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的思考

时间:2022-08-28 08:06:45

改进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的思考

摘要:语文教学作为母语教育,在中学学科里是最受指责和抨击的一门学科。新课改以来,语文教学虽然取得了新成效,却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亟需研究解决。特别在一些农村学校,无论是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还是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以及教育者自身的人文素质等各方面,都还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改进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必须做到“四个坚持”,一是坚持以人为本,自觉树立和践行“语文大教育观”;二是坚持学生主体,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三是坚持因材施教,准确把握和处理教学内容;四是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关键词: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存在问题;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0-0117-02

语文教育,素有“谁都可以教语文”之说,然而在中学所有学科的教学里,语文课教学又是最受指责和抨击的一门学科,很多业内人士为此忧心忡忡,教育界人士也贬多褒少。新课改以来,中学语文课的教学确实取得了新成效,但仍因存在一些诟病而被大加挞伐,笔者在去年的农村支教工作中发现,农村学校尤为突出,亟需认真研究解决。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理念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两个极端,一方面,语文课堂教学仍未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为考试而教学,无论是从句段的分析、中心思想、写作特色的归纳,还是到解题技巧的传授,题海战术的实施,大多老师乐此不疲却收效甚微。而对文本的解读、语感的品味、人文素质的培养,则是蜻蜓点水,隔靴搔痒。另一方面,语文课堂教学本末倒置。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本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也就是“听、说、读、写”能力。可在实际语文教学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对语文学科的性质缺乏基本的把握,难以处理好教学的三维目标中的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人为地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对立起来,将知识和能力分割开来,为标榜实施素质教育大胆课改,不遗余力地进行所谓人文精神灌输而忽视了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讲授。尤其是对课标要求的一些只学不考的知识,因为不考就不学,少讲成了不讲,甚至硬是把语文教学必须的熟记背诵被斥之为死记硬背加以否定,忽视对学生“听、说、读、写”等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授和培养,似乎课堂上越是少读、少写、少记就是课改地越彻底。语文科作为母语教育,本应“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讲究的是肚里有货,厚积薄发。但现实是,一些中学语文课教学已经很难听到朗朗的读书声了,取代朗读背诵的是老师的满堂灌,致使当前的中学生甚至祸及当今的大学生,母语学习水平严重低下,严重的甚至朗读文章断断续续,口头表达吞吞吐吐,书写汉字歪歪扭扭。

2.教学方法处理方面的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学方法陈旧、单一。主要表现为越俎代庖,无视学生主体地位。语文课程内容本具有十分丰富的人文内涵,课程标准也十分强调对语言材料的感悟和体验,而一些语文教师仍未突破简单灌输和应试教育的桎梏,违背母语学习的规律,淡化学生学习中十分重要的体验、探究的过程,将本应让学生自主体验、探究的过程省掉,而直接把教师自己的感悟和体验的结果转变成概念化的知识硬灌给学生,其结果只能导致学生“囫囵吞枣”,语文课堂教学缺乏应有的感染力和吸引力,难以激发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不到预期效果。

3.教学内容运用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不够统一。如,面对同样的一篇课文,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个教学目标,这样教师的随意性很大,如有的教师注重教词,有的教师注重教朗读、概括,有的注重教质疑、描写方法,还有的注重教赏析语言、仿写、点评、批注等等,课堂教学有所侧重本身无可厚非,但一些老师往往由自己偏好或“特长”肆意地专注于某一侧重点,而忽视了教学内容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教与学脱节。为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中恨不得把自己所学都毫无保留地一股脑儿地灌输给学生,导致学生一时消化不了,学生因听不懂课而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信心。另一方面,对教学内容的处理运用缺乏系统性。主要表现为在教学时“就事论事”,未能从构建知识结构的高度审视教材,只顾眼前的教材,没有顾及整套教材,无法明晰全程教学内容,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4.教师素质方面的问题。在根本意义上说,上述问题的存在还是教育者素质不高所致。“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教育者自身如果没有宽广的知识面、精湛的教学技巧和全面的人文素养是不好驾驭的,只能照本宣科,敷衍了事。在一些农村学校,相当一部分教师由于是“半路出家”,由民师转正的,缺乏专业的训练,知识面相对窄,专业技能不强,人文素养不高,课堂教学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比如,对一些人文内涵丰富的课程内容教学,本应加强学生对教材的独特感受,但由于教师本身缺乏对教材的领悟及对作者情感的体验,故而在教学中搬出其他几个名家的感受,让学生记诵,未能引导学生去感悟文章人文之魂,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

