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原则对比分析

时间:2022-08-28 01:12:56

中西方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原则对比分析

[摘 要]中西方由于文化的差异在交际的过程中就势必会存在跨文化交际障碍,这不但影响国与国的外交,而且也影响着我们在学习生活中与留学生的和谐友好相处。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跨文化交际障碍呢?正确的认识中西方礼貌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不但有助于加强对文化的认同,而且有利于解决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从而能达到我们所期望的交际效果。礼貌不仅是整个人类社会所要求我们制约自己言行的行为准则,更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的道德修养。由于文化的差异,不同民族之间对于礼貌的理解与表现有着不同的看法,平衡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所造成的礼貌表现的不同,不但对于对外汉语教学有很大的帮助,也对我们现实生活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中西方;礼貌;交际;文化;跨文化交际

引言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热潮,中西方交际越来越频繁。但是,如何解决中西方文化差异所带来的跨文化交际障碍,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求同存异的“礼貌原则”作为解决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起着重要的调和作用。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注意到礼貌策略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影响,这为避免文化差异造成的误解和冲突,建立和谐融洽的跨文化交际关系做出了进一步的贡献。此文分析的主要问题是如何从中西方礼貌文化的异同之处寻求出双方和谐相处的支点,解决这一问题不但有利于我们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避免由于对“礼貌原则”缺乏了解而影响课堂教学,而且有利于我们和外国友人的友好共处。

一、中西方礼貌原则差异的产生原因

中西方各民族在礼貌的特征上具有许多的共性,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从古至今都是存在的,礼貌一词来源于拉丁语,是为了规范人的行为。但是在现代的西方社会,人们更加以自我为中心,重视个人的权利,在他们看来礼貌就是以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为基础的。然而在中国社会,更加强调的是集体主义,中国作为礼仪之邦,重视礼节性的观念,这在西方人的思想里根本是不存在的。这些差异的产生主要源于中西方从古至今历史条件、社会价值观以及主流信仰的不同。

(一)历史条件的差异

过去的中国是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尽管在逐渐地发展,但是仍然是农耕型的社会环境,大多数人始终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虽有少数经商,但是仍很少与外界进行交流,由此形成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君主的选取是由上一代君王来决定的,通常选择的都是有血亲关系的下一代。百姓没有任何的实权。古代的封建制度尤其重视君臣之分、父子之分、夫妻之分、嫡庶之分、长幼之分。早在春秋时,礼仪就从宗族制度和等级制度中衍生出来。《荀子・富国》有言“礼之正于国家也,如权衡之于轻重也,如绳墨之于曲直也。故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家无礼不宁。”这从国家的角度论述了中国作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礼”所具有的重要价值意义。即便在高速发展的现代中国,仍然秉持着 “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序,贫富有度”的礼的精神。但是西方国家则与中国的历史发展有着显著的不同,在西方,尤其是开发新大陆之后的西方,人员流动性较强,随着人权的解放,西方人更加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以 “议会制”为例,议会员是由百姓选择的,如果议会员不能令百姓满意,那么很可能这个议会员就要“下台了”,他们更尊重自我的发展与追求。但是相对来说,西方国家的家庭观念就要淡薄很多,在中国,从古至今都是以家族的形式为主,中国的传统里通常都强调“阖家团圆”、“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但是这在西方来说,如果子女在成年后仍旧住在家里依靠着父母亲过活是一件非常不可思议的事情,哪怕是大学的学费,也需要依靠自己去赚取。所以西方国家的人在对待称赞与恭维的态度上就显得更为随意。

(二)社会价值观的不同

中国的语言学者认为,“礼貌”在日常的生活中具有伦理道德的意义,但是西方的学者则认为,礼貌是维持社会秩序减少人际交往中摩擦的一种手段,“礼貌”在西方人的观念中远没有中国人的观念来的重要。当然,不同的社会环境必然会影响着人类思维对于“礼貌”的断定。在中国讲究的是“以和为贵原则”、“整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原则”,所有的礼貌都是以群体作为导向的,这符合中国历史社会条件下的群体期望,即以集体利益为第一位,这就造就了中国人谦逊内敛的性格。这从“不露锋芒?大智若愚、一谦自益、谦虚谨慎、满招损,谦受益?”这些成语中就可见一斑。中国人的自谦主要表现在用贬低自己的态度来抬高对方。与之相反的是,西方人主张平等,他们认为人生来就是平等的,要按照个人的需求来处理和选择事物,这哪怕是他们的至亲都无权干涉他们的行为,即他们始终把个人主义放在首位。觉得自己没有必要为了抬高别人而贬低自己的价值,比如当你和你的朋友同时完成相同的作业时,中国人通常会说:你完成的真棒,比我的强多了。但是西方人通常会实事求是的对比分析谁哪里做得更好。这种不同的价值取向也造就了中西方对于“礼貌原则”的不同差异。

