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儿童在“问题”中生长

时间:2022-08-27 01:23:43

让儿童在“问题”中生长

2014年7月,东平小学百果园里,葡萄架上的葡萄日渐成熟。像准备酿一坛葡萄美酒一样,东平小学的“问题导学”课堂改革开始酝酿了。

问题意识是这个时代亟需的一种思维品质。东平小学的教育改革就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出发。

遵循“先学后导”“师生共学”的策略,以“问题”为核心,以“导学”为着力点,东平小学的课堂教学改革方案提出“四单编制、小组运营、问题行进、学习发生”16字核心语词,旨在打破“师讲生听”的传统课堂形态,构建“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塑造“知礼、阳光、大气、自信”的师生形象,促进东平小学的内涵发展。

第一篇 “问题导学”模式的构建:从“四疑”走向“四单”

东平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生疑――质疑――解疑――再疑”(简称“四疑”)的基本流程。在“问题导学”新型课堂模式的构建中,着力培养学生生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再生新问题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四疑”流程匹配,东平小学提出了“问题导学”的“四单” ――“预学单”“共学单”“评学单”“延学单”,对应“四疑”结构,让课堂在“问题”中行进,让学习在“问题”中发生。

“生疑”和预学单

“生疑”,即问题的生成。学生的角色是自主学习的主动者和责任者。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阅读文本,感知内容,体验意义,发现问题,为自身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当学生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给予鼓励,从而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

“‘预习’是让学生把所学内容提前看一遍,是对学习内容的预知。‘预学’则是教师有目的地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做适当的学习准备和探测,是学生凭借预学单对学习内容进行提前酝酿与预探。‘生疑’对应的预学单,是为了激发学生在预学中产生问题而设计的。学生对文本亲近的姿态直接影响着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因此,预学单设计为学习问题的提出起到了定向作用。”谭雅老师这样阐释“预学单”的意义。

四年级语文下册《21搭石》预学单

一、我会画

1. 搭石是什么?人们为什么要摆搭石?我在文中画出了相关句子。

2. 课文中有很多地方都使我们感受到“美”。我在文中画出了让我感受到“美”的句子,圈出关键词,想象画面,并在句子旁边写下了批注。

二、我会问

读了这篇文章,我的疑问是:

预学单 “我会画”环节,指引和训练学生切入理解的方法,初步体会文章的感情。“搭石是什么?人们为什么要摆搭石?”这两个问题是为了帮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学会寻找信息点的方法。通过对课文“美点”追踪,想象美的画面,写出自己感受,既是对个性阅读理解的尊重,也是拓宽思维的途径之一。“我会问”环节意在鼓励学生养成善于提问的习惯,并逐步提升问题的生成质量。

“质疑”“解疑”和共学单

合作学习是建立在个体需求的基础上,只有学生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合作学习才会有成效。“质疑”和“解疑”是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自主学习后,在小组内交流。如: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写下来,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再讨论、补充、调整,形成集体意见,进而对问题进行归纳和科学探究,在学生广泛占有学习资源的前提下和充分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和评价。

“质疑”和“解疑”是相伴而生的学习过程。“解疑”中不断有“质疑”的声音,在“质疑”和辩驳中促成问题的解决。“共学单”就是这一环节的抓手,是“四单”中的重中之重。

五年级数学《有多少名观众》的“共学单”紧扣“主问题”――“如何借助乘法,用不同的方法对生活中较大的数量进行估计”设计。

五年级数学上册《有多少名观众》共学单

估一个看台的人数。

1. 我会选看台。

2. 我会用分一分、画一画或数一数的方法,估出这个看台有多少名观众。

这个共学单的设计,教师没有做教材的搬运工,而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原图中原有的三条纵向过道去除,形成了现在一个完整方阵的局面。这样的设计,开放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不再禁锢于书本所提供的把一个方阵的人数大致分成三份的想法。与此同时,学生有了更广阔的质疑空间,在完成这份共学单的同时,不再只估一估一份人数大约是多少,再乘3,然后估出整个看台的人数。他们可以大胆地质疑:这个看台的人数那么多,怎么估比较方便呢?这个看台的人数分几份比较合适?是横着分还是竖着分好呢?分好之后,其中的一份怎么估比较简单?……这些问题自然生成,因为数学的学习就是这样的有趣而富于探究性。这些问题的解决引发学习激情,因为问题是学生自发提出的,解决它们成了学生由内生发的渴望。

