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应用经济本科生创新能力的课程设置探索

时间:2022-08-29 01:39:02

培养应用经济本科生创新能力的课程设置探索

[摘要]目前,应用经济类本科生在课程设置方面的缺陷,如偏重于理论课程,课程区分度不明显,课程内容强调系统化而忽略创新性,课程设置没有体现“应用经济”这一特色,课程内容老化等,制约了对创新应用型本科生的培养。改革设想是:通过突出能力与实践课程子系统,突出实验与实践课,按宽口径原则增加交叉性、复合型课程的设置,在课程内容方面重点强调创新性和应用性等。

[关键词]应用经济 创新能力 课程设置

目前应用经济类本科生的课程设置基本上都缺乏知识的全局观,知识与技能的孤立片面化导致主体思维模式的定式化和行为内容与手段的单一化,不利于学生进行自我创新。这样培养出的学生理论功底浅,实际能力弱,禁锢了学生的思想,限制了学生的视野,并且不能学以致用,难以具备强劲的就业竞争力。

一、目前应用经济类本科生课程设置不利于创新能力培养

(一)课程设置不能体现“应用经济”这一特色

现行应用经济学本科生课程的设置依然按照原有的“理论型、研究型”培养目标和模式进行,偏重于理论课程,强调理论的构建,要求学生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并进行研究方法、学术规范和学术表达方式的系统训练,公共课占据学习的大多数时间,理论教学的时间过长,学生在课程的时效性选择方面缺乏主动权。尤其是那些滞后的理论,脱离了学生的学习实际,禁锢了学生的思想,限制了学生的视野。如在《金融学》这门课中,学生往往只注重传统金融理论而没有纳入行为金融分析。课程设置没有体现“应用经济”这一学科和专业特色,由于沿袭传统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存在着较大的封闭型,课程体系过分强调分科原则,除了国家规定的公共课程之外,大部分的专业课程按二级学科设置,甚至有的按三级学科设置,涉及面窄,知识面受到一定的局限,很难达到以交叉学科知识对所从事的研究问题进行创新,很难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

(二)课程内容强调系统化而忽略创新性

目前,应用经济类本科生课程内容之间具有很强的内在逻辑联系,展示了学科内最基本的概念和理论知识体系框架,有助于学生形成对特定领域知识和技能全面深刻的认识。但这种课程体系过分强调学科教育体系的系统性和专业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忽视了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的系统性和素质教育的基础性、全面性、完整性。课程教学内容的过分细化,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它忽略了学科内容之间的外在逻辑联系,难以让学生建立知识的全局观,难以全面关联地进行学习,知识之间不能构成有机整体,没有知识之间的渗透和综合,只是零散的知识片断。知识与技能的孤立片面化导致的主体思维模式的定式化和行为内容与手段的单一化,不利于学生进行自我创新。在课程学习和科研过程中,学生会拘泥于书本静态内容,对老师的意见缺乏自主意识和判断意识,对有疑问和有争议的知识缺乏大胆设想、仔细求证,很难表现出探索的精神,更谈不上能敢于挑战甚至批判权威,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三)课程内容更新慢,不能反映最新经济现象的进展

课程内容是实现本科生培养目标的有机载体,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激发创新潜能的最直接方式。尽管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已经成为我国大学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但与国外一流的本科生教育机构相比,改革进度仍显缓慢,不能体现经济一体化的需求,差距仍很大。纵观众多应用经济专业教材,内容陈旧老化,多年不重新修订,甚至揭示的现象明显与现实不符。课程内容的先进性、前沿性、国际性不足,教学内容静态化,课程更新率低,未能体现应用经济专业与学科发展的特点、动态,不能及时拓宽学科专业的覆盖面,做不到与时俱进,也跟不上“转方式、调结构”对人才的素质要求。没有与经济领域前沿的知识衔接,没有将学科的新发展动向动态在教学内容中体现出来,学生谈何思维创新呢?针对此问题,许多专业进行了培养方案的修订,但修订周期过长或太短,修订过程存在着形式化问题,制订出的培养方案在实施前缺乏科学论证和专家的审核,在编制方法上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四)课程设置刚性有余而灵活性不足,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