二、对策建议

1.坚持以人为本,自觉树立和践行“语文大教育观”。掌握本民族语言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作为构成人们生活和学习基础的学科,语文教育向人的生活世界回归是语文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学生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此,改进语文教学,关键是要树立和自觉践行“语文大教育观”,切实把“全人教育”成为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来追求,使语文教育的价值目标体现在“生存教育”、“终身教育”和“人生教育”。具体来说,就是在语文教育教学要坚持三个注重:一是要注重面对学生的实际生活,面对学生语文实践的需要,主动适应现代社会和未来社会对人的语文能力的实际要求,切切实实地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和实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读、写”的能力,为学生的社会生存打好语言基础。二是要注重学生用好语文良好习惯的养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由此获得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为学生的后继学习和为学好其他学科打好基础,为学生整个人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提供基础支撑和动力支持。三是要注重发挥语文教育“文以载道”、“人文化成”的教育功能。语文不仅是交际工具,也是文化载体,更是文化本身。因此,在语文教育教学中要自觉地有机地进行文化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人生品位和生活质量,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学生健全人格。

2.坚持学生主体,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要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教学效果。在教学中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比如,参与式教学。教师主导精讲,综合分析,在重点讲述知识要点后,留下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围绕所学内容提问、讨论或发言,甚至辩论。教师回答学生的问题,并继续引导和分析,让学生加深理解所学的知识做到学以致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再比如,对一些人文内涵比较丰富的教材,可以采用问题式教学。结合作者写作背景和写作动机,站在当前主流价值观的高度,在教学过程中提出相关问题先让学生思考,再组织讨论,让学生充分感悟、体验,最后由老师帮助分析,帮助学生从更高的层次去领悟文章的真谛。总之,不论运用哪种方法,都要遵循教学规律,体现教与学的统一,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坚持因材施教,准确把握和处理教学内容。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学生实际,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适度。比如在阅读能力方面,七年级学生要懂得揣摩词句段篇,理解文章的意思和记叙的特点,八年级学生要学会理解说明事物的特点,所用的说明顺序和方法,体会语言的准确性,九年级学生则要把握文章阐述的观点,了解论证的方法,领悟语言的严密性。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紧紧依据课程标准,围绕教学目标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教学,切勿离开课程标准凭自己喜好海阔天空肆意演绎。当然,在完成基本知识的讲授外,我们还可以帮助学生找一些相类似的经典文章进行课外阅读辅导,加强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分析课文时,不要过多发挥课文外的东西,坚持一次围绕一个中心,讲清一个问题,不枝不蔓,一课一得。同时,要坚持启发式教学,对文章的理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当遇到存在多种观点的课文教学时,要坚持择一而从,可选择一种与课文主题贴切的又易于学生所接受的一种观点,无须追求大而全,因为中学生分析问题、理解问题能力还比较差,一则学生接受不了,二则无所适从。当然,也可引导一些“吃不饱”的学生了解其他观点,以此提升这类学生的人文素养。

4.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加强学习,提高业务素质。中学语文教师不仅应当掌握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系统掌握中学语文教学基本理论,而且还要尽可能多地学习政治、经济、心理学、信息技术、现代教育理论等方面的知识,不断进行知识更新。作为中学语文课的教师,最为关键的是要爱岗敬业,提高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中学生的语文素质如何与语文课老师的人文素养有着直接的关系。针对当前部分语文老师存在职业道德滑坡、语文功底肤浅、人文素养浅薄等问题,要切实加强语文课教师队伍建设,认真抓好教师语文功底肤浅、人文素养浅薄等问题,坚决摒弃“谁都可以教语文”的错误观点,真正让爱岗敬业、人文素质精湛的“语文大师”来教中学语文课。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和改进特别是农村中学语文课的教学,应该说是一个系统的社会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包括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在内的社会各方面的不懈努力。

上一篇:浅谈非现役文职教员的“四有”担当 下一篇:物流项目投标风险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