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在读书中获得情感的成长

时间:2022-08-28 09:01:22

让孩子在读书中获得情感的成长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和主要方法。”可见,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朗读,要把朗读放在重要位置。在情感教学中,有感情地朗读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它既是感知课文内容的必要手段,也是激发学生情感,更好地体悟领会文本内蕴的有效措施。下面,以《天游峰的扫路人》这节课为例,谈谈在教学中我是怎样引导学生通过多层次的品读课文,来品悟人物形象,促发学生内心情感的。

一、指导朗读,以读激情

徐世英先生说:“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赋予作品生命,使人感受,使人融贯、显现。在某种意义上讲,朗读比讲解更重要。”六年级的学生,在课堂学习前,已能自己预习课文,解决字词和初步朗读。因此,在课一开始,我直接提问“同学们,通过预习朗读,你有什么收获?”学生首先就会说到对天游峰的印象,并找出相关语句:

“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

第一句作者采用了形象的比喻和奇特的夸张、想象,在指导朗读中我引导学生抓住“一根银丝、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来使学生脑海里形成一幅叹为观止的画面;第二句抓住“层层叠叠、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望而却步、半途而返”几个词,让他们在读中体会到武夷山天游峰之高之险。

围绕“天游峰扫路的老人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个中心问题,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找出这样的句子:①一位精瘦的老人。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蹬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②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通过对这两句话的朗读,学生们对老人的初步印象是身材瘦削、慈祥和善、精神矍铄。

在学生预习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初读感受的交流和教师的指导朗读,学生对课文中的人物有了初步的印象,也激发了他们进一步走进文本,了解人物内心世界的学习欲望,这为再读课文感悟老人的内在品质打下了感情基调。

二、个性品读,以读悟情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在精读感悟的这一学习环节,我让学生围绕“天游峰扫路的老人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个中心问题,让他们再次自读课文,主要是以默读的方式,边读边再次思考,圈圈画画重点词句,有感悟的地方就在旁边写下来。然后让学生交流反馈,谈体会,读出理解。如读“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老人的这句回答,他读出了老人爱好大自然的品质,有的学生读出的是老人以苦为乐的精神。再如“按说,我早该退休了。可我实在离不开这里;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作伴,我能舍得走吗?”有的同学从“早该退休了”品出老人的乐于奉献精神,有的学生则从“我能舍得走吗?”这个反问深深感受到老人对于这片他工作了一辈子的地方充满深厚的情感,无比地热爱。特别是“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这句,老人说着还朗声大笑,笑声惊动了宿鸟这一生动场景,让同学们共同地深深地感受到了老人的开朗豁达的品质,油然而生敬佩之情。

学生们在这一环节的学习中,是自由的,开放的,读的形式也是多变的,有默读自由品味,有个性的朗读表达,有全体的充满默契的齐声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品读和交流,老人的形象更加具体和丰满起来,情感自然地生成了。

三、激情赏读,以读抒情

解读文本,除了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感悟人物形象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感悟人生的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真正的阅读,是学生与作者心灵对话的过程,在分析与讲解后,学生的情感已处于迸发的状态,此时教师应该提供一个平台,给学生一个情感抒发的机会,让学生能情从心中来,感从口中发,化情感为有声的语言,通过抑扬顿挫的朗读一抒心中之情,最终达到与作者情感的共鸣。在品读课文后,我让学生自由选择朗读形式,比如分角色朗读等,让他们通过读来再次整体感知“天游峰扫路的老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共同抒发心中对老人的敬佩之情。

“言有尽而意无穷,余言尽在不言中!”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情感因素是不容忽视的,而朗读是促进学生情感品味的有效抓手。语文教师必须充分利用这一手段,根据学生的不同年段特点和不同的课本内容,采用丰富多样的朗读形式,在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情感!

(常州市武进区湟里中心小学)

上一篇:紧扣问题“三项特性” 提升问题教学效能 下一篇:新课标下如何实现语文教学的全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