质疑在发生,解疑在进行。在小组合作学习环境中,学生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他们可以尝试:自己能解决的问题自己解决,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小组内解决,小组内依然解决不了的问题就可以提出在全班解决,全班解决不了的问题,老师引导解决。于是,学生在不断产生新的问题以及通过适当的方式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了问题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评疑”和评学单

解疑后需要有一个对知识的梳理过程,这就是我们提出的“评疑”。“评学单”是对解决的问题再次进行系统归纳,对主要问题进行多元化训练,在规定时间内让学生完成检测,指导学生有效记忆、习得知识、提升学习能力的过程。例如,在二年级《水变成了什么》评学单中,“我给自己评星”是通过学习过程的自我评价,激发学习动机,改善学习状态,提高学习能力,培养合作探究精神。“我来画一画”是为了完成学习成果的评估,及时反馈本课关于水的不同形态变化的掌握情况。评学单力求体现“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再疑”和延学单

“再疑”就是让学生不仅带着问题进课堂,还要带着问题出课堂。根据不同的课型,延学单主要设计“拓展”和“延伸”两方面的内容。

六年级英语上册《U5 B. Let’s learn》“延学单”

1.Dream time (放飞梦想,“畅所欲言”)

What do you want to be in 15 years and why?

(15年后,你想做什么职业,为什么呢?)

2.Try to know more(上网搜搜,“见多识广”)

What funny jobs in the world?

(收集世界上有趣、特别或者神秘等职业,并分享)

延学单的第一个内容,让学生搜索自己感兴趣的职业,交流想成为“teacher, make up girl , boss, lawyer, pilot ...”以及古灵精怪的原因,播下了“梦想的种子”。 第二个内容,除了理想职业,世界上还有很多有趣、特别或者神秘的职业。学生通过搜索交流,增长见闻,而且利用学过的发音规律、同伴互助、查阅字典、上网搜索等多种方法解决新搜集回来的词汇和各种表达,远远超出了教材所学。

问题行进的课堂,多了许多提问、答疑、质疑、反驳的声音,学生各抒己见,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问题为主线,培养了学生不断发问的思维品质,这是伙伴之间一种心智的沟通与升华,更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年代的错落与情感的通达。

第二篇 “问题课堂”的全力打造:从“生成”走向“解决”

在这所“有问题”的校园,“有问题”的教师致力打造“有问题”的课堂,培养“有问题”的学生,让“问题”在课堂中无处不在……

自主提出问题

常言道,问题是智慧的窗口,是开启创新的钥匙。只有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才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被动的思维。可见,问题从何而来是多么的重要。李玉红老师教《杨氏之子》时,每个学生在预学单上自主提出了两个有价值的问题。有的学生关注词语的意思,有的学生重视句子的理解,还有的学生能抓住引领全文的字词进行提问。“学成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提出的问题,正是他们迫切需要解决的,也直指文本的阅读重点,如果教师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展开教学,定会事半功倍。这是创造的起点,缺失了这种问题意识,课堂就缺乏了自主性、创造性。

共同筛选问题

课堂上,每个学生从自己的问题中选出一个问题与组内成员交流。组长组织小组成员共同讨论,从个人所提问题中选出一个问题,作为小组共同关注的问题,教师巡视,逐一记录。合作筛选,梳理出共同研究的问题,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的开展,理解和感悟就更加深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远比教师主观设计的问题更能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根本上消除了学生学习的依赖心理,充分挖掘出学习潜力。

合作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是问题行进中的重要驿站,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能汲取知识的精华,获得探究能力的提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讨论交流、合作学习,体验知识转化策略,理解数量关系,学会各种转化方法,培养他们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策略性、灵活性,提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巧妙转化问题

倡导自主学习的问题课堂的打造,往往会出现学生提出教师预设之外的问题。教师要有教学智慧和教育机智,对学生的问题加以分析并合理运用,因势利导地把学生的疑问转化成教学的资源。这是课堂的精彩生成。

音乐老师王h说:“每天都在自己的问题中成长,更被学生用问题推着成长。”

在执教一年级音乐《动物说话》一课时,她带领学生通过聆听、发现歌曲所描写的动物以及它们的声音。但是,一个学生突然提出这样的问题:“老师,动物说话时是什么样子的?”这个问题显然和歌唱无关,但和教学内容有关。针对问题,王老师反问:“你心中的小鸡说话是什么样子的呢?” “小鸡除了有尖尖的嘴巴,还有什么呢?”

