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桢体育教育思想在浙大的实践

时间:2022-09-17 10:03:33

竺可桢体育教育思想在浙大的实践

【摘 要】竺可桢的体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竺可桢在青年时期逐渐认识到体育对个人乃至民族国家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于是,体育思想便成为他日后作为一个教育家教育思想中的一个方面,并在他执掌浙江大学校长的十年里,矢志不移地倡导并践行体育教育,为浙大的体育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关键词】竺可桢 体育思想 体育教育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7-0054-02

竺可桢(1890-1974),字藕舫,浙江上虞县人,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和教育家,曾担任浙江大学校长和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职务。其自幼好学,且学贯中西,是我国地理学、气象学的奠基人,在教育领域也留下了宝贵的可资借鉴的财富,特别是为浙大创立的“求是”精神独树一帜,为以后的浙大学子引以为豪。“求是”精神是竺可桢教育思想的核心。对于竺可桢在科学方面尤其是气象学和地理学方面,人们探讨的比较多,他的教育思想也为学界所重视。竺可桢的体育教育思想是他教育思想中的一个方面,笔者不揣浅尝,试从他的执掌浙江大学校长13年进行的体育教育实践作一些探讨与梳理。

一、源于对体育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竺可桢体育教育思想的形成固然有诸多的因素,其中对体育教育的作用的深刻认识,这是首要的,也是无可厚非的。青年时身体单薄的竺可桢,便遭到同学的讥笑和挖苦。在上海澄衷学堂读书时,胡适认为他活不过20岁,听到此话后,竺可桢非常气愤。由此,他便痛下决心,在刻苦学习之余,坚持锻炼身体,而且持之有恒,几十年如一日,把自己练成一副好身板。姑且不论竺可桢当时的身体素质如何,也不管胡适当时是与竺可桢开玩笑还是危言耸听,但是正是胡适的“一语惊醒梦中人”,使得竺可桢开始重视体育锻炼。这在他日后的求学以及工作中均有体现。

随着竺可桢对体育的重视,其认识也逐步加深。在哈佛读博士期间,就发表过《中国人之体格》一文,其认为“中国人的体育与世界他种人类之体育相较,居于何种之地位?此一极有趣亦极重要之问题”是一个关系国家民族尊严的问题,并引述英美两国专家调查的部分关于人体形态方面的资料,来研究我国与英、美、日、菲等国青少年和成人的形态及其综合比较,希望引起国内各界注意,并且呼吁:“望吾国之教育家,体育家之急起而谋。”还在《学生之卫生》中写道:“学子之所以宜求卫生,操练体魄者非徒为一己之幸福而已,亦所以预防将来为国家御敌,而尽国民惟一之天职。”可见,竺可桢对体育的作用不仅局限于有助于个人的身体健康,难能可贵的是,他认为青年一代的身体素质与国家民族密切相关,于是,他高瞻远瞩地把体育教育事业和国家民族的安全与发展相联系,并在执掌浙江大学校长后把体育教育思想融入到他的办学当中去。

二、在浙大进行体育教育的实践

源于对体育作用的重要认识,竺可桢执掌浙江大学校长后,其体育教育思想便有了施展的舞台。竺可桢出任浙大校长不久,在一次新生谈话会上说:“吾人也不希望大家皆能成为选手”,惟深感“国人因不喜运动,故年逾三十即形老废,影响个人、国家甚大。”可见,他语重心长,并不倦地循循善诱学生,养成运动的习惯。竺可桢对于体育,不止于口头上重视,而是在担任浙江大学校长期间,在软件设备与硬件设施两方面开展体育教育的建设。

1.延揽人才,坚持开展体育教育。

要开展体育教育,就必须具备人才和设备这两个方面。于是,竺可桢开始聘请体育教育方面的人才,并且“为请名师主持体育,竺可桢聘请的一位体育教授是全校教授中薪金最高的。”可见作为浙大校长的他对体育教育是非常重视的,不惜以重金延揽体育人才。舒鸿教授便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个。正因如此,浙大便云集了各学科著名学者、教授,不仅提高了学校体育运动水平,还平衡了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

抗战爆发后,迫于战乱,浙江大学进行了内迁的征途。时局动荡,当时有学生代表为了不上体育课而见竺校长,声称学生代表会议已两次决议,要求不上体育课。竺可桢听后便谆谆教导,明之利害,晓之以理,并义正词严地指出:“此事一方于学生健康有益,一方为国家法令势在必行,如全体不上体育,即全体停课亦在所不惜。”同时,竺可桢为了加强体育管理,教务处下直辖体育课,切实规范体育教育的秩序。在战火纷飞,学校不断西迁的艰苦条件下,竺可桢仍按1935部颁《暂行大学体育课程纲要》的条例严格执行,并且规定全体学生都要参加课外体育运动,还对学生提出要求:“体育课对浙大学生不是无足轻重的,体育课缺课超过限额或者考试不及格者必须补修,否则即使其它学分都修满也不能毕业。”竺可桢雷厉风行,在他的高度重视下,在如此艰难的岁月里,浙大的体育教育仍然持之以恒地进行着。

