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

时间:2022-08-27 04:15:51

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

中国的发展正成为世界经济新的推动力量。中国是一个快速发展中的大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与实现,不仅是中国自身发展的唯一正确模式,而且将是对整个世界的巨大贡献。因此,对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一、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不损害未来时展且满足其发展要求资源基础的条件下的发展。也就是说经济的发展不能导致自然资源基础的退化,不损害再生性资源的再生能力,非再生资源获得替代资源的补充,环境得到保持,从而保证社会有长远持续的发展。当前我国可持续面临的问题:

1、人口与资源问题。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矛盾加剧。具体体现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遇到的两大战略性难题:一是人均资源要素占有率低,而人口多、就业压力大;二是人均资源要素占有率低,而现有生产方式粗放、资源消耗大。两大难题有一个“交集”,就是资源紧张。经济快速增长的需求与能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可以说,资源已经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资源禀赋较差,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维系人们基本生存的水和耕地,人均拥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和1/3,森林资源为1/5.45种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50%。石油、天然气、煤炭、铁矿石、铜和铝等重要矿产资源人均储量,分别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1%、4.5%、79%、42%、18%、7.3%。一方面是人均资源要素占有率低,而另一方面我国的经济增长则基本上处于粗放型状态,存在着“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问题,经济增长所付出的成本和代价很大。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消耗大量自然资源实现的,科技贡献率很低。2003年我国实现GDP,按现行汇率计算为1.4万亿美元,约占全世界GDP的4%,但为此消耗的各类资源估算为50亿吨。其中,原油2.52亿吨、原煤15.79亿吨、铁矿石3亿吨、钢材2.71亿吨、氧化铝1168万吨、水泥8.36亿吨,分别约为世界消费量的7.4%、31%、30%、27%、25%、40%。我国每创造1美元国民生产值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3倍,德国和法国的7.7倍,日本的11.5倍。

此外,我国生活方式中存在的高消费和浪费型消费也造成自然资源的巨大浪费。长期以来,在自然资源无限的观念影响下,我们的资源节约意识十分淡薄,在资源使用上大手大脚。而另一方面,中国的发展越来越多地进口、消耗国外的资源,资源的对外依存度越来越大。2003年我国约50%的铁矿石和氧化铝、60%的铜资源、34%的原油依靠进口。严峻的事实应使我们清醒认识到:缓解资源“瓶颈”已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环节。

2、环境问题。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发生在两个层面。一是上游层面,即生态环境为人类提供各种天然资源,人类依赖这些天然资源生存并进行各种生产活动;二是下游层面,即生态环境为人类提供吸收及处理废物的服务,使这些废物对人类的危害降到一个较低的程度。在人口较少及工业生产不甚发达的工业革命前,人类与生态环境以上两个层面的联系比较紧密。但是,随着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和人口的急剧膨胀,人类与生态环境的上述两个层面的联系逐渐遭到破坏。由于人口压力大,技术、经济实力不强,对环保的投入不足等原因,难以在短时间内完全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致使非再生性资源呈绝对减少趋势,环境污染不断加剧。在全国600多座城市中,大气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的不足1%;全国每年排放污水360亿吨,其中30%的工业废水和90%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海。所有这些,不仅使得经济发展内在质量和整体素质的改进与提高滞后于经济快速增长的需要,而且将增加对生态环境的压力,破坏经济的良性运行和发展。

3、科学技术问题。科学技术源于生产、社会和科学实践活动,从而又创造世界和物质文明,将人类带入日新月异的现代文明世界。通过科学技术实践活动,在提高生产力水平和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不断开发人类的智力,提高人类思维能力和水平,不断完善和发展人类自身。我国目前面临科技供给不足、质量下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二、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结果,我国有一个具体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到2050年我国整个国民经济中科技进步的贡献率达到百分之七十以上;单位能量消耗和资源消耗所创造的价值在2000年基础上提高十五至二十倍。中国人均预期寿命达到八十五岁;全国平均受教育年限在十四年以上;中国能有效克服人口、粮食、能源、资源、生态、环境、社会公正等制约可持续发展的瓶颈;确保中国的人口安全、食物安全、信息安全、经济安全、健康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和社会安全。此外,还必须跨越三大“零增长”台阶,即争取到2030年人口数量和规模的“零增长”;大力提高人口素质并改善人口结构,争取到2040年资源和资源消耗的“零增长”;大力提高社会财富积累的能力,争取到2050年生态退化的“零增长”。同时,大力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整体改善生存空间,全面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增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我国20多年来的改革和发展取得公认的成就。十几亿人温饱问题解决和初步达到小康,提供了新的发展起点。在新的发展阶段,提出了比温饱阶段更高的要求,过去那种全力以赴甚至不惜代价解决温饱问题的发展观念和政策,需要有相应的调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经济体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过去那种植根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发展观念和政策,经济体制转轨初始阶段特殊条件下形成的某些发展观念和政策,需要有相应的调整。社会经济发展中实际存在的不全面、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也要求发展观念和政策有相应的调整。第一,注重农村发展和解决农民问题,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第二,注重帮助落后地区,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第三,注重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第四,注重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第五,注重国内外市场的协调,在扩大对外开放中促进国内发展。

要在技术上努力寻求缓解资源“瓶颈”发展方式。依靠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切实改变粗放型生产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强科技进步增长的贡献率,不应停留于一般的意义上谈,而应当明确把有关能源技术研发创新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内容,作为一项重大的国家战略。一是加紧开发新能源,尤其是可再生资源。二是注重资源再利用,发展循环经济。三是大力发展节能降耗技术,节约现有资源,千方百计降低能耗。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缓解资源“瓶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提高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充分发挥价格机制在资源的市场供求和可持续利用等方面的调节作用,促进各类资源消耗和开发主体的投资积极性,促进各类市场主体更加自觉地节约资源,其前景是很广阔的。创建符合中国国情的科学、文明和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健全相应的法律,加强资源节约意识教育

上一篇:城市农民工待遇问题 下一篇:房地产价格指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