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宗法伦理浸润下的传统民居建筑

时间:2022-08-28 07:57:03

家族宗法伦理浸润下的传统民居建筑

封建伦理把建立尊卑有序的社会等级看成是立国兴邦的人伦之本。它往往将社会伦理关系中的双方,划分出阴阳、尊卑、主从,然后依据阳主阴从的所谓神圣化规律规定双方各自的道德权利与义务。在君臣关系中,君为阳,是尊贵的、主导的方面,臣为阴,是从属的、被动的方面;在父子关系中,父为阳,子为阴;在夫妻关系中,夫为阳,妻为阴。在人际关系的很多方面,都可依次类推。为了维护尊卑不乱的秩序,封建伦理道德确立了一整套宗法伦理关系图式,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到“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都无不依附和屈从于等级关系。这种维护皇权至上和封建等级制度的人伦关系的道德观念,实际上就是“礼”的要求。“礼”突出的伦理特征就是上下等级、尊卑贵贱等明确而严格的秩序规定,这些规范人伦关系和统治秩序的规定带有强制性、普遍性的特点,渗透到古代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也深深制约着中国传统建筑活动的诸多方面,包括传统的民居建筑。

传统民居建筑无论是北方的四合院还是南方的民居,其建筑规格、布局方式等都不是随心所欲的,同样体现上述封建制度下“父尊子卑、长幼有序、男女有别”的家族宗法伦理与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关系。

传统民居建筑的群体组合形制和庭院空间序列,间接反映着“礼”所要求的尊卑等级秩序,作为室内与室外、单体与群体纽带的庭院空间,与传统建筑的诸多方面发生着联系,也成为中国建筑的一个显著特征。王国维认为,传统建筑群体组合的文化成因,不过是“血亲家族伦理”和礼制要求的文化象征。他说:

我国家族之制古矣,一家之中,有父子,有兄弟,而父子兄弟又各有匹偶焉。即就一男子而言,而其贵者有一妻焉,有若干妾焉。一家之人,断非一室所能容,而堂与房又非可居之地也。……其既为宫室也,必使一家之人,所居之室相距至近,而后情足以相亲焉,功足以相助焉。然欲诸室相接,非四阿之屋不可。四阿者,四栋也。为四栋之屋,使其堂各各向东西南北,于外则四堂,后之四室,亦自向东西南北而凑于中庭矣。此置室最近之法,最利于用,亦足以为美观。明堂、辟雍、宗庙、大小寝之制,皆不外由此而扩大之、缘饰之者也。(《观堂集林・明堂庙寝通考》)

刘敦桢认为,中国建筑体系是以庭院为单元而组成的各种形式的组群,并同样从家族宗法伦理的角度对民居庭院的这种特色进行了阐述:

四合院的四角通常用走廊、围墙等将四座建筑连接起来,成为封闭性较强的整体。这种布局方式适合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便于安排家庭成员的住所,使尊卑、长幼、男女、主仆之间有明显的区别。(《中国建筑史》)

的确,传统民居大多属于在群体组合中形成的庭院式布局,这种布局方式所构建的封闭的空间秩序,恰与儒家所宣扬的“男女有别”、“内外有别”等伦理秩序形成了同构对应关系。如作为汉族传统民居经典形式的北京四合院,便在空间布局尤其是居住用房的分配使用方面较突出地反映了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念,它更符合我国古代社会的家族制的宗法、伦理需要。

北京院落建筑的组合以庭院为中心,四周由房屋围合而成,故称“四合院”,其优点是创造了一个与外界隔离的内向院落小环境。四合院秉承“居中为尊”的传统观念,极具中国特色的传统建筑美学风格,强调秩序井然的中轴对称布局。它通常有一条贯穿全院的中轴线,坐北朝南,左右对称。四合院的入口(院门)多布置在东南角上,这可能受风水堪舆观念的影响,因为在《周易》的后天八卦方位中,东南角是处于离卦(火)与震卦(雷)之间的巽位,巽为人,隐喻家业兴旺、居室红火。

关于四合院的布局,大多数学者最常引用的是三进四合院的典型住宅形式。从大门进来之后,迎面是一块影壁或照壁,紧贴着东屋的南山墙,在空间上起到轴线转折的作用,不让人们直接看到宅内的情形,表达家不露财的传统观念。影壁类似更早时候的所谓门屏,又叫萧墙。萧墙的功能更多是保护私密性、避邪等,但“萧”是“肃”,有“肃敬”之意,于是古人称内乱为“萧墙之祸”。四合院多有前、后或外、内两院。它在前院设“倒座”,其实就是南房,因为正房是坐北朝南,而南房是坐南朝北,位置正好倒过来,故名“倒座”,它一般作为仆役住房、厨房和客房。倒座与正房、厢房之间有垂花门相隔,因门前檐左右两根柱子不落地,似垂在半空,柱下端雕成花形装饰,故称“垂花门”。此门在南方称仪门,为礼仪之属,门内门外,形成内院外院,其空间的等级不同,内外分明,妇女不能随便到外院,客人不能随便到内院。《礼记・内则》曰:“礼始于谨夫妇。为宫室,辨内外,男子居外,女子居内。深宫固门,阍寺守之,男不入,女不出。”这就是说居家之礼的根本是“谨夫妇”,即规范男与女不同的行为方式。与此对应,住宅营建的原则为“辨内外”,即划分内与外不同的居住空间,要求人们在不同的伦理环境应具不同的行为举止。内外空间固然需要分开,但也必不可少地需要联系。这样,可开可闭的“门”便成为其间的枢纽,它既是内外空间转换的纽结,也是伦理行为变换的分界。

“四合院”的后院为全宅主院,有正屋、厅堂和东西厢房。其中位于纵、横中轴线交叉点上的正屋属最高等级,大多为三开间,体量是整个宅院中最大的,用料也最优,为院中长辈起居处。两侧东西厢房一般开间小,进深浅,为晚辈住所。如儿子成家、女儿出嫁之后,则东厢住“兄”一家人(因东厢处于震位,震者长男也),西厢住“弟”一家人。中间的厅堂不住人,是一家的核心空间,专门用来办理家庭婚丧寿庆祭祀等大事。天子有金銮宝殿,地方长官有衙门大堂,族长有祠堂,一家之父则有厅堂,这是家长权力的象征。这种住宅形制,显然顺应了我国古代社会的家族制度,表达了传统民居的东方文化个性。

总之,整个四合院中轴对称,等级分明,秩序井然,宛如一幅形象生动的家族礼仪活动写照,它以一种无言的形式表达了中国传统的家庭秩序及其身份伦理观念,是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建筑学诠释。

(作者单位:北京市北京建筑工程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系,100044)

上一篇: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及其史料价值 下一篇:五年来陕西地区南冥学研究的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