同国外相比,我国应用经济专业本科生在课程选择上的权利基本上是丧失的。虽然此类专业学生的课程设置分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但从总体上看,学生选课的自由度还是比较小,主要体现在必修课程学时多,选修课程学时少;由于教师数量储备、知识储备不能及时更新,教师水平及积极性等诸方面的原因,可供学生选择课程科目的数量十分有限。为了达到规定的学分数,有些专业的学生不得不将选修课全部上完,选修课在实际中也就潜在地变成了学生的必修课;有些学生碍于情面,或者是方便合作交流学习而只能随大流,让有些选修科目形同虚设,这就进一步缩小了课程选择的弹性与自由度。过多的必修课程,限制了学生在经济不同领域的发展要求,大部分学生的精力只能应付规定的课程,没有时间思考与创新有关的问题,没有机会考虑与自己兴趣相符的研究方向与领域,不利于发挥其专业特长,也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学生的自我成长与社会的融合。

(五)实践教学课程少且教学内容和形式单一

目前,应用经济专业本科生实践教学处于附属地位,只不过是理论教学的一个环节、一个补充。许多实验课创新性设计不多,除了增加演示、学生模拟操作外,缺乏访真实训环境及学生自主创新环节,不过是按实验教师事先发下来的指导书上的步骤按部就班地完成,甚至实验教师加入过多的理论讲授,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本科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程实习是社会工作专业教学计划中重要的实践性环节,对学生在实际事务中的操作能力有很高的要求,提倡从行动中进行学习,但由于体系不完备、教学条件相对不足等原因,在实施中随意性较大,可以随意减少学时,甚至开不开可以机动调整,同此导致实践教学环节不受重视,多流于形式,教学内容和形式单一,实践经费不足,创新基地建设受限,缺乏可持续的产学研联合培养机制。

二、培养应用经济本科生创新能力的课程设置方案

(一)培养创新能力的课程体系设置

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适应应用经济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材教案改革以及开放性实验室建设。设置目标应是建构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的整体优化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应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增强,有利于学生人格品质的塑造及个性发展,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课程设置改革应建立在广泛调研国外及国内同类院校课程设置的基本情况基础上,查找应用经济类本科生课程建设的不足,通过边调研、边实践、边改革,借鉴国外已有的成功经验,跟踪国外课程建设动态,全面进行课程体系改革,以形成多样化与专门化、灵活性和规范性、广度与深度相结合的新的应用经济类本科生课程体系。

1.注重人文学科课程和科学思想史课程的设置。本科生的创新素质包括政治思想、知识结构、业务能力、身心状况等多个方面,其中思想品质是前提。正确稳定的价值观念、健康积极的心理基础、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和民族责任感,是学生得以进行创新思维和创造实践活动的不竭动力。为此,学校要大力加强崇尚科学精神的舆论氛围,首先,要进一步加大人文科学学科的教育力度,学生有了人文学科方面的底蕴,其科学精神的塑造才能更自觉,发展才会更全面;其次,要加强科学思想史的教育。对应用经济类本科生尽管是着眼于“应用”和“创造”,但对这些特质起着动力与引擎作用的基础课程的设置,如科学史、经济史等之类的课程,恰恰是学校首先应该考虑设置的课程。

2.在基础课程外形成能力与实践课程两大课程子系统。可以将课程设置分为通识课程、基础课程与二级学科方向课程,形成由专业基础、专业必修、专业选修课组成的以传授知识、拓宽基础理论为主的基础性课程子系统;以实验实践、思维训练、综合知识、研究技能等方面组成的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主的能力与实践课程子系统。其中,对于专业课程除了强化系统性和应有的区分度,还要体现专度、精度、深度和前沿性;在第二个子系统的公共学位课方面开设创新能力与创新品格培养课程,如原有的《辩证唯物主义》课程中强化创新思维训练与创新品格培养内容。增设关于政治信念、团队精神、心理承受能力、工作作风及科研态度等方面内容,以构造良好的学生创新品格,从而使得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更好地发挥作用。

3.合理调整理论课程与实践类课程的比重,突出实验、实践与案例分析课。为了提高应用经济类如企业管理、金融学、国际贸易、市场营销、会计学等专业的本科生的应用创新能力,应适当压缩公共课、知识性、讲授型及理论(尤其是那些滞后的理论)课教学的学时数,增加技能性(思维和行为训练)课程及研讨型课程的比重,增加实验与实践类课程的设置比重,突出实验课与实践课程,强化学生在课程的时效性方面进行选择的主动性,着力构建“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模块。通过改革纯课堂教学来的内容,结合一些实际训练,让学生在仿真的情况下,学会如何进行国际贸易交易,如何进行合同的磋商与协调,如何进行报关,如何进行国际间的金融汇兑,如何处理国际之间的合同纠纷等。在教学模式改革上,专门开设社会实践课程、案例课程。各门课程特别要强化学生PPT多媒体制作技术,在此基础上就某一实际问题在资料的广泛搜集及社会实践调查基础上进行自我设计并讨论,以充分发挥其创造性。特别注重案例及实际运用效果,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有助于学生对应用创新的理解和应用创新能力的提高。

