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更好的下半年

时间:2022-08-28 08:18:19

宏观经济:更好的下半年

7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上半年宏观数据,GDP保持了7%的增长。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概括了八个亮点:经济保持在合理区间运行,主要指标增速逐月回暖,结构继续优化,经济增长质量有所提高,民生事业继续改善,改革红利继续释放,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快速成长,农业形势保持稳定发展态势。

今年以来,特别是从第二季度以来,经济发展缓中趋稳,经济增长处于合理区间,PMI、房地产投资等多项指标出现转好态势,显示出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仍具有巨大的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

t望智库认为,展望下半年,要推进经济持续稳中向好,需进一步发挥货币和财政政策的作用,加大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撑,加快重大战略的推进和落实,持续深入推进改革,从而确保实现全年7%的增长目标。 虽然我国经济增长面临一定的下行压力存在一些风险,但是从整体来看下半年经济表现将会好于上半年。 经济内生动力良性调整加速

虽然我国经济增长面临一定的下行压力,存在一些风险,但是从整体来看,下半年经济表现将会好于上半年。主要原因在于:

一是支持经济增长的动力正不断加强。

消费的支撑作用得到强化。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10.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5%),增速比一季度回落0.2个百分点。6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10.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6%),增速比5月份加快0.5个百分点,环比增长0.96%。

从公布的数据来看,消费指数稳中有升,总体来说消费增长平稳。

投资力度将会加强。随着过剩产能调整和市场需求趋稳,订单水平、开工率水平逐渐趋稳,预计制造业产能利用率稳中趋升,制造业投资增速将提速。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37132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1.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5%),增速比一季度回落2.1个百分点。从环比看,6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0.88%。同时,6月PMI指数达到50.2%,这已是连续4个月超过50的枯荣线。这也意味着制造业景气开始发生逆转。

外需状况在不断改善。美国经济表现趋向良好,而在量化宽松政策和欧元区政府财政合作的支持下,欧洲经济不断得到改善。世界经济正初步显露筑底迹象,中国出口增速由降转稳的条件正在形成。上半年,出口为6.57万亿元,增长0.9%,顺差1.61万亿元人民币,其中6月出口1.17万亿元人民币,增长2.1%。

房地产市场销售出现逆转势头。1?6月,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3.9%,而1?5月为下降0.2%。同时销售额增长10.0%,增速提高0.9个百分点。

二是结构调整加快推进。

在产业结构内部,偏重工业门类的投资增速放缓,而轻型工业的投资增速和增加值提高。

具体到投资上,投资的主体和结构都在发生变化。过去是以政府投资为主,现在社会投资的比例已远远超过政府投资。投资的门类也有别于过去的偏向制造业等领域,而是向着高新技术、轻型化方向发展。

经济增速在不同地区出现分化。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型早的地区,历经阵痛后迎来新的生机与活力,也为其他地区的转型发展树立了标杆。

三是创新创业驱动开始显效。

我国旧有的依赖资源换增长的模式已难以持续,必须要从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进行转变。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的不断推进,正不断激发创新活力,为经济增长提供新动力。今年以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的实施,极大扩展了就业空间,也带动了就业增长。

商事制度改革后,新登记注册企业数量呈“井喷”式增长。根据工商总局数据,仅今年4月,全国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134.6万户,同比增长12.0%,其中个体工商户93.5万户,增长17.1%。

从国家统计局开展的劳动力调查数据看,5月份,创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例比1月份上升了0.12个百分点,这说明就业人员中创业人员占比有所增加。为创业做准备的失业人员占全部失业人员的比例比1月份上升了0.17个百分点,这说明更多的失业人员正在准备创业。在新增的创业以及准备创业的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占56.51%,这说明更多的高学历人员开始选择创业,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新常态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效果正逐步显现。 稳增长还面临哪些压力

虽然上半年经济发展表现出向好势头,但受到国际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以及国内经济发展存在的诸多发展制约,我国经济发展依然面临一定程度的下行压力。

一是经济增长动因仍嫌不足。

今年一季度,我国GDP实际增长7.0%,是自2009年3月以来的最低值。二季度基本延续了这一态势,GDP也为7%。

区域分化比较明显,黑龙江、山西、新疆等地一季度的实际GDP增速分别为4.8%、2.5%和6.9%。

二是外需受到抑制,消费支撑作用有限。

一方面,出口拉动经济增长力度有限。从进出口形势来看,2015年上半年,我国进出口总值11.53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下降6.9%。其中,出口6.57万亿元,增长0.9%;进口4.96万亿元,下降15.5%。在国际经济增长乏力、外需不足、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处于高位的情况下,出口受到一定程度的压抑,增长相对放缓。相比之前的出口态势,今年的出口情况只是不拖累经济增长而已,没有很好地起到带动经济增长的效果。

另一方面,消费需求基本稳定,而投资需求明显不足。从2015年6月的数据来看,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1.4%,环比持平,上半年同比幅度为1.3%。消费基本保持了较为平稳的增长态势。但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有所回落。上半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速为11.4%,比一季度回落2.1个百分点。

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速为9.7%,增速回落0.3个百分点;房地产投资名义增速为4.6%,增速相比一季度回落3.9个百分点。其中房屋新开工面积,住宅新开工面积等同比都有一定程度下降。上述两项作为占GDP增长很大比例的投资,其下滑成为影响当前经济下滑的核心因素。

由于消费增长的缓慢暂时难以弥补投资、出口下滑带来的需求缺口,私人消费没有及时弥补严控“三公”消费之后的空档,所以总消费增长缓慢。在投资增速放缓、外需不足的情况下,消费的支撑作用有限。