2.设立体育系,完善体育教育硬件设施。

鉴于抗战胜利前,浙大尚没有体育系的建制。1946年浙大迁返杭州后,设立体育系便被提上了议事日程。时年初,“校务会议专门通过决议,在部拨经费条件下,拟设置哲学系、森林系、体育系、艺术系……等。”为促进学校体育的开展,10月特“增设体育委员会”,“增加课外活动(体育、音乐)和师生接触(如星期旅行)等措施。”体育系的设立,完善了浙大的学科课程体系,对学校的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无疑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同时,成立相关的体育组织,激发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热情,为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创造了更多的机会,不仅可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又可以融洽师生关系。

竺可桢是一名运动健将和行家,当然知道运动场地是开展各项体育运动项目的必备条件。因此不管是在西迁的艰苦条件下,还是在返杭后,都因地制宜,竭力为学生们创建一些最基本的体育设施。他在1937年3月28日的日记中写道:“由将台山下达南星桥再至万松岭,觉工学院勉强已可建筑,惟嫌无草地操场及宿舍耳。”为此,“学校西迁至建德,即向严州中学商借校舍及操场,再迁泰和,三迁宜山,终抵遵义、湄潭、永兴等地,无不利用当地旧有的场地或购地建设运动场。此外,还偕舒鸿老师勘定各地游泳场所,如泰和赣江、宜山标营后河道、湄潭湄江等等。在湄潭建成具有400米跑道的标准运动场后,于1944年5月4日召开了盛大的全校运动会,在湄江游泳场举行过游泳比赛。”学校返杭后,“校舍毁损不堪,原校外的刀茅巷操场已移作它用。竺可桢从学校教育着眼,从开展体育着想,决定把校园内的土山挖去,旧铜元局遗址推平,建筑田径场和各种球场:修复游泳池和健身房;同时另在庆春门外的农学院开辟田径场和球场,使学校体育设备初具规模,保证了体育教学和学生开展体育活动的必要场所。”竺可桢如此重视体育场地的建设,正体现了他“一流教授、图书仪器和必要校舍设备是办好大学的三大要素”的教育观。

3.身先士卒,力倡体育运动。

竺可桢如此重视体育教育,这与他自身热爱体育运动是分不开的。他对浙大的体育教育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在浙大的校园里为师生起到了表率的作用,激励着整个校园重视体育运动,营造了良好的体育气氛,改变了过去那种“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沉闷局面,使同学们对体育运动的热情高涨,丰富了浙大的校园生活,使整个校园充满生机与活力。

1936年,竺可桢出任校长不久,新游泳池落成,他第一个跳入水池籍以鼓动提倡。在日记中也多次提到参加学校体育运动的情况,1936年11月12日的日记中写道“浙大教职员康乐社作登山比赛(登葛岭)……余到山上为第十三名。”在另一篇日记中写道“大学越野赛跑,在工学院门前正对出发,余作总裁判。”竺校长说自己有游泳癖,经常与学校老师一起游泳。1938年6月10日的日记中记载:“四点偕舒鸿在大原书院赣江中游泳,学生教职员在此游泳者一、二十人。”过两天后又写道:“三点偕舒鸿至大原书院……对岸游泳。”作为浙大的校长,竺可桢对体育教育事业如此重视,并在浙大的体育活动中,都尽量参与其中,与师生共娱共乐,寓体育于锻炼与教育之中,这对于一个大学校长来说实属难得。

综上所述,竺可桢长校浙大十三年间,正值战火不断的岁月,加上学校数次西迁,在各方面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仍把体育教育作为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把体育对个人发展与国家命运的长远发展相联系起来,在浙大创设体育系,不惜重金延揽体育教育人才,注重浙大体育的软件设备与硬件设施建设,极大地推动了浙大的体育教育事业;作为体育的热爱者,他身先士卒,参与各项体育运动,这种身行力行的典范作用在今天看来对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浙江大学校友总会、电教新闻中心编.竺可桢诞辰百周年纪念文集[C].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0

2 竺可桢.竺可桢日记.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3 竺可桢著、樊洪业主编.竺可桢全集(第一卷).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

上一篇:当代教员应重视培养三种教学能力 下一篇:试论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的艺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