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肠套叠的预防与护理

时间:2022-08-28 08:07:01

小儿肠套叠的预防与护理

【关键词】 小儿肠套叠

肠套叠指一部分肠管及其附着的肠系膜蠕动紊乱,环肌持续痉挛而套入邻近肠腔内引起的肠梗阻。是婴幼儿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多发生于2岁以下儿童,1岁以内最多,占60%以上,2岁以后随年龄增长发病逐年减少,一年四季均有发病,男女之比为2-3:1。我科自2007-2012年共收治急性肠套叠患儿824例。现将资料总结如下:

1 病因

按有无明显的器质性病变,分为原发性肠套叠和继发性肠套叠。原发性肠套叠发病与下列因素有关:①解剖原因:婴儿回盲部游动性大,回盲瓣过度肥厚,淋巴组织丰富,受炎症或食物刺激后易引起充血、水肿,肠蠕动易将回盲瓣向前推移,并牵拉肠管形成套叠。②饮食改变:婴儿生后4-10个月是添加辅食的时期,由于婴儿肠道不能立即适应食物的刺激,导致肠功能紊乱。此时是肠套叠发病高峰期。③病毒感染:上呼吸道和淋巴结的病毒感染较多,可致肠蠕动失去正常的节律性。继发性肠套叠多见于肿瘤、创伤、手术后和肠道的炎性病变等。

2 临床表现

①腹痛:以腹痛就诊者为90%以上。多见健康婴儿突然剧烈哭闹,面色苍白,出冷汗,下肢屈曲或腹部翻挺,持续2-3分钟,安静5-10分钟后又出现哭闹现象,如此反复发作后间隔缩短,进入嗜睡状态,24h以后发作频率下降,剧烈程度也可因嗜睡而掩盖。若发生肠坏死、肠麻痹后,腹痛可失去阵发性发作特征。有不足10%的婴儿可表现为无痛型肠套叠,就诊时已精神萎靡、嗜睡。②呕吐:是婴儿肠套叠早期症状之一,在阵发性哭闹不久出现。呕吐物开始为奶汁、乳块或其他食物,以后转为胆汁样物,患儿常常拒绝哺乳或饮食。较晚期呕吐物为粪臭性液体,此时说明肠套叠引起的梗阻已十分严重。③便血:家属往往发现患儿便血立即来院就诊。早者可在发病后3-4小时出现,约85%病例在发病后6-12小时发生,多为暗红色果酱样便,几小时后可重复排出几次。无自行排便者,指诊时指套可见染血。④腹部包块:在病儿安静时进行腹部触诊,约80%的病例可在右上腹肝下触及腊肠形肿块,表面光滑,略带弹性,可活动,轻压痛,肿块多沿结肠区分布。晚期发生肠坏死或腹膜炎时,腹胀明显,不易扪及肿块。⑤全身情况:随着病情加重,并发肠坏死或腹膜炎时,常有严重脱水和高热、昏迷及休克等中毒症状。患儿逐渐出现精神萎靡,表情淡漠,有明显的腹膜炎体征。

3 治疗

腹部B超是最好的早期诊断方法。我院824例肠套叠的患儿B超诊断符合率达98%以上。小儿肠套叠的治疗方法首选低压空气灌肠复位术。对灌肠无效或反复发作、考虑为肠道器质性病变者,应及时进行手术探查。

4 护理与预防

一旦确诊,立即禁食、水,完善各项检查,迅速建立静脉通道补充液体,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积极配合医生治疗。①心理护理:由于患儿不能表达自己的情感,家属会有不同程度的焦虑,因此心理护理应贯穿于整个诊疗护理过程,要提供热情的服务,主动向家长讲解病情及相关知识,护理操作做到稳、准、轻、快,有条不紊,让家属解除顾虑信任医护人员,从而配合治疗。②病情观察:仔细观察患儿生命体征及呕吐、大便等情况,如腹部有无膨隆、肌紧张、腊肠样包块,呕吐物的性质和气味等。术后给予患儿低流量持续吸氧,头偏一侧,及时清除口腔及气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吸痰。清醒后给予被动翻身和半卧位,以利于呼吸。遵医嘱给予营养液支持治疗,观察尿量以调节补液速度和补液量。保持胃管通畅,向家长讲解胃管的重要性,以防自行拔出。待肠蠕动恢复,排气、排便后,方可拔除胃管。减压期间每班用生理盐水冲洗胃管一次,防止胃内容物堵塞胃管,并准确记录胃液的色、性质及量,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处理。同时保持口腔、皮肤和会、伤口清洁,敷料污染时及时更换,当发现腹胀及伤口有浅红色液体渗出时,应立即通知医生处理。③健康宣教:为了降低小儿肠套叠复发率,出院时要教会家长对患儿的生活护理,婴幼儿尽可能实行母乳喂养,指导家长正确添加辅食,注意饮食卫生,避免多种食物对肠道的刺激,避免腹泻和饭后剧烈运动,提高患儿抵抗力,防止感冒。患儿腹胀、腹泻时,应暂停添加辅食,呕吐时,将患儿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吸入呼吸道而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如出现肠套叠的临床症状,应及时就诊。

通过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大大降低了小儿肠套叠的复发率,体现了医院的社会公益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

上一篇:耳鸣症状患者的健康教育 下一篇:加减六味地黄丸对肝肾阴虚型高血压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