数作为对照指标,在开展细节管理后3个月,再做第二轮调查,把2次调查结果做前后对照。

1.2 方法

1.2.1 输液室整体环境布局的细节管理 在原有输液室规模基础上,增设了一间观察室,里面可容纳30人,全部为沙发座椅,配置了电视、VCD,可播放动画片以及新近流行的影片,供症状较轻的学生患者打发他们认为无聊的输液时间。因为学校内学生人口比较集中的特点,我们依据传染病的流行病学配备了相关的影像宣传资料,在该月我们就播放了有关结核病、风疹的防治知识。另外我们还为取了口服药特别是退烧药的同学,开辟了专门的饮水处,并做了醒目的标志,提醒他们及时服药。

1.2.2 与患者进行语言和非语言沟通的细节管理 语言交流具有特殊的魅力,准确而亲切的语言是护患感情交流的重要手段。由于门诊输液室工作量大,而护士人数又相对不足,繁忙工作中,语言交流就会出现机械、疲于应付现象,一些护患纠纷就会在这种情况下产生。在实施细节管理前的调查中,其中患者对护士态度不满意中最多的情况就是抱怨护士的语言态度较差。为此,本科室对此特意做了一些强调,例如:当患者把药拿到治疗室时,护士应微笑着迎上前去接过患者手中的药,查对好药后温和的说:“请您拿好自己的东西,到您的座位上稍等,我们很快给您输液。”在给患者注射时,大多数患者都会有一种紧张而担心的心理,唯恐一针不成功,这时护士就应用柔和的语言告诉患者:“请不要紧张,我尽可能一针成功。”如果穿刺失败就应说:“实在对不起,给您增加痛苦了”。另外,还要注意非语言沟通方式的技巧,做到认真倾听。认真倾听是护士对患者关注和尊重的表现,护士在倾听时应聚精会神,避免分散注意力的动作,距离适当,姿势自然,保持眼神交流,不打断患者说话,适当的做出反应,可以轻声地说“是”或点头等,表示你接受患者所述的内容,并希望他继续说下去[4]。在巡视患者输液过程中,护士要注意语言与非语言沟通的结合,及时了解患者的需要,使患者身心处于最佳治疗状态。表1 实施细节管理后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1.2.3 应变艺术中的细节管理 随着护理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护理工作中护士面临的突况越来越多,这就需要护士具有很好的应变能力。输液室护士应根据患者病情及个性需求,运用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应对输液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要头脑清晰、处事果断,灵活的去处理[5]。为了加强这方面的能力,我们科室收集了有关输液过程中的一些突况及防治措施,要所有护士必须掌握。另外由于现在输液用药种类繁多,新药辈出,为了保证患者输液安全,遇到不常用或新药,我们都详细阅读说明书或查阅资料。

1.2.4加强宣教保护好静脉的重要性

门诊输液病人由于对血管保护知识往往欠缺,有些人一拔完针就急着上厕所或忙着整理衣物等,这样会造成按压时间不够,容易引起局部瘀血、肿胀、出血,从而怪罪护士,产生一些不必要的口角。提前加强这方面的宣教,避免产生矛盾、保护好静脉、有利于下次穿刺,起到了互相配合的作用。总之,掌握了与病人沟通的技巧,不仅能在护患交往中服务于病人,还可以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与交往技能,而且能给医院带来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2.5 研究工具 采用由作者自行设计的护患沟通满意度调查问卷,包括输液患者的基本资料部分和满意度测量部分。满意度测量包括8个维度,即:(1)护士的态度;(2)护士的业务水平;(3)护士的爱伤观念;(4)护士的责任感;(5)护士满足患者需要的及时性;(6)护士对患者的健康教育;(7)护士提供环境的清洁性、安全性和舒适性等;(8)治疗期间感觉和对服务的总体评价。每个维度设问题2~5个,每个条目的答题方式从1(很不满意)到5(非常满意)5个等级,分数越高,满意程度越高。

1.2.6 资料收集方法 在获得研究对象口头同意的基础上,由资料收集者发放问卷,由研究对象进行填写,不能书写者,由资料收集者将每个条目读给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的回答记录在问卷上,问卷当场收回。

2 结果

患者对护患沟通满意度比较,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张玲,叶文琴,席慧君,等.门诊急诊输液室现状及对策.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5):63.

