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剖红瓤渴当茶

时间:2022-10-13 11:29:25

古代什么时候开始流行吃西瓜?

立秋当日吃西瓜的习俗又是从何而来?

以前,上海人为什么习惯把西瓜叫“浜瓜”?

炎炎夏日,坐在躺椅上,捧块瓜侃侃西瓜的“山海经”。

噢,还有别忘了,立秋那天一定要吃瓜哟!

《谈瓜论果》

作者:薛理勇

出版:上海文化出版社

2012年6月

定价:25.00

宋朝流行吃西瓜

关于西瓜何时以何途径传入中国是一个历史悬案,我们也不必非得争个明白。不过,到了宋代以后,西瓜已在全国(尤其是北方)推广种植,并已成为夏日消暑的上佳瓜果。方夔,字时佐,元朝淳安(今浙江千岛湖)人,长期隐居富山之麓,授徒讲学,他有《食西瓜》诗:

恨无纤手削驼峰,醉嚼寒瓜一百筒。

缕缕花衫粘唾碧,痕痕丹血掐肤红。

香浮笑语牙生水,凉入衣襟骨有风。

从此安心师老圃,青门何处问穷通。

古人食西瓜习惯把瓜切成三角形,形似驼峰,“寒瓜”即西瓜的别名。“青门”是长安城东南城门,门外有桥名霸桥。由于长安地处中国西北,离别长安的人大多走东南的青门出城,古人送别客人一般会在青门外霸桥饯行,略备薄酒小菜、瓜果点心,于是,青门外折柳惜别讲作“青门柳”,品瓜叙情讲作“青门瓜”。古时“青门瓜”多指甜瓜,后也特指西瓜,如明人瞿佑《红瓤瓜》“采得青门绿玉房,巧将猩血沁中央”,此“青门绿玉房”就是西瓜。

古人留下咏西瓜的诗作不少,我比较喜欢清代黄宗羲的《西瓜初熟饷诸叔父》诗:

收拾经纶付草莱,便同田叟计功来。

寒藤卧陇刚三尺,碧实登筐各数枚。

驱豕齐声如叫屈,引泉数丈便鸣雷。

须知不是街头味,应向区区一笑开。

作者深知种瓜的辛苦,从瓜结果开始,便有野猪来偷食,瓜农只得以呼叫惊吓驱逐野猪;瓜刚结果时,需要灌溉,于是又得设法引水。只有知道种瓜辛苦的人,才能知道瓜的美味。

立秋吃瓜与摸瓜习俗

中国的许多岁时行事与“吃”有关,如元宵节吃汤团,清明节吃青团,端午吃粽子,立夏吃蛋,中秋吃月饼等,而在江南,立秋吃西瓜也是重要的岁时行事。清代苏州人顾禄《清嘉录・ 卷七・ 立秋西瓜》:

立秋前一月,街坊已担卖西瓜。至是,居人始荐于祖祢,并以之相馈贶,俗称“立秋西瓜”。或食瓜饮烧酒,以迎新爽。有等乡人,小艇载瓜,往来于河港叫卖者,俗呼“叫浜瓜”。

“立秋”一般固定在公元历的8 月8 日,江南西瓜一般在立秋前的一个月开始上市,但只有到了立秋的那一天,人们才必定要买西瓜,一是用来祭祀祖宗,二是亲朋好友之间相互馈赠,这种风俗叫做“立秋西瓜”。现在,由于品种、栽培技术和条件得到改善,西瓜的上市时间很长,甚至在冬天吃到新鲜的西瓜也不成问题。而在古代,西瓜是季节性很强的时令鲜瓜,江南西瓜在立秋前一个月开始上市,到立秋日,西瓜已近于落市了。那么,江南人民为何会把“立秋西瓜”当作风俗呢?

