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因灵动而精彩

时间:2022-08-28 01:36:38

摘 要:在新课程标准积极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理念的指导下,生成性教学得到了很大的重视。学生学习积极性被极大的调动起来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教师对随机生成视而不见忽视生成的问题。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反思课堂教学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生成性教学 教学素养 预设

课堂生成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亮点,它解放了学生的思想,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学生构筑了一座由已知到未知的桥梁。因而,在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注重生成性教学,使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但同时我们也看到课堂生成是动态的,具有随意性和不确定性,随机生成有时会使教师陷于尴尬和不知所措的境地。于是有教师在教学中就干脆对生成的问题视而不见,采取忽视回避的态度。容易造成学生思想意识混乱,价值观念错位,教学效益低下。如何更好地把握中学政治课堂的随机性生成教学,使教学得心应手,笔者通过所见所闻及以往自身的教学实践,产生了以下感悟。

一、深入研究把握教材,提高课堂驾驭能力,是成功实施生成性教学的前提

不久前,我听了一堂八年级的思想品德课《三思而后行》。上课教师引用教材上的一则案例:哈佛图书馆失火后,一位哈佛学子偷书后良心不安又把书还给了学校。请同学们发表意见该如何处理这种行为,有回答对学生的偷书行为进行批评的,也有回答表扬学生还书行为的。后来老师把当年哈佛校长的处理办法缓缓道出来,校长先是表扬这位学生的诚实和勇敢,然后又因学生的偷书行为将他开除学校!听到这样的结果,有学生已经发出“哇”的声音,好像在说已经还书了还要被开除啊。有位胆大的学生说了句:早知道这样还不如不还呢!这句话引起了周围同学的笑声。但上课老师未做任何点评就进入了下一个环节。当时我听到这里就感到比较遗憾,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谆谆告诫教师:“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学好,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上课的这位教师在面对学生上课过程的质疑置之不理,我认为根源在于对教材的把握不够深入,对学生的心理活动把握不准。如何“三思而后行”这一知识点上接第三单元的行为与后果,下连第四单元的追求公平。假如教师能深刻把握教材的话,完全可以就学生质疑的这个“点”为依托展开讨论。假如偷书的学生不还书会怎样?假如校长对该同学不处分又会怎样?甚至讨论的内容可以拓展到社会现实,假如我们每个人都不遵守交通规则会怎样?这样的探究与合作其问题指向都与行为和后果的关系相关联,与是否尊重公平相关联。有了这样前后融会贯通的讨论交流,同学们不仅学到了知识,更提升了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会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那样的豁然开朗、茅塞顿开的感觉。所以深入把握教材,深刻研究知识的内涵,广泛拓展知识的外延,使前后知识相互交融,才能对教学过程中随机出现的不可预料的生成提高驾驭能力,使课堂教学得心应手。

二、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促成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是成功实施生成性教学的关键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著名的“六大解放”,即解放学生的脑袋、双手、嘴巴、眼睛、时间和空间。他曾经说:“有了这六大解放,创造力才可以尽量发挥出来。”而这六大解放中其核心就是解放学生的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发展创造能力。可见,思考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学中无视生成,回避生成,实际上就是无视思考,回避思考。教学过程表面上有条不紊地进行,但实质是教师以自己的主观设计替代了学生的灵动的思考,这样的教学只求教学的“量”而不求教学的“质”,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八年级下册《面对诱惑学会说“不”》中有一个关于中学生上网的话题,要让学生明确上网的利与弊。在授课前,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丰富了教材内容。在某班先上课时,我向同学们详细分析了上网的利弊,并告知学生应该怎样正确上网。课后我反思这节课,教学内容是全部完成了,可是教学现场气氛沉闷,精心预设的教学对学生的内心毫无触动,我意识到是我的安排挤占了学生思考的空间。下一节课在别的班级上课时我改变了教学思路,把发言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结合自己实际来谈上网的利与弊,并对中学生上网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展开了一场小型辩论会,同学们唇枪舌剑,各抒己见。最后就如何正确上网大家达成一致共识。知识的掌握和情感的升华就在学生的积极思考中实现了,教学效果很好。所以教师在实施教学时,一定要把思考的空间交给学生,通过思考实现生成性教学的有效性。

三、提升教学素养,丰富教学经验,是成功实施生成性教学的保证

日常教学中,尽管教师会对课堂进行精心预设,但学生是生命体,他们在生生、师生、生本的对话与交流中,其生命的灵性不断闪现,难免会出现始料未及的意外,教师对学生意料之外的回答是含糊应对还是巧妙利用,这跟教师扎实的教学功底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有关。

我在网上观摩了全国优质课教学实录。其中有一堂《与父母平等沟通交流 有话好好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背景是妈妈偷看自己的日记,请你与妈妈沟通交流。当学生讲话的语气不由自主流露出责备的苗头时,上课老师的一句“宝贝,你是在责问我吗?”使学生马上意识到不能这样和父母说话。当学生的口吻显得太过严肃时,老师幽默地说:“我觉得你像妈妈,我像孩子。”这让学生不好意思地认识到应该用商量的语气和妈妈交流。当有学生对自己的妈妈说:“停止唠叨吧,否则母女情谊就没有了!”上课老师轻轻的一句:“孩子,你是在威胁妈妈啊。想一想,妈妈为什么要唠叨呢?”让学生为妈妈对自己深深的爱而自己却不能理解感到羞愧难当。最后老师对学生的一句告诫: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你站在我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这使全体同学心灵受到了深深的震撼。

面对学生回答的偏差,授课老师不是放任自流袖手旁观,而是充分发挥教学机智,巧妙引导学生,让学生展开充分的对话和沟通,因势利导加强情感教育,推进课堂教学生成,使课堂充满灵动、智慧和活力。

因此,我们既要看到预设的重要性――预设是生成的前提和基础,也要看到生成的重要性――生成是预设的超越和发展。没有预设的教学是盲目的,没有生成的教学不够精彩,让我们为打造精彩有效的课堂教学而努力吧!让生命因灵动而精彩!

参考文献

[1]单晓红.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和特点分析.

[2]胡小风等.陶行知教育文集.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1.1第二版.

[3]余文森.新课程呼唤高水平预设和精彩生成.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课程中心.

作者单位:江阴市暨阳中学

上一篇:新课程下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探析 下一篇: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性教学策略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