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文史结合及策略

时间:2022-08-28 07:50:55

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文史结合及策略

在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新增了一条内容目标要求:区分历史叙述和文学作品的差别,知道获取历史信息的常用方法、途径及其功用。在“提示和建议”中,建议教师推荐历史文献与文学名著,组织学生讨论它们的不同,如比较《三国志》与《三国演义》、《大唐西域记》与《西游记》的描写,讨论它们在反映历史文化信息方面不同的作用和价值。从上述的要求来看,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加强文史知识的融合与渗透,这不仅是历史学习本身的客观要求,也是历史与社会课程综合特性的必然要求。本文就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文史结合及其教学策略等问题作些探讨。

一、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加强文史结合的必要性

1.文史结合的理论依据

“文史不分”历来是我国人文学科研究的优良传统,早在《论语》中就有“文胜质则史”的说法,把史笔当成华美词章的代名词。在我国历史上,不少史学家同时也是文学家,他们既写历史著作,又搞文学创作。例如,孔子、左丘明、司马迁、班固、沈约、欧阳修等都是著名的史学家兼文学家,由于他们具有深厚的文学修养,所写的史学著作不仅有相当高的史学价值,而且也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例如,唐代史学家刘知己称赞《左传》,“或腴辞润简牍,或美句入咏歌,跌宕而不群,纵横而自得”;[1] 鲁迅先生赞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2] 班固是汉代的赋家,他著的《汉书》与《史记》齐名,世称“史汉”,在语言艺术和写人叙事方面也是笔墨丰赡。作为唐宋家之一的欧阳修,也是“二十四史”中《新唐书》《新五代史》的作者,所著史书文笔洁净,属辞简要,为后人所称道。

“文史不分”这种特点,长期伴随着史学的成长,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为史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素材和见解。对此,恩格斯曾指出,18 世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他在《人间喜剧》里为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的历史,他用编年史的方式几乎逐年地把上升的资产阶级在1816 年至1848 年这一时期对贵族社会日甚一日的冲击描写出……我从这里,甚至在经济细节方面所学到的东西,也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3] 我国近代著名史学家陈寅恪还提出了“诗文证史”的治史方法,即将历史上的诗文作为史料来考证历史的研究方法,并提出大量的创造性的研究结论,例如他在《桃花源记旁证》一文中指出:“《桃花源记》寓意之文,亦纪实之文”,也就是说,从当时的东晋社会的历史背景看,它并非纯属虚构,而是当时中原地区占据山险平敞之地的堡坞共同体的理想化。[4] 文学与史学之间的这种密切关系,也就为中学课程中加强文史内容的联系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可能性。

2. 文史结合的教育意义

在历史与社会课程学习中,注意加强文史知识的相互联系,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首先,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学生“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是许多历史教师感到十分困惑的问题。历史与社会教科书由于篇幅所限,不可能为学生呈现大量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而仅仅是提供了一个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轮廓”,而这些概要的知识往往很难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如果用相关的文学作品来补充教学内容,或者向学生推荐一些有关的文学作品以供课外阅读,就可以为学生还原一段有血有肉的历史,并能使其真切地感受历史上人们的生存状态和情感世界。这样学习历史,学生自然会兴趣盎然。

其次,有利于培养学生从多维视角观察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从多维视角观察历史和社会问题的能力,是历史与社会课程的重要目标。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引入一些历史文学作品,可以帮助学生从文学家的视角理解特定历史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也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困惑和梦想。另外,不同时期(或同一时期)文学作品的作者,由于所持的立场或观点的不同,对同一历史事件或人物的认知和评价也有所不同。阅读这些文学作品,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对历史学习内容的理解,而且还有助于发展学生从多维视角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最后,有利于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历史与文学在塑造学生良好人格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历史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社会以及社会中的人进行了解和认识,其教学的过程也是使学生学习做人、懂得做人的过程。而对不同历史时期的一些优秀文学作品的阅读,同样能够打动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情感,唤起学生人性的光辉,以及对远大理想的追求。可以说,加强文史互动和联系,对学生的人格塑造来说,可以起到异曲同工之妙。但是,长期以来,学校教育中文史分科的局面,导致这两个学科无法对学生的人格塑造产生一种协同效应,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受到影响。而在历史与社会课程教学中尝试加强文史结合,正是体现了这种教育的诉求。

二、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文史结合的内容设计

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可运用的文学作品是很多的。根据初中学生的历史学习实际,这些文学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在中小学语文课本中已学习过的各种题材的文学作品,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诗歌、散文等;另一类是中小学课文中未出现过的,但具有较强史实性并适合初中学生阅读的文学作品。据此,我们通过查阅“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以及其他相关图书文献,对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如何体现文史联系提出如下建议(见表1)。

三、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文史结合的教学策略

结合我国历史与社会教学的实际,笔者提出几点文史结合的教学策略。

1. 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来理解相关的历史内容

一定时代的文学作品是一定时代社会生活的反映。文学通过艺术的形式从多方面来展开广阔而复杂的社会生活,甚至表现社会生活的发展进程,细致地再现一定时期的社会风貌和历史发展趋势,因此阅读这些文学作品对于学生理解历史是必不可少的素材。例如,在介绍唐朝开元盛世的状况时,就可以引用杜甫的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进行描述;到了天宝年间,唐玄宗政治腐败、生活腐化、不理朝政,沉迷于歌舞声色之中,从而引发了“安史之乱”,战争致使山河破碎、生灵涂炭。这时,就可以再引用杜甫的《春望》来描述当时人们的心情,“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两首诗就把开元和天宝两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图景具体、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出来,更易于学生对这一历史时期的理解和认识。总之,历史与文学的有机结合,可以大大丰富历史与社会教学的内容,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收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不得不承认,随波逐流虽然是一种随便的生活态度,但确实相当省事。

比如说辐射这件事吧。怀孕了就要购置防辐射服来穿,微波炉用起来风险太大避而远之,电脑桌边多摆放几盆仙人掌吸收辐射……大家都这么做,总没错吧?

其实我们每天都暴露在辐射下,除了我们自身会有辐射外,宇宙也每天在“辐射”着我们,真是生活无处不辐射,而那些关于辐射的流言,站在科学的立场上一分析,几乎没一个靠谱。

所谓“流言止于智者”,是要随意而省事地度日,还是自信又智慧地生活,一切都取决于你自己的态度。

“断奶”这件事也是如此。虽然已经长大、成家,甚至有了孩子,但我们还是父母眼中的孩子。父母不愿放手、不肯放心;我们也会习惯性地依赖他们,双方都面临着心理断奶的课题。

房价那么高,总是要啃老的;两个人天天要上班,孩子总要父母带的――这样想没错吧?恰恰是这种微妙的心理,会将你断奶的日子无限期拉长。

既然断奶是一个因为不同角度的爱摩擦碰撞而产生的问题,那么就应该用爱、用体谅、用包容、用宽容来解决。

而你需要做的,就是坚守住自己的态度,

上一篇:一道数学模拟试题的命制历程及感想 下一篇:欢迎来到――侏罗纪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