(三)主流信仰的不同

西方的主流文化受“骑士精神”影响很深,它积淀着西欧民族远古尚武精神的某些积极因素,如荣誉至上,忠诚守信,英勇无畏,勇敢尚武,代表了中世纪贵族的高尚品格。这更表现在他们对女性的尊重上,他们始终认为尊重女性是一种美德,而“女士优先”就是最常说和践行的一句话。但是这种思想也有它的弊端,骑士精神和道德是上层社会的贵族文化精神,它是以个人身份的优越感为基础的道德与人格精神的表现,这就是他们也具有一定意义上的等级制度。相对来说,中国的主流文化受孔孟之道影响较深,孔孟之道的核心思想强调“仁爱”“礼义”,这始终都是与伦理道德紧密联系的,孔孟强调的“仁爱”“礼义”并不是无差别的,而是要遵守礼乐制度、尊卑秩序的社会制度。就拿封建社会的女性地位来说,女性的地位是比较低的,丈夫通常被允许娶三妻四妾,若女子有符合“七出”者,男子还可以休妻。古代的女子多作槟行缘母绞羝罚从女子为迎合男性的喜好必须进行裹脚还有在丧夫后仍要求女子从一而终,为女子立贞节牌坊等都可看出女子的地位。但是现代的中国,女性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提升,随着与西方国家的交往日益密切,男女平等这句口号也被我们喊了很多年,只是在中国的偏远地区,女性的地位仍然有待提高。

二、中西方社交活动中礼貌用语的差异性分析

礼貌用语作为一种代表个人素质与社会进步水平的文化现象,是衡量人类社会活动的一项重要的指标原则,礼貌用语能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融洽相处,能够很好地消除陌生双方的敌意,促进合作与交流。但是中西方由于文化的差异使得中西方的思维和认知水平有差异,在礼貌用语的应用上也有所不同。

(一)社交活动中的礼貌用语

当朋友在询问你每个月的零花钱有多少时,中西方的表达态度上就不尽相同。中国人通常会直接告诉对方有多少零花钱,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人的隐私观念并不太强,中国人认为在交往的过程中,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反而能拉近彼此双方的距离,证明双方的关系。而西方人一般会选择委婉的拒绝,如:不好意思,这是一个秘密。或者干脆直截了当的回答:我不想回答你,这是我的隐私。这是因为在西方人的观念中,隐私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中国人在面对自己不愿意回答的问题的时候,通常也会用委婉的方式。社交中的礼貌用语也体现了西方人与中国人截然相反的性格特征。在初次见面的礼仪上,中西方的差异表现得更为明显。中西方国家的人第一次去朋友家做客遇到朋友的母亲时,西方国家的人通常会说:很高兴见到您。但是中国人则可能会说:初次见面,请多海涵。或者很荣幸见到您。或者是总听XX说起您,今天终于见到您了。

(二)表达客观情况时的礼貌用语

当老师在上课时出现了错误时,西方学生多数选择直接指出老师的问题,如:老师,我觉得……或是老师,您刚才好像说错了,我觉得应该是……而中国学生多数都选择什么都不说或者是下课后单独找老师说。这种差异的产生是和中西方的历史条件分不开的,中国始终讲究“尊师重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思想,中国人尊敬教师,而且中国人在表达上习惯委婉与谦逊,更注重考虑他人的感受。但是西方国家的人习惯以自我为中心,教师的职业压力非常大,一旦让学生不满意或者教学水平有问题很有可能就被解雇了,所以西方人对于“尊师重道”这一概念并没有深刻的理解。他们在不同意对方的观点或者发现对方观点有错误时,不太考虑对方的感受,更直言不讳。

(三)表达理性态度时的礼貌用语

当同伴的意见与之相反时,西方人通常会直接表达出自己的不满,如:我不同意您的看法,我认为……或者不好意思,我认为您刚说的不对。但是中国人多数会选择委婉的角度来陈述自己的看法,如请原谅我的冒昧,我觉得这个事情不是这样的。或者是您说得非常有道理,但我觉得……这样应该也不错,您觉得呢?从中可以看出西方人在与对方的观点相左时,直白的直接指出,但是这在中国看来就是一种非常不礼貌的行为,因为中国的礼仪始终强调中国人应该以谦虚为荣,即便在对方的观点与我们自己的观点不一致时,也要想肯定对方的观点,在尽量不伤害对方感受的前提下委婉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四)表达主观情感时的礼貌用语

当收到他人送来的礼物时,西方人通常会说:真不敢相信,你居然送我这么漂亮的东西。或者是:谢谢你,这个礼物我太喜欢了。然而中国人多数会说这个礼物太贵重了,我不能收。这种中国式的回答,尽管他们对于礼物也是格外的喜欢。由此可见,在表达主观的情感上,西方人更加愿意去直接的表达自己的赞美与感激之情,这是对于对方的肯定与赞美,符合西方人这种外放直率的性格特征。然而在西方人看来,中国人这种“心口不一”的表现有点虚伪,明明很喜欢却表达了不能收的意见,这仍旧与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观念相连,中国人认为这种客套话或者客气方式的表达更加表现了对这样东西的赞美以及对送东西人表达的尊重与感谢。