4.按宽口径原则增加交叉性、复合型课程的设置。学科交叉是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的要地,是教育创新、科研创新可能的突破口。在目前应用经济类学科呈现出交叉和复合型学科的发展趋势下,适应于新型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要打破应用经济类本科生课程体系自身存在的封闭型特征,以及大部分的专业课程按二级学科设置,甚至有的按三级学科设置的现状,在遵循一定的课程体系分科原则及适应考虑到知识和理论的封闭性和完整性基础上,增加一些交叉型与复合型课程的设置,如通过组建学科群,使不同应用经济专业之间在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方面取长补短、动态融合,形成培养综合性创新型人才的更宽广的学术舞台,也可以建设跨院系、跨学科的研究交流平台,推动多维深度合作,营造促进交叉的外部环境和气氛。与此同时,淘汰那些罗列现象的课程、因人而设的课程,发展那些有利于培养应用经济类本科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核心课程,让学生有较强的能力去对付多变的世界。在交叉性课程中要积极探索一些风险大、有挑战性、适合年轻人特点的创新型教学项目,如创业设计与创业大赛、商业计划设计、创新网站、创新团队等新型内容。这样,达到通过以交叉学科知识强化应用经济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使学生减少对权威理论的敬畏感,在以后的学习中不至于亦步亦趋,从而激发创新的欲望和冲动。

(二)建立、健全和完善选课制度

要在制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基础上,压缩理论课,同时加强各种实践环节的教学,提高实践课学分比例,减少必修课的比例,适当增加选修课数量,使学生更加重视学校所开设的各门课程。建立起以“打实基础、拓宽专业、强化实践、注重综合、突出创新”为指导思想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以湖北大学为例。目前,湖北大学应用经济类本科生的课程设置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体系,相对来说,选修课更利于发挥学生的个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该校拟适当减少必修课的比例,相应增加选修课的课程总量和开课规模,改变原来按二级学科设置课程体系的做法,在一级学科内扩大选修范围,在加强基础理论课程的同时进一步加大限选和任选课程的比例,并注重开设一定数量的边缘学科、前沿学科和交叉学科的课程或讲座性选修课。对新开设的每门选修课都在调研的基础上,进行慎密的专家论证,确定其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必要的学时数和学分数,选取适宜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对一些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选修课程要加大扶持力度,积极探索校际联合办学相互承认学分的形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跨校选修课程或聘请外校教师兼课,满足学分制下学生对选修课的要求。

(三)在课程内容上重点强调创新性和应用性

首先,必须在课程的内容体系上注重内在逻辑联系、展示学科内最基本的概念和理论知识体系框架的同时,强调学科内容之间的外在逻辑联系,突出知识的全局观和整体观,注重知识之间的渗透和综合,以及知识与技能的结合,以克服学生因孤立片面化导致的主体思维模式的定式化和行为内容与手段的单一化,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创新。其次,根据知识更新速度不断调整课程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突出课程内容的先进性、基础性和综合性,要求反映前沿性、国际性和动态性,密切体现本学科发展的特点、动态和拓宽学科专业的覆盖面。同时强调知识与生活之间的不可割裂,形成知识和生活二元一体的应用经济类课程体系,减少学生在毕业以后在实践与知识之间的对接时间。此外,发挥高校知名专家、学者的优势,在一些基础性、通用性课程编写出应用性强、内容新、水平高的教学用书或精品教案,或有组织地引进一批国外先进的教材或教案。建立优质教学资源网络共享体系,如高水平系列学术讲座、精品课程等多媒体课件、精品教案库、信息与学术交流网站以及其它网络资源利用平台。第三,基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加之中国入世的实现,教学内容的选择应适当增设一些目前世界先进的经济理论和方法的知识,让学生了解我们竞争对手的游戏规则即世界市场竞争的游戏规则,做到知己知彼,从而利用它们去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竞争。

(作者单位:1.湖北大学商学院 湖北武汉,2.上海财经大学统计学院 上海)

上一篇:开放式数字逻辑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 下一篇:大学生的道德现状与教育引导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