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服饰设计理念与民族文化传承

时间:2022-08-27 06:37:48

武术服饰设计理念与民族文化传承

中国有礼义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人类的服饰不同于动物之皮毛,它还具有丰富的非功能性指向进而形成一种特定的文化符号,因此纳入了人类文化范畴。武术作为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逐步向世界传播开来,这不仅是武术本身所具有独特的技术因素,还有其蕴含民族文化的武术服饰魅力吸引着世人。武术服饰是介于体育和服饰之间的一种交叉性边缘文化,现在也应引起重视。

一、竞技武术的发扬与服饰风格

在中国古代,以技击为主要内容的武术服饰多以华丽、细腻的丝质为面料所制的立领、对襟并带有滚边和独特盘扣的袍衫为上衣,以垂直、飘逸、宽松舒适的中裤为下衣,并配以玉佩之类物品,整体感官严谨整洁。这种上衣丰富下衣简洁的风格一直沿用至今。而现代以竞赛、表演为主的竞技武术项目,它需要特别的艺术审美和视觉冲击力来吸引观众,既能演练出武术的本质特色,又要呈现出传统文化气息。艺术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整个庞大的武术体系,首先从规范统一的竞技武术服饰着手设计。武术与服装的和谐能促进竞赛的景情合一,使之自然妙灵,更富有观赏性。贯穿整个套路,第一印象就是具有民族传统风格的服饰,倘若忽视这一环节,其观赏、表演的风采就会降低。而影视艺术的整体环境与人物刻画的协调统一也必须由服饰方面所表现出来。市场经济社会中,这种竞技、观赏的水平提升是与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物质文化需求密切相关的。在整个传统体育系统中,外在服饰可能一直都处于配角地位,但这个配角是不容忽视的,合适的服饰对武术运动本身的衬托可起到推波助澜的效果。

武术门派复杂,种类繁多,服饰的设计风格各异,内家的太极、形意、八卦,刚柔并济,行云流水;外家的南拳北腿,查、花、炮洪,刚健有力,张翕有序。因而要从其共性着手设计,而后再各个雕琢。如:以道家为主流精神的内家拳,其服饰长袍大袖线条柔和、款式端庄、形态飘逸,体现了习武之人的自然含蓄静谧低调;而以儒家精神为主流的外家,其拳服饰窄衣窄袖、圆领滚边、款式威凛体现民族传统工艺的巧妙与习武之人的干练洒脱。服饰与拳术本身的风格特征相协调,要拳、服和谐统一。在多选择、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中有许多外来因素冲击着传统文化,面临巨大挑战,若不加以保护就会被取而代之。没有任何一种文化可以凭空造就,经历过了千年的洗礼还依然健存的传统遗物是伟大的。然而竞技武术服饰的设计并未起到良好的文化传承作用,它容纳了太多的非传统文化因素,在服饰面料上用蕾丝、莱卡、牛仔等;色彩的搭配体现传统的艺术颇少,不能突显中国元素,欠缺自己的民族风格;在款式设计方面出现露肩、裸腹、西式的舞裙等,均与传统服饰不符,并与武者形象气质不和。习武者自身偏重于技术内容,而设计师们很少考虑到武术的服饰内涵。有不少学者也曾提出,武术服饰可借鉴国际上技击术发展较好的项目,如:跆拳道、揉道。这理念很好,但具体实施方面是不易行通的,因为武术门派众多,风格各异,而跆拳道、揉道形式单调便于统一,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可将国粹戏曲的服饰作为借鉴对象,戏曲的类别同样繁多、风格迥异,两者都能体现中华的民族特色,从哲学、文化上都能体现相统一的特性。另外,除了服饰修饰之外并不排斥演练中带有纹身,这也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另一侧面――图腾崇拜。传统体育孕育在一种追求礼仪之道、仁义之心的儒家文化为主的社会氛围之中,也就意味着其礼数严谨、尊师重道的习俗形成的必然性。

二、武术段位传承与服饰设计

中国的“服制制度”从周代形成就一直传承的,服制在段位、等级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服饰的色泽、图案象征着尊卑威严。在三国征战的记载中有专门对军服的描述,金盔金钾的黄忠的英姿飒爽,银盔银钾的赵子龙的豪情霸气及众多士兵的军事装备。古代“服色制度”本身就是一种权利和等级的象征,是一个王朝的礼仪的一部分。从隋唐时期起,服色制度逐步完善。儒家思想支撑了中国千百年的封建社会史,而使得整个社会的政治制度辐射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从而一直延续着连带生活细节上的自上而下的社会变迁。服饰色彩的等级限制有“黄、紫、红、青、绿、黑、白”顺序之别。它主要是通过服饰颜色、质地、图案的设计来区别服饰。现在的“武术段位制”的渊源并非韩国跆拳道项目的段位制度,它延续了古代武林大会中比武的排名,用一种文雅的方式来加冕江湖第一的称谓,更进一步推动武术的发展。我国武术段位制服早在08年就在全国范围内公开设计征稿过,最终采纳的设计为:金、银、蓝三色,代表着三个大的段位等级,金色为9、8、7段;银色为6、5、4段;蓝色为3、2、1段;并以相应龙、虎、鹰胸章和腰带,上衣的设计是圆领、窄袖、两边开叉至大腿中部,颈下和手腕处三对盘扣;裤子是收脚灯笼裤;面料是光亮的绸缎。简洁的体恤式上装,佩戴胸章,以腰带的颜色区分段位等级,但这个带有明显抄袭的服饰设计方案让很多人误以为是段位的模仿,与跆拳道段位服饰的设计理念相似,缺少了一些中国元素。