三是产能过剩仍突出,工业领域通缩加剧。

从2015年6月份数据来看,CPI环比持平,同比上涨1.4%,同比涨幅比上月扩大0.2个百分点。CPI已经从2014年9月开始连续10个月处于“1时代”,通缩压力较大。

工业领域的整体通缩有所加剧。6月PPI环比下降0.4%,同比下降4.8%。这已经是PPI连续40个月为负,且环比、同比的下滑幅度都在不断扩大。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为6.3%,增速比一季度回落1个百分点。这种压力还反映在企业利润上。1-5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0.8%,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10.6个百分点。由于我国产能过剩现象比较突出,产能的利用率已经跌破了75%,客观上形成了通缩的压力。

四是社会融资规模和货币供应增速放缓,存在金融内生性收缩现象。

社会融资规模容易受到经济运行状况的影响,在景气回落、银行惜贷、影子银行清理以及去杠杆等因素的影响下,融资规模的增长速度出现持续回落的态势。2015年上半年,全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8.81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少1.46万亿元。与此同时,货币供应出现明显回缓,6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同比增速为11.8%,比去年末低0.4个百分点。

五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脱节趋势明显。

由于实体经济面临现实难题,大量的流动性流向了虚拟经济,前段时间股市的快速上涨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一问题。而在实体经济中,融资难、融资贵依然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之间的脱节现象不消除,将给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带来一定风险。 宏观政策需进一步加力增效

为推动经济持续稳中向好,财政政策要加力增效,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强化微刺激力度,加大定向调控、结构性调控。进一步推进改革深化,促进重大战略的推进和实施。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的实施极大扩展了就业空间也带动了就业增长。

一是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扩大财政支出规模。

从经济完成探底的过程来看,进一步提高财政扩张力度的安排是很有必要的。但在提高财政扩张力度的同时,还要发挥财政政策天然的结构导向功能。在财政配合货币政策调总量的同时,要更突出其优化结构、支持民生、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事项的作用,盘活存量,用好增量。

在积极推行财税体系改革的同时,还要建立相应的过渡机制,缓解经济增速下滑和改革所带来的财政政策传导机制失灵的问题,全面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

首先,利用国债发行规模的提高来增加政府支出能力,突破2015年由于名义GDP增速下滑带来的财政困境。考虑到地方债市场容量的狭小和制度的不完善,建议提高财政赤字水平的核心渠道应是提高中央的财政赤字率,不宜过度提高地方债的规模。

其次,关注局部区域财政收入增速失速的问题,特别是基层财政收入突变可能带来的各种民生问题。应考虑扩大财政平准基金的规模,设立过渡期基层财政救助体系。在进一步扩大结构性减税的基础上,适度弱化财政收入的目标,防止地方政府通过加大税收征收力度和非税收等方式,变相增加企业的负担。

再次,明确投融资平台的过渡措施期限,谨防地方政府违规发行地方债券和实施PPP项目。快速启动过渡期的财政支出新措施,改变目前财政支出难的问题,要在“堵歪门”的同时,快速出台适应新时代“开正门”的各项措施。

二是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在“控制增量,盘活存量”的原则下,更大地发挥货币政策力量,推动经济稳定增长。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保证创业创新的资金需求。针对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结束,国内通缩预期增强、各类金融风险加大等错综复杂的新情况,要加强和改善宏观审慎管理,灵活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平稳增长。要加快资金周转,优化信贷结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降低社会融资成本,让更多的金融活水流向实体经济。

运用有效货币政策工具,增加货币和信贷供给,从制度和政策两方面增加中小企业、新兴产业的信贷规模。一方面可继续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向市场适度增加货币供给;另一方面可继续放宽金融市场进入门槛,允许并支持社会资本依法建立民营金融机构,从制度上扩大金融供给。

三是改革要优先有序地稳步推进,一定程度上容忍改革带来的阵痛。

加快改革政策的落实,优先选择能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社会结构转型的体制改革进行重点的推进,例如财税体制、金融体制、国民收入分配制度、户籍制度、行政审批权限、垄断行业限制等。改革要有轻重缓急,要分层次、分阶段地稳步推进。

不能简单地将经济增速下滑的因素归结到人口红利、改革红利、全球化红利等中长期趋势性因素上,要关注经济增速下滑背后存在的一些结构性和体制性问题。同时,既不能低估结构性改革带来的短期冲击,又要在一定程度上对改革的阵痛有所容忍。

四是推进重大战略的实施。

着力推进“一带一路”、京津冀协调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的实施。这些战略的推进,将为中国带来新的增长引擎。“一带一路”作为我国的重点战略,将有效拓展相关国家之间的投资合作,推进产业合作、贸易交流等,对于我国的投资和外需等都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为了把“一带一路”的蛋糕做大,可考虑建立符合区域发展需求、各国有经济话语权和自的国际贸易组织,促进沿线贸易合作和经济发展。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除了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等方面实现互联互通,带来经济增长的联动效应,还要进一步推动资源要素的跨区域流动,将三地打造为优势互补、功能分层的首都职能圈,释放北京作为首都承担的过多核心功能。

长江经济带要尽快实现沿线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建设长江航运物流中心,拓展航运辐射能力。构建全方位交通体系,发挥长江经济带优势,完善航空、铁路、水路、公路、管道“五位一体”运输体系,真正实现全方位互联互通,提升该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

上一篇:房企抢滩养老产业 下一篇:州县官的银两:算不清的糊涂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