[2] 黄萱,胡景民.论护患沟通技巧.护理学杂志,2005,20(9):64-65.

[3] 李美华,谭慧仪,李书琴,等.细节管理对护理服务流程再造效果的影响.中华护理杂志,2006,41(9):826-827.

[4] 严秀芳.护患沟通的技巧.护理研究,2005,19(15):1398.

[5] 张宏,李荣芝.门诊导医护士的设置及其作用.中华护理杂志,1994,29(2):101-103.

[6] 章岩.细节管理企业不可忽视的成功秘诀.建筑设计管理,2005,3:1.

[7] 揭海燕.浅谈护患沟通的必备条件.健康心理学杂志护理学专刊,2000,8(9):110.

输液室年终总结篇6

【关键词】输液反应;细菌内毒素检查;药物因素;病情因素;防范措施

临床上输液反应较为常见。本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共出现输液反应180例,笔者将反应病例进行分类整理,并依据本院反应余液细菌内毒素检查的结果,结合相关报道,对临床输液反应的原因进行性分析研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临床输液反应180例中,男性110例,女性70例,62.5%的病例是10周岁以下儿童和60周岁以上的老人。1.2输液反应较多的科室:全院20多个临床科室,几乎各科均有输液反应的报告。其中,血液净化中心20例,急诊科34例,ICU病房18例,儿科20例,呼吸科22例,肿瘤科20例,中医科10例。这七个科室出现输液反应共144例,占总数的80.0%(144/180)。1.3病种情况:临床输液反应的180例中,属感染性疾病164例,占91.1%(164/180)。非感染性疾病16例,占8.9%(16/180)。其中肺部疾患58例,腹部疾患24例,肝胆疾患22例,上感、重感冒20例,以上四项共124例,占总数的68.9%(124/180)。出现输液反应最多的五种病分别是:肺肿瘤30例、支气管炎16例、上感16例、急性胰腺炎10例、肺部感染、急性胃肠炎各8例。1.4输液反应的月份:l月8例,2月2例,3月8例,4月12例,5月26例,6月30例,7月20例,8月24例,9月30例,10月2例,11月16例,12月2例。5~10月的6个月出现输液反应共146例,占总数的81.1%(146/180)。其余6个月出现输液反应34例,占总数的18.9%(34/180)。