服制制度虽有着等级之分,但同时也极大的推动中国的丝质、刺绣、审美设计的发展达到世界的最前沿。今天武术段位制度的界定3、6、9等是延续传统服制制度积极的一面。色彩上:九个段位的服饰可以彩虹的七色加上经典的黑白两色来区分,简单明了,便于区分;款式上:汉代之前中国的服饰都是上衣下裳,唐代胡服的传入之后有了上衣下裤,“下裳变下裤”成为古中国服饰史上第二次大的变革;文化元素上:每一段位的服饰除了颜色上有所规定,款式内容上也可增加一些特有的元素来帮助段位的辨认,如使用不同的盘扣来表示不同的等级;在服饰的一侧肩膀上都印或刺有相应1~9段的古代隶书“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字样的数字,这样既能明显的辨别段位等级,又能展现古文化的风采。

三、健身武术的服饰设计

作为武术源头的中国,武术服饰的发展几乎停滞在消沉的状态,由于日常训练不受服饰的约束,甚至部分习武者都没有专业的武术服装。商家对具纪念价值的武术服饰的市场开发也有所忽略,根据市场调查,市面上陈列的武术服装大部分款式单一,大量堆积,褶皱层出,部分商家平均半年才能卖出一套服装。这个结果与其外形设计和质地有着直接的关系。运动项目的推广不仅在于运动本身的魅力,还在于独特文化内涵体现出的自信与愉悦,这一因素在技术类项群运动中表现尤其明显。世界女子排球的服饰变革是一个好的例证,从宽松肥大到精致紧身,尺寸大小也有明确的规定,这体现了世人对运动审美的发展变化。创新能促进发展,少林寺的商家卖有一款体恤纪念品,质量不好,但销售良好,原因是体恤的两面都印有少林特色的18铜人阵图。仅为纪念而买的顾客就占八成。民族传统特色服饰,象征着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也是近几年为什么会出现“恢复汉服”和“国学热”等文化运动的最好解释。

我们要了解武术文化的特点,要非常理性非常严肃地去捕捉市场的需要,从消费者出发,去寻找文化内容然后把文化内容和工业化标准生产结合起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当服饰不仅只有蔽体御寒时,它注定会随着人们审美观的变化而变化,从而掀起一波波服饰改革的浪潮。这样专业领域的、民族特色的、有纪念价值的、引领时尚潮流的各种服饰的设计风格大不相同。传统的体育服饰在设计过程中把握消费者的审美倾向和消费需求,凝聚体育所独有的精神气质,符合现代审美穿着,并在服饰的面料上不局限于光亮的真丝和绸段,必然有其广阔的经济市场。但因为是民族体育服饰,所以在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其舒适度和可运动性是不容忽视的。

武术服饰是武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与传统生活方式有关:重视社会实用性而非抽象逻辑思维,过多的注重技击技术本身的开发和延续而忽视了相关内容。现在已不再是冷兵器时代,武术在面临众多国际技击术交融普及的形势下,其服饰的设计包装愈显重要。服饰代表一项运动的外在形象与独特风格的精神气质,相对适合的服饰不仅能对武术的艺术美、竞争力、传播效应具有有效的推动作用,并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事物的发展需要创新,更需要传承,从来没有脱离了过去而独立存在的田野,并且审美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塑造作用。服饰的变迁在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任何领域中都是其适应需要的必然结果。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凡独特的、有民族个性的事物都会有它兴盛的土壤及其理由。中国在发展的进程中接受先进的外来文化是无可厚非的,但同时要保护好、发扬好自己的传统文化。武术服饰的发展仅是弘扬武术的一个侧面,无论是从竞技还是大众健身或服饰产业化角度来看,武术的发展方向是走向市场、走向世界,因此这也是武服发展的绝佳时期。武术服饰在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时代步伐,使得传统体育产业在市场上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也是保护传统文化的良好平台。

参考文献

1 杨 鹰、苏 强、唐轩梅.关于我国体育服装市场的分析[J].大众商务•理论版,2009.1

2 华 梅.服饰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 叶 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 马 昀.论中国服饰审美思想的历史演变[D].天津:天津工业大学,2006

5 白 震、肖 骁.“贸易自由化时代”我国体育服装用品业的发展及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2

上一篇:现代高校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4) 下一篇:大学生择业影响因素调查问卷的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