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时间:2022-08-28 02:25:35

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摘 要:由于呼吸系统疾病病程长,病情反复,患者入院后,心理变化大,护理人员在做好基础护理工作外,还要做好心理护理,稳定患者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勇气。

关键词:心理特点 心理护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8.211

现代医学模式已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而情绪、个性、不良行为、心理应激四大因素的产生、发展、转归在治疗过程中均起到重要作用,因此临床治疗中越来越注重住院患者的心理情况。对于呼吸系统患者,除在接受治疗的全过程中,做好基础护理,提高护理质量外,护理人员还必须做好患者的心理辅导与调节,稳定患者情绪,缓解其心理压力,帮助增强适应能力。

患者知道自己患病,入院后在心理上必然会产生相应的心理活动。疾病对任何人来说都不是一件愉快的事,呼吸系统疾病又大多为慢性复发性疾病,患者面临病情恶化及并发症的威胁,其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入院后多少都有种闷闷不乐、忧愁压抑的消极情绪,有些人独自消愁、不言不语,有些人故意装作满不在乎,有些人自暴自弃,放弃治疗,甚至抵触情绪严重。

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心理特点

忧虑、烦躁入院后,由于疾病影响,自觉症状明显,对预后情况不了解,往往会产生忧虑及紧张;有些患者病情重,自理能力下降,担心疾病恶化,表现出烦躁情绪。部分患者对反复检查及治疗缺乏耐心,甚至产生抵触心理,会对医护人员的态度生硬粗暴。

恐惧、悲观患者对进行的必要诊断方法和综合治疗措施不了解,在接受不熟悉的医疗操作中会产生恐惧和不安心理。部分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患者,由于症状重,生活质量下降,不能感受到病情的明显控制,会对疾病的预后感到悲观。

丧失信心呼吸系统疾病病程长、病情反复,药物疗效差。在反复治疗过程中,患者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均有不同程度的了解,对疾病的恢复缺乏信心。

心理护理措施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增强患者信心:和谐的护患交往能激励患者对治疗和护理的信心,改善对疾病的消极心理,增强向疾病作斗争的勇气。因此患者入院后,医护人员应自始至终对患者保持尊重、理解、同情、鼓励、关心和支持的态度,尊重患者,了解患者的需要,并尽可能给予满足。治疗工作认真负责,积极主动地与患者建立相互信任的人际关系,经常和患者谈心,多关心体贴患者,使其掌握疾病的发生规律。通过医护人员的态度、语言、行为等有意识地影响患者的感受,使其乐于接受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勇气。

掌握心理特点,加强沟通:心理护理目的性明确,由于身份、病种、病情的不同,每个患者的心理特点也各有差异,在心理护理中,要通过沟通,了解患者主要心理情况,做到有的放矢。住院患者中焦虑发生率较高,通常表现为紧张和忧虑的心境,易激惹,其严重程度与疾病本身性质有关。针对焦虑情绪的患者,应多给予疏导,鼓励患者发泄诉说,等患者情绪稳定、心情平静时,再帮助其分析病情及预后,提出当前如何配合治疗,启发和引导患者正确对待疾病,保持良好的情绪,解除顾虑,积极配合治疗护理。

生理需求与心理护理结合:幽静的环境、舒适的治疗条件可以增进有效的心理护理,医护人员对患者态度要和蔼,语言要亲切,治疗时动作要轻柔,合理安排好患者的休息、睡眠、饮食、营养,加强基础护理,良好的环境和舒适的感觉有利于身心健康,心理上减轻对病痛的恐惧。

做好家属工作,协调社会支持: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由于病程长,非常需要医护人员、家属、朋友、单位和社会的关心体贴和安抚,而家属因长期服待患者,也感到身心疲惫,甚至一些病情严重患者的家属有放弃治疗的想法,家属的言行会对患者心理产生极为严重的影响。医护人员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要向家属作好解释工作,鼓励克服困难,为患者减轻心理负担。每一名护理工作者,不但应有精湛的业务技术,更要在工作中经常深入病房,善于与患者沟通,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深入分析、精心护理、不断探索,以适应患者的需要,使患者尽快恢复健康。

上一篇:急性重症胰腺炎的护理 下一篇:颈内静脉置管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