2反应余液细菌内毒素检查

两年来本院共作输液反应余液细菌内毒素检查138例,结果94例阴性(占71.0%),14例阳性,26例存在干扰。

3讨论

3.1药物因素3.1.1大输液的质量一般不会出现整批的热源污染,但很难避免在搬运、贮存、使用过程中的碰撞而产生细小裂纹,或者因瓶封口不严而漏气,造成微生物污染。本组14例细菌内毒素检查阳性余液中,经详细检视,发现4例瓶口有裂纹,2例松盖。这6例均为漏气后微生物污染所致。所以,临床使用大输液加药前,护士首先要认真检查输液有无松盖、异物或裂纹。3.1.2药物配伍因素:临床输液过程中,药物配伍量大,品种多。药物与合格的大输液配伍后,有可能发生物理的或化学的变化,还可能引起热源迭加、微粒迭加[1-2],使输液的质量发生很大的变化而引起输液反应。本组14例细菌内毒素检查阳性余液中的8例,是加药后热源迭加的结果。本院细菌内毒素检查的结果还表明:至少有71.0%的输液反应的余液细菌内毒素检查合格。所以,笔者认为,热源迭加不是输液反应的主要因素。180例输液反应中,加有中药注射剂的62例,加抗生素粉针剂的50例,二者(共112例)占反应总例数的62.2%(112/180),以文献[3]报道的62%相近。中药注射剂及粉针剂与输液配伍后,由于各厂家制备工艺不同,使有效成分的提取和杂质去除有较大差异,一些成分如色素、鞣质、淀粉、蛋白质等以胶态形式存在于药液中,药物与输液配伍后发生氧化、聚合或由于pH值的改变而使生物碱、皂苷等析出大量不溶性微粒[4-5]。它们与输液配伍后由于不溶性微粒增多而致输液反应的概率最大。所以,药物配伍后微粒迭加是引起输液反应的主要因素。3.2病情因素:从本院的统计数据可看出,临床输液反应与病情有密切的关系。临床输液反应病例中绝大部分(91.1%)是感染性患者。感染性疾病是由致病性微生物引起的。微生物在人体内增殖过程中,同样会产生内毒素。肺肿瘤、支气管肺炎、上感(包括重感冒合并咽喉炎、扁桃体炎)、急性肝炎、肺部感染、急性胃肠炎等症的患者,病情较急,其体内致病微生物增殖快,血中内源性内毒素的量也必定大。正常人能耐受的液体热源量,到了这类患者身上,由于液体与患者血中内源性热源的迭加可能使内毒素量超标,从而更容易引发输液反应。3.3体质因素:10周岁以下儿童和60周岁以上的老人,是人群中体质较差、免疫力较低的群体,这类患者出现输液反应的概率也相当高。所以,临床输液反应与个人体质有关。3.4气候因素容易出现输液反应的月份是5~10月,这6个月出现输液反应的概率(81.1%)比另外6个月(18.9%)大得多。这是因为5、6、7月由冷变暖,正是梅雨时节、春夏之交,空气潮湿;8、9月份是炎夏酷暑,气温高,微生物繁殖快;10月由暖转冷,昼夜温差大。这些月份的气候特点是天气多变,冷暖交替。人体难于适应,人的耐受能力也下降。而另外6个月的天气较为稳定,变化不大。3.5操作因素:目前采用封闭式输液,出多少药液就要进多少空气。若由于进气针过滤装置不良或使用短针头,经过药液的洗涤,可将空气中的细菌和尘粒随之带进药液而造成污染。操作前若不注意消毒手;配药时无菌操作观念不强;加药的注射器连续使用造成二次污染;配药室、输液室空气洁净度不合要求;碘配、酒精的浓度过低;消毒剂不合格等都可能使输液造成污染而引发输液反应。另外,我国药典2000版规定静脉给药的内毒素阈值为5Eu/(kg•h),即每千克人体在每小时对内毒素能耐受的量为5Eu。细菌内毒素检查合格的产品,如果静脉滴注速度过快,单位时间内进人体内的内毒素量有可能超过阈值,对体质弱或敏感患者也可能引发输液反应。3.6科室因素:急诊科患者一般病情急、受气候因素影响大;儿科患者身体素质差、免疫力低下;中医科使用中药注射剂品种多、数量大;呼吸科收治大量支气管炎、肺部感染患者。结合以上各点,这七个科室容易出现输液反应,是有科学依据的。3.7防范措施3.7.1加强对大输液生产、医疗、护理、器械等各环节的监控和质量管理,确保各部门的工作质量[6-9]。3.7.2建议为容易出现输液反应科室的输液室安装10万级空气净化和空调设备,使之保持恒温恒压,给患者一个相对稳定的输液环境;配置超净工作台作配药用,护理人员严格按无菌操作配药,减小气候变化、不洁空气和操作因素对输液的不良影响[10-14]。3.7.3儿童、老人、感染性疾病患者输液时,要尽量减慢输入速度。3.7.4使用带5μm终端过滤器的合格的一次性输液器,保证过滤效果,减少不溶性微粒对患者的影响。

作者:姚晓丽 单位:辽宁省辽阳市中心医院普外科

参考文献

[1]龙丹凤,房丹秀,康晓晓.临床输液反应的因素与护理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10):666-668.

[2]陈秀强.临床输液反应的因素[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4,34(12):737-738.

[3]简洁.临床输液反应的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4,34(9):574-575.

[4]吴民,朱春梅,宋乙平.中药注射液对输液微粒的影响[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3,33(5):277-278.

[5]杨丹.静脉滴注用抗生素粉针剂中不溶性微粒考察[J].中国药学杂志,2014,49(10):670-672.

[6]阳洋,江宁,苏晓.临床输液反应的因素与护理[J].中华临床护理杂志,2014,25(12):886-888.