瓜大多是圆状的,很像怀孕女人的大肚皮,而瓜内有籽,又象征女人怀的是儿子,所以,“瓜熟蒂落”最初喻“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后来才引申而喻条件成熟,事情自然成功。《诗经・大雅・绵》:

绵绵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

朱熹集传:“大曰瓜,小曰瓞。瓜之近本初生常小,其蔓不绝,至末而后大也。”于是,汉语以“瓜瓞”、“瓜绵”喻子孙繁衍,相继不绝,而民间更以“瓜”喻女子生殖器,“破瓜”就是女子初次。古代,各地流传以西瓜作为祈子吉兆的风俗,叫做“摸秋”。如清梁绍壬《两般秋雨斋随笔・卷四・摸秋》:

鸠兹俗,女伴秋夜出游,各于瓜田摘瓜归,为宜男兆,名曰摸秋。

“鸠兹”是一个古邑名,后指今安徽芜湖一带。当地风俗,立秋之夜,女子们结伴夜出到瓜田里去摘瓜,每人抱一个大西瓜回家,如抱到一只成熟的西瓜,就成了今年会怀上儿子的吉兆。古代“男主外,女主内”,妇女一般不参加大田劳动,所以识别西瓜品质的能力很差,况且在漆黑的夜里,要摸到一只好瓜全靠运气,摸到好瓜,自然喜气洋洋,万一摸到一只生瓜,那不是自找倒霉吗!于是人们就改变了方式,先由丈夫在白天时选好一只成熟的西瓜放到瓜田的某位置,晚上妻子再去“摸”回家,这种风俗仍叫做“摸秋”。

王西彦《摸秋》:“我又没做别的,我是摸秋!”作者自注:

我们南方是有这样的风俗,中秋节夜里,偷偷地到人家田里去,“摸”一个瓜呵什么的农作物,说是可以使没有子嗣的人生儿子。

王西彦是浙江义乌人,他指的“南方”应指今江浙皖一带。不过,王西彦把“摸秋”从“立秋”移到了“中秋”,中秋是农历八月半,阳历大多在9 月下旬以后,此时江南的农田里除了挂在篱上的老丝瓜筋外,似乎已没什么瓜了,王西彦是否搞错了?

按《清嘉录》所讲,“立秋西瓜”的首先目的就是“荐于祖祢”,也就是供祖宗的,而最终目的就是祈祷祖宗保佑,使家庭人丁兴旺,于是就像中秋节大家互送月饼一样,西瓜成了立秋日互送的礼物,立秋吃西瓜也成了风俗。

“叫浜瓜”的由来

《清嘉录》讲:“有等乡人,小艇载瓜,往来于河港叫卖者,俗呼‘叫浜瓜’。”江南是水乡,多河流港汊,江南人对不同走向、形状、大小的河流有不同的专用名词,如浦、港、塘、泾、、洪等,而“浜”多为流经城镇或城镇附近的河流。以上海县城为例,城里以及附近的河叫做“浜”,如方浜、肇嘉浜、薛家浜、侯家浜、洋泾浜等。农民们用小船把西瓜运到城里,就在河浜畔叫卖,叫做“叫浜瓜”。我以前住在虹口,附近有条虹口港,每到“瓜熟蒂落”的季节,虹口港便停满了瓜船,我们也常到河浜边买西瓜。清代钱大昕是今上海市嘉定区人,其《练川竹枝词》咏:

沙外平沙村外村,黄墩东望是雷墩。

吴船贩取西瓜去,柔橹哑划水痕。

秦锡田《周浦塘棹歌》:

脱衣上岸熟西瓜,瓜剖红瓤渴当茶。

别有田家好风味,粉蒸荷叶饼煎茄。

以前,上海人把西瓜叫做“浜瓜”,其应与苏州人“叫浜瓜”一样,是因为西瓜大多是通过船运进入城里,在小河浜上岸或买卖而得名。当然也有人认为,上海产的西瓜皮很薄,容易崩裂,夸张者还以为,此瓜“闻雷即崩”,即大的雷声也能使瓜崩裂,故称“崩瓜”,沪语中“浜”与“崩”同音,此说亦通。

我童年记忆中印象最深的是“平湖瓜”,已记不清是何时销声匿迹的,于是,后来有机会路过平湖时总会设法进平湖县城,好像那里也没有原来的“平湖瓜”了,但当地已将流传已久的“西瓜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并每年举行“西瓜灯市”活动。

“西瓜灯”就是将西瓜的瓤和肉掏空,使西瓜保持原形,但仅剩薄薄一层瓜皮,再在瓜皮上雕刻图案而做成的“灯笼”,其既有西瓜的原形,又有人工的雕凿功夫,煞是好看。

上一篇:冯佳:菜鸟创客成长记 下一篇:入门级美食首选――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