随着问题的提出,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打开了,纷纷思考、讨论,并模仿小鸡身体的各种特征。一场生动的模仿秀开始了:有的用手指模仿小鸡的爪子,有的用小手模仿小鸡的翅膀,有的索性蹲下来缩成一团,更直接、形象地表现小鸡走路的模样。

模仿展示过后,王老师的问题又来了:“如果把这些小鸡的动作加入到歌曲中,那放在歌曲的什么位置更合适呢?”

学生为此不得不根据歌词、旋律、节奏的特点,在刚才模仿的小鸡动作里,选择合适的动作放在合适的位置再进行表演。经过一番讨论和练习,一场生动有趣的动物音乐会开始了。一个小组汇报表演时,把小鸡扑闪小翅膀的动作放在了歌曲的开头,当唱到小鸡说话“叽叽叽叽……”时,他们用小鸡尖尖嘴的动作重拍节奏来表现。

在这节课中,王h老师巧妙地利用了戏剧模仿表现的手法,从肢体的模仿回归到音乐当中,把它变成了一个音乐问题。带着问题,打开学生的形象思维,在思维中找形象,在形象中找表现,丰富了学生的肢体语言,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适度延伸问题

周其涛老师执教五年级科学《昼夜的交替是怎样产生的》 一课时,学生在自学和互学的基础上提出了想要探究的问题:地球上的昼夜交替变化是怎样产生的呢?学生依据太阳照射地球仪的模拟实验观察、争论,形成共识,提出疑问,并把发现与学生分享与交流。临近下课,一个小组的学生还有疑问:“老师,观察刚才的实验,我发现地球仪的两极好像没有光照。那么,太阳能照到南极和北极吗?地球南北两极也有昼夜交替的现象吗?”另一小组的学生马上说:“《地理百科》的书中提到过,在地球的南北极圈上,有时候会出现连续几十天甚至几个月是白天或者是黑夜的现象。”真相到底如何?延学问题就这样产生了。生命课堂,因发现而精彩,因问题得以延续。

第三篇 新型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从“建设”走向“运营”

在“问题导学”课堂中,如何构建适合新课型的学习共同体?只有动态的水才具有鲜活性。东平小学学习共同体的建立,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流动性。

因角色变化而重组

通过“科学分组、构建愿景、建立公约、多元评价”来形成常规的合作小组之后,小组成员的组合、成员的角色定位都可以呈现动态变化。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定期进行合作小组的调整,逐渐过渡到自发地形成各种学习小组、兴趣小组、研究小组,让团队意识与合作意识自然强化。

陶蠢鲜υ谒哪昙吨唇Unit 3《Weather》Part B 会话课时,有这样一个小组灵活运营的情形:

学生们观看教学视频(Mark和Chenjie电话聊天,互相询问对方天气情况)后,提出疑问:

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Guangzhou? (广州的天气呢?)

How about Shenzhen?(深圳的天气呢?)

How can we know?(我们通过什么方式可以得知另外一个城市的天气?)

小组成员带着全班汇总的问题,根据本节课核心词汇和句型,揉合以前所学知识,自创情境、自定角色、自主创编。有趣的是,课本剧创编中的小组合作,学生们的分工悄然发生了变化,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转型为导演、编剧、演员、道具师、化妆师;根据不同的情景,自主增删角色,还可申请外援。课堂因不同的组合而精彩,学生的成长因随机发生的合作而温暖。

因任务梯度而流动

东平小学校园很美,学习资源无处不在。无论是建筑物,还是校园装点艺术,处处都蕴含有数、量、形的元素,这给学生进行数学探索提供了丰富的题材。五年级的郑宇莎老师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校园条件,带着学生玩转数学课堂。

这次要学习的内容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学生按照原有的小组分工合作,带上提前准备好的软尺、笔、记录卡等,迫不及待地来到美丽的校园里。

“咦,这根大柱子不就是长方体吗?”自信组不约而同地说。

博学组不甘示弱,及时提问:“你们知道哪里是面,哪一些是棱,哪一些是点吗?”

博学组的组长一边指一边带领着自己小组成员数数:“1,2,3,4……看,长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

“真棒!”郑宇莎老师肯定地点点头。接着,又顺势提问:“学生们,你们仔细观察一下,看看这些面,这些棱都有什么特点?”

学生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郑老师见状,不慌不忙地提示:“拿出尺子,测量一下看看。”

这时,组长们开始给小组成员分工:“你来测量,你来记录。这把尺子不够长,哪个小组可以跟我们一起合作,一起测量吧。”

不知不觉,几个小组慢慢变成一两个大组。有的帮忙拉尺子,有的一起来记录数据,忙得不亦乐乎!