(五)表达道德情感时的礼貌用语

在课堂学习中,当取得了好成绩,得到了他人的赞扬时,西方人通常会说:谢谢,我这段时间确实很努力学习。或者:谢谢,我会更努力。在道德情感的表达上西方人更直接的认为这是由于自己自身努力的结果,也体现了西方人追求个人主义,这样的回答并不会引起听者的共鸣。然而中国人通常会说哪里哪里,我做得还不够好。或者说:这都得感谢老师对我的帮助。中国人更加以集体主义为中心,所以中国人表现得更为自谦,这是谦逊准则与贬己尊人准则的相通之处,这样的表达不但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尊师重道,而且也使听者和说者在心理上都得到了满足,从而缩短了双方交往的实际距离。

(六)表达社交技巧时的礼貌用语

朋友建议午餐去吃火锅,然而你并不想吃火锅,这时西方人通常还是会直接表达自己的需求:我不想吃火锅。这是因为西方人通常更以自我为中心,更注重表达自身的实际需求。然而中国人在面对这样的情况时,通常会说你真的很想吃火锅吗?你还有别的想吃的吗?然而在得到同伴只想吃火锅的情况下,大多数的中国人即便不想去吃火锅,通常也会考虑到集体的想法而妥协。这也是中国人在通常情况下的中国式表达,因为中国人从古至今养成的集体主义观念,使得中国人会更加羞于说拒绝的话。

在这里我们不难看出,中西方的礼貌用语运用在不同的场合也有着巨大的差异,西方的文化强调个人为主体,西方人从来不掩饰个人的自信心以及自身的荣誉感,对待别人的表扬也能坦然接受。而中国人历来将“谦逊”作为一项传统美德,认为西方人对于扬的迎合、不回避态度是一种自大的表现。这也许会成为跨文化交际中的冲突,只有认识到中西方在处理礼貌关系的不同表现,才能尽量避免跨文化障碍,双方和谐共处。

三、中西方国家的恭维言语行为对比分析

恭维语是人们在日常交际中使用非常频繁的一种言语行为,恰当的恭维语是交际中必不可少的“剂”,它能使得交际在友好和谐的气氛中稳步前行,有助于拉近谈话双方的距离。但是中西方国家在恭维语言的表达行为上也存在着些许不同。正确恰当的恭维语一定是符合利奇的礼貌原则的六大准则,即:1.得体准则。2.慷慨准则。3.赞誉准则。4.谦逊准则。5.一致性准则。6.同情准则。

在中国恭维语一般用于某人取得的成就或者某人所具有的能力方面,例如:周洁,你的书法真不错。这通常是处于同一级别的同伴的表达。还有下级对上级的恭维语,如:能取得如此结果,都是在您的英明领导下。或者您家的客厅真气派啊等等方面。通常应答者所采取的方略是转移话题或者是进行反问。但是这里很少有上级对于自己下级应用恭维语的情况,这也是中国历史阶段尊卑等级制度所形成的。西方国家的恭维语通常用于夸赞容貌与所有物上,而且与中国恭维语最为不同的是,这通常是上级用来夸赞下级的,如:你今天穿的裙子真漂亮。或者你新染的头发很适合你。这时应答者通常会略以接受。这也是与中国恭维语在应用上的显著差异。

四、结语

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异同是中西方礼貌原则应用差异的重要原因。尽管这些文化差异不能完全地阻止中西方人们的正常交流,但是如果能更加清楚准确的了解各民族之间的文化背景差异,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这种跨文化冲突。利奇的 “礼貌原则”只是从理论的角度上进行论述,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西方在交际中遇到的所有问题,我们一定要在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实践,寻求中西方在礼貌原则的共同之处:尊重他人,这也是我们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基本保障手段。但是了解文化的差异,结合不同的文化,分析不同文化的侧重点及个性特点,才能在面对这种跨文化交际时,有效地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冲突和误会,使得跨文化交际能够顺利地进行。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跨文化交际策略,正确应用礼貌原则,才能不断锻炼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水平。本文的意义在于从语言方面分析了中西方在不同语境下的礼貌原则对比,根据实例进行分析,让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促进中西方跨文化交际的和谐融洽相处。

参考文献:

[1]刑福义,吴振.语言学概论[M].华中师范

大学出版社,2002.

[2]郭卫,许之所. 中西礼貌原则对比分析.武汉

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3]关世杰. 跨文化交流学[M]. 北京:北京

大学出版社,2002.

[4]黄国光. “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利

游戏[A].台湾学者论中国文化[C].哈尔

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9.

[5]何兆熊. 语用学概要[M]. 上海:上海外

语教育出版社,1989.

[6]顾日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外语教学

与研究,1992.

[7]骆卫星. 中西方社会礼貌原则之文化差异

[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3):155-158.

[8]刘润清.关于Leech的礼貌原则[J].外语

教学和研究,1987,(2).(编辑/李舶)

上一篇:一个不肯说爱的男人,到底爱她几分? 下一篇:林志玲为什么永远是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