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人才成长的生态环境研究

时间:2022-08-27 02:54:10

创新型人才成长的生态环境研究

摘 要:创新型人才的成长环境是发挥创新活力、培育创新人才队伍的基本平台,是推动个人成长、团队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创新型人才成长的生态环境包括物质基础环境、制度机制保障环境与精神心理动力支撑环境三要素。在新技术革命条件下,创新型人才成长的生态环境体现了大环境观、差序格局层次环境观与合作生成环境观的新变化。针对这些新变化,需要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与使用中积极应对。

关键词:创新;创新型人才;生态环境;诉求;构成

中图分类号:C961;G6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4-0006-02

一、创新型人才成长的环境诉求

1. 创新型人才的含义

创新是更新,制造新的东西或改变,包括技术创新、科学创新和思想创新。最早提出创新一词的创新理论家熊・彼特教授指出:“创新是新技术、新发明在生产中的首次应用,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要素或供应函数,是在生产体系中引进一种生产要素或生产条件的新组合。”熊・彼特所说的创新定义过于强调经济学上的意义,忽略了商业上的初始创新,至少是同等经济价值的渐进式创新。根据上述观点,本文认为,创新是指个体或团体在劳动实践中产生出新的、好的精神或物质产品的思想与行动的总和。人才是指人的才能,也指有才学的人。《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叶中海等在《人才学概论》中说:“人才,是指在那些各种社会实践中,具有一定的专门知识、较高的技术和能力,能够以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和认识,对改造自然和社会,对人类进步做出较大贡献的人。”由此可以看出,人才不一定具有高学历、高职称、高资历、高地位。一个人或团体具有一定的素质和能力,经过专门教育培训,具有一定专长并从事专业劳动,为社会创造一定财富,就属于人才。

创新型人才是具有较强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有一定创新性产品的个人或团体。按照人数的多少划分,创新型人才可分为自主创新型人才(创新个体)与合作创新型人才(创新团队);按照创新产品的品质划分,可分为理论或思想性创新型人才和实践与经验性创新型人才。一般而论,创新型人才大致具有以下五个基本特征:(1)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学习习惯;(2)洞察力敏锐,善于行动设计;(3)成就动机高,意志力强;(4)个性鲜明,思维方式独特;(5)在新技术革命条件下,合作型创新人才体现出较高的协同合作意识与能力。

2. 创新型人才成长的环境诉求

环境是人的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教育与人的发展规律表明,人的发展是人的遗传素质、后天环境因素与个人努力诸要素的整合效应。在人的正态分布下,环境因素对人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甚至是主导的影响。

一般而言,个人对环境的抵御和影响力是十分有限的,而环境对于个人却有着很强的影响。所以,人才往往采取脱离较差环境、进入较好环境这一最简便、最经济的办法来与环境力量抗争,力图选择最适合自身特点与愿望的生活工作环境。人才对环境的这种依赖性使得那些既具有较好的社会、经济、政治、科教环境,又具有良好的生活、工作、领导和人际关系条件的地域和组织,成为人才去向的首选。良好的环境有利于吸引人才,使集聚地获得先行发展的优势,促进生产和经济的高速发展,真正实现人才集聚的规模效应。所以,良好的环境有利于一国在全球的人力资本流动中掌握主导权,形成自身经济发展与人才集聚的良好循环,促进一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因此,人才的脱颖而出和充分发挥作用,不仅需要自身的发奋努力,而且需要有良好的客观环境和机制。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勒温认为,个人能力与条件及其所处的环境直接影响着个人的工作绩效,一个人所能创造的绩效,不仅与他的能力素质有关,而且与其所处的环境有密切关系。在第四次全国科学技术大会闭幕以后,党中央做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已得到全社会的强烈关注和积极响应。这说明了造就人才的“良好环境”与“有利条件”的重要意义与现实紧迫性。总之,创新型人才是具备创新潜质的人、环境与个人努力,以及通过协作等多方面因素有机融合生成的。其中,创新型人才的成长环境发挥了重要的陶养作用,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其内在构成。

二、创新型人才成长的生态环境构成

1. 舆论环境

创新人才理念就是要把是否有利于促进人才成长、引导各类人才积极投身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作为优化人才环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倡导“人才就是生产力”“谁拥有人才,谁就会拥有市场”“有用即是人才”“人人都可以成才”等新理念、新思想。在社会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为人才的成长打牢思想基础,创造人才成长良好的舆论环境。

2. 物质基础环境

物质环境是创新型人才发挥创新价值的基本环境要素。只有提供了一定的物质保障,才能推动创新型人才的创新实践。因此,政府、企事业单位等管理机构部门要为创新人才努力营造力所能及的,甚至超前的物质环境,如研究经费、实验设备等,以奠定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物质环境。

3. 制度机制保障环境

培养创新人才的环境还需要完善人才资源管理体制、机制。制度环境建设是创新型人才成长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体制机制保证。“只有通过体制和机制的改革和完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才能得到保障。从宏观方面看,要通过基本教育体制的改革,促进各个教育层次加强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不仅昭示了创新人才成长环境的特征和标志,也对人才资源管理提出了任务和要求。

4. 精神心理动力支撑环境

精神心理环境是创新型人才成长环境的动力源泉。创新型人才成长的精神环境包括独立的人格、和谐的民主气氛、对个性的尊重等。针对不同的创新型人才类型,其精神心理环境又体现出不同的内容。