……

小组的形态经历了三次变化。首先是常规小组根据要求,找到了校园里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接着几个常规小组组成大组,解决了度量过程中尺子不够长的问题;最后,为了解决柱子太高无法度量的问题,组成了由多个组长组成的“超级小组”。因学习任务梯度的不同,小组发生了三次形态变化,在完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的基础上,学生还探索出“测量出每一个小格子的长度再乘以格子总数求得出柱子的高度”的学习结果,这已经超出了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第四篇 童心展现与个性发展:从“问题”走向“素养”

问题课堂,让学生想问,敢问,会问,勤问,在“问题”中成长起来。东平小学的学生,能眉飞色舞地描绘,可以面红耳赤地争论,在课堂中能随心所欲地写写画画,思维具有发散性和批判性,具有沟通协作能力及创造思考能力。

从问题出发观察生活

数学问题源于现实生活,解决数学问题需要联系生活。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在解疑中爱上数学学习,让数学知识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而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谭少贤老师与“数学日记实验班”的学生们正努力朝这个方向前进。在《认识人民币》的练习课中,她通过两个购物活动,让学生在问题探究中经历使用人民币的过程。

活动一:贰元和贰角有什么区别呢?在课前,预先派发每个小组3张标有价钱的图片,然后学生利用自己手中的学习币去购买。活动要求:同一小组内,一名学生扮演售货员,一名学生扮演收银员,其余两名学生是顾客,每位学生必须轮流扮演这三个角色一次。此活动旨在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人民币的面值。

活动二:买一样物品应该怎样付钱和找钱?黑板上陈列着7件物品,每个小组挑一件,要求每位学生必须在小组内说说怎样付钱,组长组织该活动。

让学生热爱生活,学会用一双慧眼去发现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用课堂上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问题”与“生活”在课堂上灵活切换。

从问题出发认识世界

汤诗艺老师在一年(6)班所上的一节绘本整合课――《春天精灵的苏醒》中,围绕“怎么建一个国家?”这个主问题组织讨论。

他们兴致勃勃地在小组内探讨。于是,有了以下成人难以想象的国家:长满奇花异草的花仙国,建设在火星上的火星国,人民通过成语进行支付的成语国,住满kitty猫的kitty国,用行星运转的力量产生能量的星星竹花国,长满青草、充满欢笑、有很多很多爱的格丽亚利・爱文雨王国……

这不是一堂传统意义上的语文课,是学生围绕主问题逐步建立世界观的成长旅程。这里,有他们生活中熟悉的客观事物,也有藏在他们心中的童话王国。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学生提问的深度与广度超出了常规的文本学习,问题的性质也在发生改变。

从问题出发感悟生命

蹲下来,与儿童一起感悟生命的神奇力量,源于“种子发芽需要哪些外界条件?”这一问。

四(4)班的林桢老师让学生带着问题写种子发芽的观察日记。四人小组分工实验,合作观察,五花八门的观察日记出笼了:有的用自然笔记的方式,画出两个杯子,记录观察到的现象;有的用表格的方式,记录种子每天的颜色、长度、叶子数量等数据;有的画豆子的生长折线图,配以文字说明。一个星期之后,四人小组把数据和记录共享,合作写“关于种子萌发所需要的外部条件的实验报告”。老师还与学生一起阅读绘本《安的种子》,除了客观的外界条件,爱与呵护可以让生命更灿烂。他们,感悟着与种子一起成长的生命旅程。

就这样,学生的学习从教室延伸到了家里,从语文的学习延伸到了科学、美术、数学……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合作交流,主动探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这不正是素质教育所需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吗?

后记 “问题导学”催生梦想花开

东平小学的每一间教室里,都能见到胸有成竹,从容淡定的面孔。教师遵循学生小小的心,无痕地牵引着他们自由地合作。学生自由地穿行在问题探寻、问题质疑和问题解决中,倾情朗诵,玩转课堂,快乐演绎,共绘趣图…… 问题引领、合作探究,这股智慧的清泉终于在学生们心里汩汩而出。

“问题导学”,让东平小学找到了课堂改革的突破口。

课堂改革,是师生的新生,是成长的期盼。

春暖花开,更是东平小学“问题导学”收获喜悦的季节。

上一篇:788元一件:卖的不是T恤,是故事! 下一篇:“本真教育·生态课堂”区域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