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幸福来敲门》和美国隐蔽文化

时间:2022-08-27 09:12:33

《当幸福来敲门》和美国隐蔽文化

[摘 要] 揭示隐蔽文化是进行跨文化交际研究、跨越跨文化交际障碍、实现成功跨文化交际的重点与难点。电影作为浓缩文化精华的一门综合艺术可以成为揭秘隐蔽文化的突破口。以《当幸福来敲门》为例,通过片名、金钱、时间等丰富的文化线索深入发掘,从而使美国隐蔽文化被层层揭示出来。

[关键词] 隐蔽文化;电影;跨文化交际;美国文化

一、隐蔽文化

跨文化交际学创始人Hall最早指出文化存在公开文化(overt culture)和隐蔽文化(covert culture)两个层次,并特别说明公开文化是可以直观看见的,而隐蔽文化看不见摸不着甚至连专门受训的观察者都难以察知。[1]可这难以察知的隐蔽文化所占比例远大于公开文化,正是文化最深邃最重要的部分,犹如冰山隐没于水底深处的巨大基座。对于隐蔽文化并没有统一的界定,但很多学者赞同隐蔽文化包含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深层次的文化意识与观念,其中价值观是最深层文化的核心。[2]

只有想方设法揭示文化中的巨大隐蔽部分,才能从根本上真正了解该文化。因此,进行跨文化交际研究、跨越跨文化交际障碍、实现成功跨文化交际的重点与难点就在于揭示目标文化的隐蔽部分。尽管隐蔽文化位于文化深层结构的最底部,埋得很深难以发现,但总有一些物质的东西暴露在外,最终能被人们探知。[3]由此,循着这些暴露在外的蛛丝马迹,层层挖掘,总能探究出造就、影响表层文化的深层文化乃至更深处的隐蔽文化。

二、透过电影揭示隐蔽文化

电影是一门融合文学、音乐、美术、建筑、科技等文化形式于一体的综合艺术,能够非常集中地表现出某类文化的主要特点。每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都含有浓缩的文化精华,其场景所现、人物言行、情节伦理等方方面面均能成为文化研究的素材,尤其是呈现在屏幕上可供仔细观察的真实交际过程为跨文化交际研究提供了生动的第一手材料。可以说在文化信息的蕴含量与生动性方面,电影与文学作品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4]298

综上所述,可供反复观察、研究的电影是寻觅隐蔽文化的蛛丝马迹的最佳突破口。本文以电影《当幸福来敲门》揭示美国的隐蔽文化为例,探讨如何通过电影中的文化线索揭示隐蔽文化。

三、《当幸福来敲门》和美国隐蔽文化

《当幸福来敲门》(以下简称《幸福》)是一部极具人生教育意义的优秀美国电影,根据真人真事讲述美国著名金融投资家Christ Gardner年轻时经过艰苦奋斗终于从穷困潦倒的推销员成为股票经济人的“追求幸福”的历程。作为一部本土制作、记录本土人物事迹的美国电影,《幸福》提供了发掘美国隐蔽文化的丰富线索。同时,这样一个容易被各种主流文化所接受的励志故事具有浓厚的文化普遍性,有利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观察者对影片中的文化线索进行辨识、分析。

线索一:电影片名The Pursuit of Happyness

《幸福》其实就是一个通过个人奋斗、勤劳与智慧实现幸福的“美国梦”的典型例子。男主角对幸福(成为股票经纪人)的追求是一条贯穿整部影片的主线。

影片一开始,男主角就在自述中提到美国《独立宣言》涉及幸福的一句话:“人人生而平等。每一个人都被造物主赋予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有生命权、自由权以及追求幸福权。”这也就是电影片名的由来,而这样一个主题包含了三层信息:人人拥有权利,对幸福的定义,个体奋斗。由此可见,片名由来至少可以折射出隐蔽在《独立宣言》和电影故事之中关于平等(equality)、物质本位(materialism)和个体本位(individualism)三方面的价值观。

