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2-08-27 09:27:05

【摘要】应用电子技术是一门与电子信息产业紧密结合的学科。随着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重要的支柱性、先导性、基础性和战略性产业。在国家产业...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文章论述了以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高职建设为契机,紧密结合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培养目标、职业岗位、学生特点和教学实际,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要求,探索以“工作过程导向,岗位能力提升”为主线的“学院+企业”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项目化课程体系;以CDIO工程教学模式构建“1C+5P”创新能力训练体系,完成学生到企业员工无缝对接,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应用电子技术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体系 CDIO模式 能力训练体系

[作者简介]张筱云(1957- ),女,山东招远人,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工程系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主任,副教授、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运动控制技术、工业计算机应用技术和嵌入式芯片应用技术。(江苏 苏州 215021)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6年江苏省高等学校应用电子技术特色专业建设”的研究成果之一。(编号:2006JYT01DZ0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2-0101-03

应用电子技术是一门与电子信息产业紧密结合的学科。随着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重要的支柱性、先导性、基础性和战略性产业。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下,应用电子技术学科发展前景广阔,专业人才需求量逐年递增。依托院校和企业虽然培养了大批掌握一定应用电子技术的专业人才,但人才的素质和规格需求仍远远得不到满足。为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我们紧密结合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培养目标、职业岗位、学生特点和教学实际,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要求,以“工作过程导向,岗位能力提升”为主线,采用“学院+企业”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项目化教学课程体系;以CDIO国际先进工程教育模式为主线,采用软硬技能兼顾方式, 构建了“1C+5P”能力训练体系。对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方法进行探索实践

一、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与特点

1.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服务于电子产品制造业,辐射相关电子类企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电子技术应用领域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电子产品装配与焊接、调试与返修的能力;具备自动化设备的安装与调试、操作与维护、维修与整改的能力;具备电子产品分析与测试、设计与开发的能力;同时具有一定的专业英语知识、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良好科学文化素质、创新能力及综合职业能力。适应在电子产品制造业以及相关领域从事电子产品的生产制造、分析检测、应用开发和售后服务;自动化设备安装调试、操作维护和维修整改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职业岗位(工作领域)及职业能力分析。本专业毕业生职业岗位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电子产品装配与焊接、调试与修理、质量检验与生产管理、工艺设计岗位,其工作任务是利用各种生产线设备、仪器仪表及工具,依据生产工艺文件制造电子产品。二是电子产品生产线上常用自动化设备的编程、操作与维护岗位,其工作任务是根据产品进行生产工艺编程、设备操作与调试、设备日常维护与保养。三是电子企业产品开发部门的助理设计岗位,主要工作任务是单元电路分析设计、原理图绘制、线路板设计、软件应用编程、样机装配调试、设计资料整理等。四是电子产品制造与销售技术支持岗位,主要工作任务是对电子产品市场进行调研,识别客户需求,明确客户的购买价值、决策采购流程及影响因素,进行电子产品销售、元器件材料采购技术支持等。

3.学生特点。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生源,以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全日制普通高中毕业生;二是对口单招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三是“3+2”学制的初中毕业生。为适应现代社会工业的快速发展,高职教育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由于多种因素影响,高职学生整体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学习兴趣等都存在较大差异。进校初期大多数学生对专业认识模糊,专业方向不明确,尤其边远地区的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英语听说能力普遍较差。

4.教学实际。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推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实施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堂教学方法的设计,从知识、能力和非智力因素这三个方面考虑,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比单纯讲授专业理论知识可使教师实践经验提高、实践环节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和综合应用知识能力提高,缩小学生与企业用人需求差距。在实训教学中仅仅依靠校内实验实训难以完全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依靠社会力量来强化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当前高职教育的必由之路。

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思路

1.设计思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要确定“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两个问题,通常认为是人才培养过程的构建形式和运行方式,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和教育方法等要素。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明确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思路是坚持服务地方经济,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

2.“学院+企业”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按照高职教育的总体培养目标,结合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与特点,本专业人才培养主要面向苏州及周边地区电子制造企业,以制造、调试、维护岗位为主载体展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适应“技术操作工管理技术员助理工程师”的岗位层次培养。按照“工学结合”要求,以“工作过程导向,岗位能力提升”为主线制定人才培养模式。

在三年学习期内,前两年为学院主体培养阶段,每年分为两个学期4个学段,利用校内实验室和生产性实训条件,通过学段模块学习、项目制作、阶段实习、生产实训等方式进行融“教、学、做”为一体的专业技能训练,以提升学生实践技能和职业素质。每一学段培养训练均以某一岗位基本能力为目标,学生在不同学段均可进入企业从事相应岗位的工作。

第一年主要从事电子产品的焊接、装配、测试等工作,第二年主要从事电子产品的设计、制作、开发等工作,第三年为企业主导培养阶段,学生作为准员工进入企业,通过带薪实习,了解电子企业文化内涵,学习电子产品生产现场管理,进行实际生产应用,积累企业工作经验,并把企业用工标准纳入学生考核内容。

“学院+企业”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岗位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确立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体现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培养模式,可操作性强,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创新性。

三、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支撑条件的建设

1.校企深度融合,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化课程体系。本专业人才培养坚持与电子行业相关企业深入合作,依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要求确定其职业能力和素质内涵。通过充分的企业调研,会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分析研究,明确企业对应用电子技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以电子产品装配与焊接、调试与返修电子产品制造岗位(群);以电子产品测量仪器使用与调试、维护与维修测试岗位(群);以电子产品生产线设备为主的自动化设备操作与维护、质量控制岗位(群);以电子产品设计与开发、导入和销售开发服务岗位(群)。以电子产品生产线的内涵技术链,来梳理专业核心课程的逻辑链,以“电子产品焊接组装、电子仪器测量调试、电子设备维护维修、电子产品设计开发”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应用电子技术专业项目化课程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上一篇:天津地方工科院校困难学生就业的SWOT分析及就... 下一篇:试论大专生的有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