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应该给教师什么

时间:2022-08-27 03:58:43

校长应该给教师什么

管理并重,给教师不竭的工作动力

管理上的“管”按古义理解是锁钥,掌控关键,体现强制性,刚硬性的原则。如,管理制度、办法、条例、守则、规定等。“理”是指协调、疏通、关怀、激励、理顺关系等。目前学校对人的管理正在逐渐向制度管人,以法治校的方向发展。对人的管理主要体现在学校各项规章的制定和执行之中。许多学校的管理,几乎都偏重于硬邦邦的强制性,其结果常是约而不束,甚至导致关系僵化、恶化。当然必要的制度,规则是需要的,但仅有完善的制度,偏重于“管”而忽视“理”则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它至多只是管理教师表层,而很难对其责任心和内因原动力发生影响,唤起管理对象的主人翁意识,所以管理不仅要管,更重要的在于理,要做到先理后管,多理少管,边理边管,绝不能只管不理,“理”就是梳理、引导,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理顺“管”与“理”的关系,真正实现管理的人文化。“管人要管心,管心要知心,知心要关心,关心要真心”。因为任何人的管理首先是人心的管理。任何人在感情上都需要尊重、信任和理解,知识分子在这方面更为突出。教职工受到尊重、信任和理解时,他们才会“士为知己者死”,才会自觉遵守规章制度,自觉接受约束。校长要确实从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能动性着手,采取多种激励手段,如目标激励、荣誉激励、信任激励、情感激励等。多给教职工提供实现志向和发挥才能的机会,多给教职工一些感情“投资”。这样管和理并重或者强化理的力度的学校管理才是高水平,高质量的管理,着力于理,才能最大限度挖掘教师无穷的潜力,产生不竭的动力,才能“理”出学校强大的凝聚力和无穷的动力源泉。

疏密有致,给教师自由的展示舞台

许多学校的管理崇尚精细化,把管理的行为变成一个个细密的目标,对教师提出十分细密的要求,以为样样落实就会让教师不遗余力地工作,达到学校对教师的期望和要求。结果是教学制度精细到所有教学行为的整齐划一,怎样备课、怎样上课、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都有统一要求,都有固定模式。教师异化成“工作机器”,不得不跟着学校的考试和检查评比团团转。教师每天“两眼一睁,忙到熄灯”,一个学期过去,静下心来总结总结,却是“两手空空,头脑空空”。目前,学校管理模式中存在着过多的“限制”与“束缚”,过多的“条条”和“框框”,这些都不利于教师创造性的发挥。校长要给教师“松绑”,给教师工作时间和心理空间以一定的“自由度”,才能使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恰如其分的发挥。教学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我们不否认有共同的目标,但教师的职业活动方式是以个体出现,而教育成果往往要凝聚着多个人的劳动。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个性,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方法,只有根据各班学生的具体情况,发挥教师的创造性,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但若机械地强调绝对统一,无疑会抹杀教师的个性,压抑教师的创造性。学校办学要有特色,教师成长更应该有个性。人本思想呼唤人性的回归,呼唤生命的再现。校长要构筑适合不同教师发展的平台,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在教学管理中,要坚持“教学有方,教无定法”的原则,鼓励教师根据自身的情况,求实创新、博采众长,以形成自己特有的教学方法及风格,对教学过程不加干涉,不硬行推广某一种教学法,教书不拘一格,育人各得其法。给每个教师创造“自我实现”的机会,不断满足他们的成就感和创造欲。

注重实效,给教师宽松宁静的工作氛围

频繁的检查评比仍然是一些学校管理的基本方式。量化管理过细、过滥,可笑的是考评制度复杂到制定者自以为天衣无缝,而教师们却越来越不能领会其中的要旨;可怜的是考勤制度精确到连教师上厕所都会影响办公秩序得分,以致教师上厕所都要看个时辰;可悲的是把教师工作中一些不宜量化的硬要量化打分,甚至用许多硬性规定卡教师,加重了教师的负担。尤其是繁琐的量化打分在某种程度上捆住了教师的手脚,束缚了教师教改积极性的发挥。校长把教师当成管教的对象,把领导变成了监工,把依法治校变成了以罚治校。这种管理严重扭曲了教育教学的本性,教育教学过程被程序化、机械化、标准化了。管理变成了检查(教案检查、作业批改检查最为典型),教师疲于应付,在这样的背景下,即使有所谓的教学改革,也是做表面文章,搞形式主义。教师重复劳动多,不必要的缺少实效的培训多,无用的缺少实效的应付检查多。形式主义、事务主义让教师一天到晚穷于应付,不得不跟着学校的考试和检查评比团团转,被动的精力投入、任务性的精力投入几乎占据了教师所有的时间和空间,这样必然造成教师主体性的缺失和发展的停滞。因此,校长要审视学校管理,摒弃一些形式主义的东西,重建一种能够真正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提高教学质量的考评制度。还教师以宽松、平和的舆论氛围,让教师静下心来读书、实践、研究、反思,从而为教师提供一个创造性发挥教育智慧的空间。

培养提携,给教师成长发展的机会

教师队伍的培养是办好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问题,要用人必立足于育人。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应是立足培养,在培养中求使用。校长应注重对教师的培养与提携,给教师广阔的空间,给教师自我发展的机会。教师只有不断实现自我成长,才能引领学子不断前行、不断成长。因此,教师“眼界”的深度、宽度和高度,决定了教育的厚度、亮度和弧度,也决定了教学的精度、量度和质度。教师的“眼界”问题,关系的是个人素质乃至教育质量的全局。突破了这个“瓶颈”,对教育是一种“引渠开河”,对学生是一种“开窗透亮”,对自身是一种“登高望远”。教师只有不懈地追求,不断地成长,才能按照自己的教育理想构筑自己的事业大厦。因此,校长要懂得立足教师培养,要有育才之方,真正做到舍得投资,给教师提供学习的机会,开阔教师的“眼界”。把培养教师作为学校职能之一,根据学校具体情况,采取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培养、培训措施,特别要注意把培养年轻教师和骨干教师作为重点来抓。

(作者单位:河北黄骅市黄骅镇中学)

上一篇:变个角度与教师沟通 下一篇:教师管理“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