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的产业基础发展研究

时间:2022-08-29 09:37:31

“中国制造”的产业基础发展研究

【摘要】中国制造业正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中国的制造业又将如何加快改革、调整结构、加强技术创新、面向市场以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制造业的巨大需求;如何发挥己有存量的巨大潜力并不断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如何进军国际市场,在激烈的竟争态势中赢得我们应有的份额。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制造业 战略目标 制造业中心

1.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

“中国制造”即“Made in China”的基本内涵,是指所有生产于中国境内的产品,而不只局限于由中国企业生产并拥有自主产权的产品。中国制造的崛起背景要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考虑。国际上,主要是世界制造业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发展促使制造业在全球范围内扩张形式发生了根本变化;制造业呈现出了在优势区域集聚的发展态势;制造业专业化分工日趋全球化及制造业的跨国研发、生产等组织活动都己实现国际化。在国内,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是中国制造崛起的国内背景。对外开放直接促进了东部沿海地区制造业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外部投资,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共引进了大量外资,学习了先进的管理思想,引入了先进的生产管理模式,促进了中国制造的发展。

中国制造正在世界范围内重新崛起: 1、生产能力飞速增长,诸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 2、跨国公司的制造环节以惊人的规模和速度向中国转移。3、工业产品和信息技术产品的出口增长迅速,一些产品出口额己居世界首位。大市场竟争对于我国制造业来说,既存在着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2.中国制造业面临的机遇

2.1、世界制造业的转移为中国提供了机遇。

20世纪以前,经济发展主要是在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内进行,其国家性和地域性明显。进入21世纪由于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国家间、地域间的差距巨大,发达国家市场日趋饱和,这种情况必然导致全球性的从新分工,制造业逐渐从发达国家分离出来,向市场机会更大更多的地域发展。在产业转移过程中,那些最有市场机会的地域是可能获益的。而在发展中国家,我国是最具有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吸纳力和优势的。

2.2、知识经济为制造业发展带来了机遇

在知识经济时代,与研究开发相比,知识获取是最廉价的。统计数据表明,如果以一项科研成果的研究费用为1,发展推广费用则为10,生产费用达100,而知识获取的费用只有0.05 0日本战后20年中,共花费57亿美元引进国外的信息专利和设备,若全由日本自己研制,则需要2000亿美元,还不计将稀缺的科研人员和科研经费投向这些项目后对其它方面带来的间接影响。重复研究既浪费了科技经费和科研人员的时间,也影响了科技发展的整体步伐。随着知识传播速度的加快,知识传播途径的增多,知识获取变得相对容易。

2.3、加入WTO为中国制造业发展创造了机遇

加入WTO意味着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中国的制造业将在一个更大的国际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加入WTO后在更加开放和市场化的环境中,将促成中国制造业比较优势更为充分和有效地发挥,在积极、主动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获得更大利益。激烈的国际市场竟争,将给中国制造业带来强劲的外部压力,促使其加紧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提高出口产品的竟争力;同时,国际市场规则和国际惯例的遵循,将为国际制造业向中国的转移提供有利的市场环境和条件,从而促进中国制造业的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3.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战略目标

当前,经济全球化和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新兴产业的发展加快了全球经济的区域结构调整,世界产业格局面临重新洗牌。我国经济己经进入平稳发展阶段,需要通过战略性结构调整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的制造业的战略目标是:力争在不太长的时间内使我国由制造业大国走向世界制造业强国,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之一。中国制造业内部和外部存在的根本问题如下:

3.1人的问题。制造业的提高和发展需要各种人才,市场的竟争归根到底也就是人才的竟争,制造业不能长期依靠低成本的劳动力和低廉的价格来维持竟争优势。人力资源的缺乏是发展中国家落后的最主要的原因,目前我国的高层次人才队伍相当乏,同时面临着严重的技工短缺。对此,我们要保留一批以培养各类工程技术人员为主要目标的本专科高、中等学校,大力发展工程技术类职业教育。大力提倡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建立继续工程教育体系。

3.2机制问题。中国多数制造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低下,竟争能力不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经营机制的问题。经营机制不顺,管理停留于较低的水平,将会使企业不适应当今世界经济和技术迅猛发展的现实,影响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水平,抵消了我们在劳动力成本方面具有的比较优势。 因此,我们要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经营和管理机制,积极探索和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大力推进制度创新,推进企业内外部资源最大限度地有效整合,由粗放式经营真正转变为集约经营。

3.3观念问题。纠正过去对制造业的夕阳产业和非物质己成为主体的误导,广泛传播对提高和发展我国制造业重要性的认识,正确引导媒体,充分认识制造业在现代化过程中的核心地位和关键作用。 近年来,服务业、金融业的发展速度快于制造业的增长速度,且在发达国家,对经济的贡献己由第二产业(包括制造业)让位于第三产业(主要指服务业)。但我们认为,制造业在经济和人们生活中的地位的重要性是永恒的,没有制造业,服务业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发展制造业是永远不会过时的。

结束语:发达国家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发展中国家以制造业为支点,带来经济起飞,这是一种后发优势;同时,全球化不断深化、全球制造业正在重新调整区域布局,这些都为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我们要高瞻远瞩,开拓创新,加快传统制造业向现代制造业的演进,始终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主动参与全球分工,不断提升综合竟争能力,逐步发展壮大自己。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制造业一定能够以强者的姿态屹立于世界市场,由制造业大国走向制造业强国,并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之一,从而最终实现新世纪中国制造业的振兴。

参考文献:

[1]刘云:《中国制造》,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

[2]殷醒民:《制造业结构的转型与经济发展》,复旦大学出版 社,1999年。

[3]魏后凯:《中国制造业集中状况及其国际比较》,《中国工业 经济》,2002年第1期。

上一篇:立本求真 日新致远 下一篇:零基础时怎么做出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