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国学教育的缺失与重构

时间:2022-08-28 03:54:20

大学语文国学教育的缺失与重构

摘 要:大学语文课肩负着传承、弘扬国学的重要任务,然而目前很多高校的大学语文由于受这样或那样因素的影响而淡化了国学教育,使大学语文的国学教育意义在不断散失,为了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完善大学生的人格,将国学教育重新纳入大学语文课程体系中已成为时代的召唤。

关键词:大学语文 国学教育 缺失 重构

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学习国学、普及传统文化,正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然而本应作为国学教育的主阵地―――大学语文课堂却淡化了国学教育,因此探讨大学语文国学教育的缺失与重构凸显必要与重要。

一、国学的概念界定

狭义的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现在一般提到的国学,是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因此,广义上,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文化和学术,包括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都是国学所涉及的范畴。[1]

二、大学语文国学教育缺失的例证

公文不会写、讲稿写不好、不知道古诗词名句,甚至汉语言大赛冠军被外国留学生获取,如今的大学生的汉语国学水平已经到了令人忧虑的地步。曾经以五千年灿烂文化和深厚积淀骄傲的中国人,却不得不正视新生代淡忘了自己的语言文字的尴尬处境和严峻现实。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将英语课作为必修课的高校有一千余所,而将大学语文作为必修课的仅不到四十所。这个悬殊的数字比例背后,凸现了目前我国国学教育的尴尬和惨淡。类似的调查也一再印证了这一现实结果。华中理工大学对全国部分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的调查显示,4500份收回的问卷中,能写出《家》等12部中国近现代文学名著作者的大学生不到50%;对北京地区50所理工农医院校进行的调查也显示,600多名大学生中,对文科课程不感兴趣的占36%,感兴趣但不愿投入精力的占24%,感兴趣又愿投入精力的只占8%;对重庆市一千名大学生的调查显示,认为没时间读书的大学生占了50%,不喜欢古诗词的大学生占40%,67%的大学生在20组佳句名联填空中仅做出了在中小学教材里学过的15组。

三、大学语文国学教育的重构

根据新浪网关于“是否支持将语文列为大学必修课”的调查显示,38842位参与调查的网友中,90.2%的网友支持全面开设大学语文课。2007年3月12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以“教育部司局函件”的形式,下发《关于转发〈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纪要〉的通知》,致函给各地教委和教育部直属高校,请各地结合本地区、学校实际,认真做好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工作。随后,各地高校纷纷响应,将大学语文列入必修必选课。尤其近年来掀起了一场“国学热”,在这样的背景下探究大学语文国学教育的重构凸显必要与重要。大学语文“复兴”国学亟待突破以下瓶颈:

1.建立稳定、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目前我国大学语文教学基本分为两种模式:一是设立大学语文教研部(室),

专门负责学校的大学语文教学工作。但由于大学语文是基础课,很难出科研成果,教师的职称也就很难得到解决,因此教师有机会就会改行搞专业研究;还有一种是没有专门的大学语文教研室,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依靠中文系各个研究方向的老师轮流讲授,但这些教师又对课程建设缺乏全面长远的考虑。因此,建立稳定、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大学语文复兴国学的重要保障。[2]

2.精编精选大学语文教材。

现有的大学语文教材已经不再适应大学生国学教育的现状。根据一项调查显示,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馆藏大学语文教材达到1402种,用于现在大学语文教学的教材在100种以上。但许多教材内容与高中语文课本有相当程度的重复,有的比例高达70%以上,有人甚至戏称大学语文是“高四语文”,应当将国学纳入大学语文的课程体系中。

3.在时代背景中理解文本,重视名篇吟诵、阅读国学经典。

在学习国学经典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查找资料来了解其时代背景,才能洞察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情志和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除此之外,教师应引导学生重视名篇吟诵,多阅读国学经典。古诗文注重音律,长短句交错、平仄错落有致,吟诵能读出情感与境界,同时能提高学生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和技巧,使其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语言素养,培养起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有选择、有目的、有重点的阅读国学经典,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其知识,从而把大学语文中孤立的关于传统文化的知识,纳入到一个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下,更深刻地体味传统文化的魅力。

4.建立全国统一的汉语水平等级考试。

英语有四六级考试,而且考试成绩直接与学位挂钩,留学生学习汉语有HSK考试,考试成绩也与他们能否获得本国政府奖学金和未来发展有直接密切的关系。但是我们国内的学生学习汉语却没有全国统一的汉语水平测试,也就是说没有一个实际的检测手段可以证明的依据,而且国内学生汉语学得好不好与类似学位、奖学金等都没有关系,因此,国内学生学汉语没有积极不高。应当建立全国统一的汉语水平等级考试,且其水平应与毕业、求职、出国、深造等相挂钩,从外力上促使学生学习汉语,学习国学经典。

教育的目的在于塑造有文化教养的人。国学教育旨在重视和发挥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发展史的教育功能,在当代大学生的头脑里传统文化的精粹积累得越多,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越强烈。因此,立足大学语文国学教育的缺失问题,探究大学语文国学教学的重构日趋紧迫。

参考文献:

[1] 唐娜娜.语文教学与国学教育[J];大学教育;2012年09期

[2] 徐燕.“国学热”背景下的大学语文教育发展方向探寻[J];青年文学家;2012年05期

上一篇: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下中学生英语阅读动机的探讨 下一篇: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