平等是“美国梦”得以实现的核心前提。从事骨密度扫描仪推销的男主角生活拮据窘迫,当看到股票经纪人收入丰厚且流露幸福快乐笑容时,他不仅仅停留在羡慕,而是大胆咨询并积极着手改变人生。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自17世纪“五月花”号搭乘的第一批移民踏上美洲大地,近400年来不同民族、种族的移民为了追逐“美国梦”纷迭而至。在这样的背景氛围中,美国人认为每个人只要肯付出努力都平等享有成功的机会。

因为移民而来的追梦者基本都是白手起家,所以衡量成功的标准十分公平――以累积财富的多少来判断个体成就。正如美国俗语所言,“The person who dies with the most toys wins”。男主角正是冲着一份收入丰厚能带来幸福感的工作而坚持不懈地努力。美国文化对于个人价值的如此定位,深层体现即是一种物质本位的价值观。

再者,追求幸福的过程是一段艰苦的个人奋斗历程。男主角通过独自默默苦干,最终出人头地。多数美国人都认为凭借自己的意志和决心能够创造自己想要的幸福人生,即所谓的“美国梦”[5]。影片中男主角想要成为股票经纪人的梦想不仅不被妻子认同反而遭到她的讥讽,但他并不气馁,所以当他意识到自己无意中打击了儿子想成为篮球明星的梦想后,他对儿子说:不要让任何人告诉你你做不到,即使是我也不行;如果你有梦想,就努力去实现它。这个片段充分印证了美国人所信奉的个体奋斗原则,他们的骨子里深深烙下个体本位的印记。男主角的儿子曾讲了一个落水者等待上帝救援的寓言故事,正是“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之)”这一观念的体现。

原英文片名The Pursuit of Happyness中有意拼错happiness单词。影片中男主角对着幼儿园外墙上拼错的单词试图纠正道:“There is no Y in‘happiness’.It’s an I.”这样的情节设置巧妙地暗示出“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面对困难不应当抱怨‘为什么’(Y-why)而应该依靠‘我’(i-I),即自己努力与奋斗”的深刻道理,[6]更是突出了隐蔽在言行深处的个体本位价值观。

线索二:金钱

如前所述,物质本位是美国隐蔽文化的重要部分。追求物质财富是每个人的自由权利,舒适的物质生活才能保障“幸福”,个人的成就感取决于对物质的占有程度――这些都是支撑《幸福》男主角夜以继日地全力追求“金领”职业目标的动机与动力来源。

除了对金钱财富的孜孜以求外,影片中大量涉及金钱问题的情节在深层上展现了美国文化中夫妻间、朋友间、雇主与雇员间的人际关系。

男主角的妻子因为不堪忍受窘迫的生活,抛下丈夫与儿子去接受另一个城市里薪水较丰的工作。即使两人处于夫妻关系之中,美国文化依然强调个体独立,加上美国人崇尚进取与变更,故而婚姻纽带也无法牵绊住人往高处走的脚步。[7]

男主角经济拮据时曾不断催促朋友还钱,没想到朋友在帮他搬家之后认为自己的帮忙足以抵消欠款,于是对男主角的追讨不再理睬。欠债还钱乃天经地义,在朋友之间明着追债是美国社会保障个体利益不受侵犯的常见举动。加之美国社会流动性强,朋友圈子也随之不停变换,故而普通朋友之间的感情并不深厚,虽然互相帮忙也属常见,但总体而言朋友之间不愿意承担过多的义务。[8]同理,美国人也常常做出为自己的劳动付出向朋友索取报酬的举动,但一般会事先声明。影片中男主角对朋友以帮忙抵债的愤怒在于他们并没有事先约定,而且报酬的计算不够合理。

出于对平等的广泛认同,美国社会属于横向型社会(horizontal society),社会等级观念淡薄,大家乐于遵循平等原则。[9]因此,雇主与雇员之间常以名互称,甚至雇主欠了雇员即使1美元的小钱都必须清楚偿还。这些观念在影片中都有充分的体现。