[7]殷磊.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01-209.

[8]姚蕴伍.护理管理与临床技术规范[S].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303-308.

[9]宋晓波.大角度静脉穿刺的临床实验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6):407-408.

[10]曾义真.门诊静脉输液病人健康知识需求的调查分析[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4,31(17);257-258.

[11]夏爱琴,董玉萍,吕桂萍,等.门诊输液患者问题与需求的调查分析[J].上海护理,2014,11(2):44-45.

[12]阳三苑,龙马仕,柳冰蕾.临床输液反应的原因调查分析与护理研究[J].实用护理杂志,2014,30(3):38-39.

[13]韩幸求.输液过程茂菲氏滴管下长段空气的排出方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29(3):64-65.

输液室年终总结篇7

护理学是高度实践性的学科,临床实习带教对于培养合格的适应临床需要的护理工作者起关键作用。儿科门诊输液室与其它科室比较,专科性强,其护理工作具有特定的重点和难点。作者在实习护生的带教过程中,运用互动沟通模式,取得了满意效果。

1 资料和方法

1.1 带教对象 2007年4月至2008年4月,本科共接待了80名实习护生,其中本科生30名、大专生14名、中专生36名,每批实习4~6周。

1.2 带教方法 每批护生进入科室开始实习时,运用书面考试和现场测评方法,考察实习护生的基础理论和实践能力水平。采取个别谈话和集体讨论等多种方式,了解护生的心理压力来源。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制定有针对性的个体化、差异化的带教方案。在带教过程中,遵循CMC互动沟通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1]。

1.2.1 创设情境(crative context, C) 创设情境就是形成和谐、温馨的情感氛围,不断设置问题或任务,引导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愉悦、主动地学习。带教时保持微笑,热情、友善,有步骤、分重点介绍儿科门诊输液室环境及相关医护人员情况,减轻学生陌生感。儿科门诊声音嘈杂、充满哭闹,患者家属过度焦虑,幼儿治疗依从性差,静脉穿刺不能保证“一针见血”等,这些均增加护生的不良情绪反应。带教者应及时疏导,努力排解护生的焦虑和不安。在带教的每一环节中,应将儿科门诊输液室护理操作规范细化、分解为具体问题和任务,鼓励学生自主思考,自寻解决方案,激发学生对儿科门诊输液工作的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1.2.2 互动学习(mutuae activity,M) 互动学习是指通过师生互动、护生与患者互动、护生之间互动,增进临床技能。护生和施教者共同执行各项临床操作,如无菌技术,雾化吸入,小儿头皮静脉穿刺,肌肉注射等。在注重医疗安全和护理效率的同时,坚持让护生积极参与儿科门诊输液室各项工作,在教学过程中贯穿以学生为主,实践能力培训优先的原则。小儿头皮穿刺术对于初学者有一定难度,施教者应主动争取家长的理解、配合,帮助护生克服畏难情绪,选取恰当时机,增加护生亲自操作机会。指导护生与患者互动,如在输液前,应向患儿及其家属询问病情及以往用药情况,说明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输液中密切观察患儿的体征变化和生理指标,积极开展健康教育等。促进护生之间互相沟通,提高临床协作能力。

1.2.3 建构知识(clkonstructing knowledge,C) 建构知识就是将通过自主学习获取的知识归纳、强化、迁移、拓展,并建构知识网络,转化成自己的能力和素养。儿科门诊输液室的各项基础操作技能各有其侧重点,又互相联系,遵循严格的程序原则。施教者可鼓励护生反复操作,强化熟练程度,启发护生思考各项操作规范的基本原理,举一反三,并与其它专科护理以及医疗、检验和其它相关学科知识融会贯通。

2 结果

护生实习结束时,严格进行儿科门诊输液室护理能力评价。内容包括:与患儿及其家属的沟通能力、输液配置和静脉穿刺的实际操作能力、巡回时病情观察能力、常见输液反应的急救处理能力。基于以上评估,总结教学经验和教训,改善教学效果。对每批接受互动沟通带教的护生做反馈问卷调查,发放80份,收回80份,有效卷80份,有效收回率为100%。93%学生认为有助于提高自己对儿科门诊输液室护理技能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95%学生认为有助于自己培养爱岗敬业、开放创新的专业素质。