(1)创新性人格。人格是个体的个性,既是人区别于动物,也是人类个体区别的重要特征。人有了个性,才能以独特的态度和行为模式去组织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个性使个体具有独立性和能动性,从而为创造打下基础。创造性的内涵已远远超出智力的范畴,良好的人格不仅是创新活动所需要的,而且它本身就是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人格是创造性人才形成的基础。在诸多人格因素中,独立性、意志力、自信心是起基础作用的“核心特质”。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对大学生的创新活动发挥着前提、维持和动力作用。

(2)自主创新型人才的精神心理环境。其一,对自主创新型人才给予认同的环境。由于其思维方式与众不同,对一件人人认为很正常的事,他们往往会产生怀疑甚至是反对;行为方式与众不同,比如爱迪生新婚之夜忘了新娘,牛顿误把手表当成鸡蛋煮,安培把街头马车的黑车篷当成演算题目的黑板。因此,需要对自主创新型人才给予认同,不能求全责备。其二,对自主创新型人才保持宽容的环境。首先,在时间上要持宽容的态度,要转变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立竿见影的浮躁情绪,培养追求真理、长期坚持的科学心态。其次,在失误上要持宽容的态度,“失败是成功之母”。再者,在错误上要持宽容的态度,不能因为他们是人才而求全责备,相反,正因为他们是人才,要对他们有一种宽容之心。

(3)合作创新型人才的精神心理环境。如前所述,在新技术革命条件下,创新型人才类型出现了合作、协调的团队形式。在合作创新型人才成长环境中,其重要的构成在于精神心理中的团队意识、移情体验与乐于交往的心理特征。这是促进合作创新型人才进行创新实践的基本动力系统。

三、当前创新型人才成长生态环境的新变化

在知识经济、信息化时代,新技术发展呈现重大变革,知识的更新速度加快,多媒体交往更为便捷,凸显了科学思想与技术创新的多科性支撑与相互关联性等新特点。创新的时代新特点使创新型人才成长的生态环境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

第一,当前创新型人才成长的生态环境反映了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的大环境观。“环境”的专业概念是由多种要素组成的物质存在。在新形势下,由于知识技术更新速度加快,创新人才竞争日益激烈(包括创新人才培养与使用的竞争),导致创新型人才成长环境不仅需要物质条件的支撑,也需要制度机制的保障,还需要内在精神心理环境的呵护。因此,当前创新型人才成长的环境体现了“大环境观”,是系统化的、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成长大环境。

第二,创新型人才类型的生态位生成差序格局的成长生态环境。生态位理论认为,每个物种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态位;不管物种大小,只要寻找到合适的生态位,就可获得生存、发展与壮大。创新型人才的多种类型决定了创新型人才成长环境的差序格局,针对不同类型的创新型人才,尽管其成长的生态环境要素包括物质、制度机制与精神心理三方面,因各自要求、标准与程度因类型的差异而呈现出差序格局,但只要有助于创新型人才的健康成长,就体现出其和谐的环境生态。

第三,在新技术革命条件下,创新团队合作生成的成长生态环境。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为,人的本质体现于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当前,随着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呈现出信息化为特征的新技术革命。在这一背景下,创新活动往往不是单一个体自主完成的结果,而更多地体现为团队的创新表达。因此,在新技术革命条件下,创新人才成长更需要营造合作、协调的氛围。在这一环境新变化中,创新团队成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方向和创新实践中的主体。《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人才发展的指导方针是: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植物生长需要阳光和水分,经济发展需要良好的市场秩序,人才的成长需要合适的舆论环境和“硬件”条件。要为人才成长提供锻炼、实践的机会,为人才排忧解难,在安排使用、给予报酬上充分体现人才的价值,对那些正在奋斗的潜在人才给予帮助和关怀。现在,许多很有发展潜力但还没有崭露头角的人才,在争取课题、项目以及经费上常常费尽周折,得不到支持,扼杀了他们创新的积极性和研究的潜力,有的还要忍受一些人的冷嘲热讽。领导干部应该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多给他们一些支持、鼓励,促进其早出成果。爱才,要在工作上大力支持,生活上热情关心,为人才健康成长和发挥作用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爱才不是护短。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有才能的人往往毛病和缺点也比较突出。对此,既不要求全责备,又要善于帮助,特别是在政治上要严格要求,经常检查他们的工作和学习,发现问题及时帮助,保证人才健康的成长。

适应创新型人才成长生态环境的新变化,要求我们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与使用过程中,一是要注重营造创新型人才成长的大环境,包括给予物质条件保障、设计科学合理的制度机制和关注精神心理的调适;二是要树立科学的层次人才观,尊重个性差异和发展水平差异,以宽容的心态、积极的态度为创新型人才的创新活动的开展提供有力的保障;三是要加强团队意识,贯穿协作统筹精神,培养交往与合作能力,学会沟通与分享。

参考文献:

[1]段晓红,张国民.简论创新人才及品质特征[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2(03).

[2]刘海燕.人才心理学[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8.

[3]黄德宽.创新人才培养需要制度保障[J].中国高等教育,2006(20).

[4]张晓明,郗春媛.大学生创新人格核心特质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2(02).

[5]郭军.与时俱进营造人才成长环境[N].报,2003-05-07.

上一篇:初中生非中考学科课堂学习氛围的现状与对策 下一篇:开展水平井堵水技术研究 促进油田企业可持续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