实际上,在美国,人与人之间是不轻易借钱的,这牵涉维护独立与保护隐私等多方面的隐蔽文化因素。难怪男主角即使饥寒交迫也从未向别人开口借钱,宁可卖血、排队睡救济床,甚至从欠费的出租车上无奈逃走。所谓“美利坚不相信眼泪”,泄露家庭困难即使能够带来别人的援助也可能导致丧失经济独立,更何况有可能导致雇主对其胜任工作能力的质疑。[4]72在私有制社会,雇主更关心的是利润,雇员的家庭困难是个人负担,处理好个人事务是能力强的另一种表现。所以除非万不得已,美国人无论是亲人、朋友还是熟人、同事之间基本上不轻易谈及个人困难而请求照顾、接济。

线索三:时间

电影《幸福》一开始的画面就是美国都市街头攒动着行色匆匆的路人,给人一种生活节奏非常快的感觉。随后男主角自述“奔跑”是自己人生的一部分:跑着去幼儿园接儿子,跑着去面试,跑着去见客户,跑着去赶公车地铁,跑着去排队领救济…… 这又给人一种争分夺秒的印象。

影片中的人物时间观念都很强。一方面,表现了美国人精打细算地利用、安排时间,例如男主角拼命地挤出每一分钟去与他人竞争,上班时坚持不喝水来省下上厕所的时间从而争取打更多电话联系更多客户,下班后迫于生计而努力推销测骨仪,晚上则通宵达旦看书。另一方面,表现了美国人非常守时,例如男主角预约好客户之后因种种原因被耽搁而未能及时赶到,客户则是多一秒也不停留,并且拒绝在娱乐观球赛的时间里谈论与工作相关的事宜。

美国文化采用的是单向性计时制(Mono-chronic time,简称M-time)时间观念,把时间看做一条分段的线,每段时间关注一件事情,人们严格按照时间表操作。[10]这不仅能保证个体活动得以顺利进行,而且是对他人时间权利的尊重。从而,守时、讲求效率是美国人生活和工作的重要守则,这同时也是竞争激烈的美国社会的必然要求。

《幸福》这部电影中还有许多诸如面试、工作态度、人际交往、言语与非言语交际等方面的情节可供分析美国文化的隐蔽层面,限于篇幅不逐一赘述。透过对该电影所做的深入挖掘,美国文化中的隐蔽部分被层层揭示出来,其价值观的最核心即个体本位。

四、结 语

电影能给观众带来经久不忘的文化体验,还能为文化研究提供直观、生动、真实、全面的素材,为揭示隐蔽文化开启了一扇便捷之门。透过电影揭示出隐蔽文化的同时也是跨越跨文化交际障碍与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过程,这必然带来与之相关的一系列课题。这些都是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与探讨的。

[参考文献]

[1]Edward T.Hall.无声的语言[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2]胡文仲.跨越文化的屏障[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3]顾嘉祖.跨文化交际――外国语言文学中的隐蔽文化[M].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与英美人交往指南[M].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2002.

[5]杨蕴玉,胡荣荣.美国人的行为趋向:《当幸福来敲门》的文化解读[J].电影文学,2008(21).

[6]潘立春.美国梦想的体现――《当幸福来敲门》[J].电影文学,2008(13).

[7]Larry A.Samovar,Richard E.Porter,Nemi C.Jain.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M].Belmont: Wor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1981.

[8]胡文仲.跨文化交际概论[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2003.

[9]Roichi Okabe.Cultural Assumptions of East and West[A].胡文仲.跨文化交际选读[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1998:182-206.

[10]Edward T.Hall.M-time and P-time[A].胡文仲.跨文化交际选读[C].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1998:154-163.

[作者简介] 蔡焱(1978― ),女,广西南宁人,硕士,广西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大学英语教育及跨文化交际。

上一篇:战略性运用品牌经营策略提升中国动漫产业竞争... 下一篇:浅析国产电影海报的视觉欣赏和创意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