转贴于 3 讨论

传统的带教方法注重传授知识和技能,护生较为被动,缺乏合作意识。互动沟通带教模式强调以护生为主体,主动学习。近年来,作者在儿科门诊输液室的临床实习带教过程中,坚持实施互动沟通带教模式,取得较好教学效果。在实践中,作者认为互动沟通带教模式的效果与以下两方面因素密切相关。

3.1 坚持差异化、个性化带教 本院作为全省临床、科研和教学中心,每年接受大量护生的实习带教任务。这些护生学历层次参差不齐,生源地各异,其专业兴趣,学习动机、方法,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水平等均有不同,需因材施教。例如,儿科门诊输液室是护患纠纷的多发区,面对同样的工作和环境压力,护生的承受能力是有差别的。施教者应与护生坦诚交流,掌握每个护生的个性特征和心理素质,有的放矢的引导护生正确面对压力,努力保持愉悦、饱满的情绪,获取专业技能。

3.2 施教者应重视沟通技巧 互动沟通带教模式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形成终生学习的习惯,培养敬业和奉献精神。施教者的沟通技巧对于沟通效果起关键作用。促进师生间有效沟通的主要策略包括[2]:(1)激励性策略:施教者应善于运用多种方法,促进护生学习的兴趣。重视正面激励,赞扬护生的每一个进步和创新,使护生始终处于亢奋的学习状态;(2)问题性策略:施教者设计的提问和各项操作任务要突出问题性,以启动护生的思维。问题和任务指令应与护生的经验、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水平相适应,设计接近于护生“最近发展区”的探究情境,让护生及时获得成功体验,产生继续探究的信心;(3)开放化策略:现代护理模式的转型呼唤开放、创新型人才的涌现,教学必须打破封闭的传统模式[2,3]。所谓开放性,是指重视儿科门诊输液室各项基础技能之间、本专科护理技能与其它专科护理技能之间、护理学与其它临床学科、基础医学以及相关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互相联系,鼓励护生不断将固有知识和技能拓展、迁延和创新。

综上所述,互动沟通带教模式的实施适应了培养合格的护理人才的需要,可显著提高儿科门诊输液室的实习带教效果,值得进一步推行。

【参考文献】

1 贾秀英,宋泳红,周红,等.护理教学中CMC师生互动教学模式的探讨.护士进修杂志,2006,21(7):641.

2 王斌全,赵晓云.护理模式的演化.护理研究,2008,22(1,中旬版):187.

输液室年终总结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6月-2011年6月宫颈癌行广切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保温组各40例,两组病例在年龄、体质量、手术时间、补液量等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80例广切手术患者一般资料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术中采用常规保温护理,内容包括:①手术间的室温控制在20℃-24℃,相对湿度40%-60%。②薄被保暖。③输液、输血、冲洗液均采用常温。保温组采用①患者入手术间后室温控制在24℃-26℃,手术开始后15分钟将室温下调至22℃-24℃,手术结束前15分钟将室温上调至24℃-26℃。②术中输血、输液使用国产康奈尔CBW686输血输液加温器加温,温度调至37℃-40℃。③采用美国Tyco. Healthcare Group Lp1-800NELL COR充气式保温毯替代薄被,手术开始后将覆盖在患者全身的保温毯移至患者双下肢,温度档设为36℃-40℃。④夜班护士根据次日手术于术晨将冲洗液放至国产北京中兴DFD-700电子恒温箱中加热,温度调至37℃-40℃。

1.3 评价标准 使用美国通用Dash 4000型病人监护仪测温探头测量患者的腋温变化,分别记录入手术间、麻醉开始时、手术开始时、术中每30分钟、手术结束时的腋温。

1.4 数据处理 计量数据采用(x±s)表示,采用SPSS14.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P<0.05表示差异有显著意义。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

2 结果

2.1 2组患者入手术间时、麻醉开始时的两个时间点体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手术开始时、术中30分钟、手术结束时的8个时间点体温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保温组体温稳定,对照组体温降低。见表2。

