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心绞痛中医治疗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时间:2022-08-27 03:46:15

老年心绞痛中医治疗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 冠心病心绞痛 中医药疗法

老年人的心绞痛属中医“胸痹”、“心痛”的范畴,该病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本虚为阴阳气血的亏虚,标实为气滞、血瘀、痰浊、寒凝交互为患而出现心脉不通,心脉不荣,不通不荣则痛。目前中医治疗活血化瘀通络是最基本的治疗大法。笔者近20年来通过对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治疗,认识到老年患者涉及病种多、兼夹证多,肾虚、脾虚和肝郁是治疗难收速效之原因,临床治疗应个体化,在活血化瘀通络的基础上应重视补肾、解郁安神、健脾。

久病勿忘补肾

老年心绞痛是老年常见疾病,基本病机是本虚标实,病位在心,表现形式为“心脉不通”。本虚以心气不足,心阳不振为主,标实者为气血不畅,心脉痹阻为多。心主脉,脉为血之府,血行脉内,周流不息。中医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心肾相关。《灵枢、经脉》说:足少阴肾经“其直者,从肾出贯肝隔,入肺中”,“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在生理上心肾相互依存,在病理上互相影响。肾为先天之本,诸阳之根,心阳本于肾阳,心阳非此不能生,非此不能发。肾阳充足秘藏,则心阳亦充足,共同温煦血脉,使脉道舒展通畅,血液得以在脉道中畅行不瘀滞。《内经》中指出“肾病者……虚则胸中痛”,强调肾亏体衰在“胸痹心痛”发病中的地位。明《景岳全书》亦日:“凡房劳过度,肾虚赢弱之人,多有胸肋间隐隐作痛”;姜春华等曾报告,冠心病在心绞痛缓解期都有腰膝酸软、耳鸣、畏寒、浮肿、动则气喘等肾虚症状。血之循行有赖于心阳的鼓动,如果心阳衰弱,鼓动无力,营血运行不利,脉痹不通而为心痛。从整体看,病本源于肾阳不足,肾阳不足是心阳不振之根,肾虚是导致本病发生的根源所在,由其而致的心血瘀阻在本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应用补肾活血法治疗本病可取得较好疗效,并在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其次,由于年老体弱,肝肾渐虚,肾精日耗,使亏于下,阴虚而血涩;因此,在心绞痛的治疗中,应根据病情的标本缓急,既要注意活血通络治标,更要重视补肾培元治本。

例:患者,男,57岁,初诊时间2008年3。患者2年前有心肌梗死病史,近1个月来,经常心前区隐痛,活动及激动时易作,每次发作2~3分钟,移时自缓,无明显放射痛,在我院查心电图示胸痛发作时ST-T改变,查胆固醇6.4mmo]/L,甘油三脂为2.90mmol/L,诊为“心绞痛”。服美托洛尔、消心痛、丹参滴丸等,心痛发作减少,时有胸闷气短,自感疲乏、头晕、耳鸣,观其面白体胖,舌淡胖边有齿痕,苔薄滑,脉细,属肾元不足,胸阳不振,心脉失畅,治以补肾培元,和血通络,药用右归饮加减:山芋15g,枸杞10g,肉苁蓉10g,巴戟天10g,仙灵脾10g,葛根15g,檀香10g,丹参30 g,细辛3g;每日1剂,水煎,连服14剂,同时原服中西成药继用,诸症消失。半月后患者来诉胸闷未发,精神、体力明显转佳。

胖人注重健脾

《灵枢・经脉》云:脾经“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冠心病心绞痛从脾胃论治,早在《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中就有记载:“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脾胃论》云:“后天之本在于脾,谷气人胃,洒陈于六腑而气致,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脾胃居中焦,系气机升降的枢纽,其气升则水谷精气上充心肺;气降则滋后天以济心火。大致与老年人脾气渐衰,脾虚运化无力,湿浊内生,水湿化痰,所谓“阳虚不运清浊,停留津液而生。此清浊不分,停留凝聚而成之“痰”乃无形之“痰”,冠心病人中约超过半数形体超重,血脂升高,肥胖也是脾虚之象。临床运用活血化瘀疗法单纯治“标”,虽可暂时缓解,但心绞痛发作渐频及停药复发,究其原因就是不重视脾胃虚弱这个“本”。心主血脉,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脾升胃降,纳化正常,气血充沛,则心脉盈盛,五脏安和。若脾胃虚弱,升降反作,气血乏源,则心脉失养,血运不畅,亦可致心痛,笔者结合临床所见,从脾胃论治冠心病屡获良效。

例:患者,女,63岁。以“心悸、胸部憋闷、气短3个月”为主诉就诊。症见:肢体倦怠,面白形肥,纳差,气短自汗,便不成形,舌淡白,脉沉弱无力。心电图示:心肌缺血。西医诊为冠心病。经过抗缺血、抗血小板治疗10天,症情不减,每因饮食失调及劳累时疼痛加重,给予中医诊治。查脉观症,诊为胸痹(脾虚失养)。归脾汤加减治之:党参30g,白术15g,黄芪30g,当归10g,枣仁15g,元肉10g,木香3g,檀香10g,佛手10g,炙甘草6g;每日1剂,随症适当加减。调理治疗10天后,心绞痛及诸症基本消失。

善于调肝

情志不舒、精神紧张是冠心病心绞痛的主要诱因,同时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更容易发生焦躁和抑郁,使疼痛缠绵难愈。《难经・第十五难》曰:“假令心脉急甚者,肝邪于心也。”《灵枢・厥病》云:“厥心痛,色苍苍如死状,终时不得太息,肝心痛也。”《薛氏医案》云:“肝气通则心气和,肝气滞则心气乏。”《读医随笔》又指出“医者善于调肝,乃善治百病。”近年来,在临床中笔者采用舒肝解郁,活血通络之法治疗,每获良效。

例:患者,男,64岁,干部。住院时间:2007年3月20日,原有高血压10余年,常服降压药,血压多控制在140/90mmHg左右。近1个月来心胸憋闷隐痛,每因生气而发作,精神抑郁,心烦口苦,夜难人寐,经过抗缺血、抗血小板治疗10天疼痛不能减轻,观其舌边红,舌下有瘀点,苔薄腻,脉弦细,查心电图示:“ST―T改变”,运动心电图试验“阳性”,此乃气血郁滞,治当舒肝解郁,和血通络,药用:瓜萎15g,石菖蒲12g,柴胡12g,赤芍15g,丹参30g,檀香10g,苏木10g,葛根15g,元胡10g。每日1剂,水煎,连服7剂,诸症大减,继续服10剂胸痛消失,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上一篇:预防产后子宫后位的重要性 下一篇:脑出血目前治疗的争议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