3 讨论

广切手术发生低体温的原因多为全身麻醉,麻醉剂降低代谢率(20%-30%)及抑制体温的调节,使中心体温下降[2];手术切口大、出血多、脏器暴露时间长;术中大量输注冷液体和库血;而大量低温液体腹腔冲洗,会加剧体温降低,围手术期低体温的发生率为50%[3],进而延续患者术后全麻苏醒,增加畏寒、发冷的发生率。同时,体温过低血压会明显升高,物代谢减慢,凝血功能障碍,免疫功能受限制,容易导致术后出血和切口感染等,从而延续机体的恢复[4]。

我们通过研究发现,对照组采用常规保温措施,从术中60分钟开始体温显著降低,至术中120分钟开始腋窝温度持续处于35℃左右的低温状态。保温组通过采取综合的保温干预后,手术过程中腋窝温度一直处于36℃以上相对稳定水平。由此可见,常规的保温措施不能有效地预防术中低体温的发生,但通过实施以下几方面的护理干预,可有效避免术中低体温的发生。①室温的控制。手术室空调要使室内温度恒定在20℃-24℃,相对湿度40%-60%[5]。但北方地区春秋季时,室温较低,夜班护士术晨将室温控制在24℃-26℃,手术开始后15分钟将室温下调至22℃-24℃,以避免室温过高引起手术人员不适,手术结束前15分钟将室温上调至24℃-26℃,这样可降低皮肤的辐射和对流作用而导致的散热,从而预防体温下降。②薄被只使用于转送患者的过程中。患者入手术间后,由于周围环境低于患者的体温,通过传导作用使热量散失;进入患者体内后,引起血管收缩反应被抑制,外周血管扩张,热量从核心室向外周室重新分布[6]。薄被本身不能产生热量,因此,使用薄被不能预防术中患者核心体温的降低,保温效果不佳。③保温毯通过屏蔽辐射和对流两种机制加温,使温暖气流直接接触患者体表,在肌肤间形成特有的暖流层,为大面积体表提供有效的热传递,主动维持和升高体温。患者入手术间后将薄被改为保温毯,以确保患者始终处于温暖状态,并通过反向的辐射、对流,使热量从加温毯向与之接触的皮肤方向流动,从而有效地阻止了机体总热量的丢失。④使用加热的(37℃-40℃)液体、血制品、冲洗液。据报道,成人静脉输入1L与环境温度相同的液体,核心体温下降约0.25℃,通过输液输血加温器可是这种情况得到改善[7]。500ml库存血液5-10min输入人体,会使体温降低0.5℃-1.0℃[8],因此不能给手术患者输未加温的液体、血制品;大量的低温冲洗液腹腔冲洗可通过水的传导作用带走大量的热量,使体温降低。因此将液体加温至37℃-40℃,接近人体的核心体温,可有效地阻止热量的丢失。

通过研究总结,术中给予综合的保温护理干预,可有效地降低术中低体温的发生率,但仍有相关问题值得注意,如术中设备使用过多,造成护士工作量增加;术中反复大量的冲洗液冲洗后,患者覆盖的敷料被冲湿浸透,手术时间过长可导致机体热量的散失。因此,缩短手术时间仍是预防术中低体温的根本所在。

参考文献

[1] 陈金仙,刘瑞莉,杨引,等.不同的保温措施对全麻下食管癌手术患者麻醉恢复期的影响[J].广东医学,2007,28(4):633-635.

[2] 黄青青.围手术期危重患者低体温防治新概念[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3,23(3):191.

[3] 赵书娥,尹灵朔,赵莉.围手术期低体温及护理[J].国外医学护理分册,1999,18(2):12-13.

[4] 陈显玲,周小舟,施思.温生理盐水对腹腔镜病人术后康复的影响[J].温州医学院报,2009,39(2):285-286.

[5] 曹伟新.外科护理学[M].第三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77-78

[6] 赵俊.新编麻醉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155-179.

[7] Bruer A,Perl T,Quintel M.Perioperative thermal management[J].Anaest- hesist,2006,55(12):1321-1339.

上一篇:公路局年终总结范文 下一篇:看守所年终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