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时间:2022-08-27 02:32:22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摘 要:素质教育工作如火如荼开展的同时,中学教学活动也开始着力从智育和德育两部分共同着手,齐头并进,帮助学生在提高个人学习能力的同时,不断地发展与健全自我的人格,从而为初中生塑造良好的三观打下扎实的基础。而德育工作的开展,最终要落实到班主任身上,这就给初中班主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其在充分尊重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个人兴趣爱好的基础上,探索行之有效的德育工作。

关键词:德育教育;班主任工作;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4-051-01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中学时期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是帮助学生建立健全自身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帮助学生塑造自我完满人格的关键性时期。而促进中学生身心成长的重要职责,就自然而然地落到了初中班主任的身上。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初中班主任应当针对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与兴趣爱好来开展相应的德育工作。良好的德育工作能在切实提高学生知识水平的同时,还能帮助学生对事物有一个正确的评判标准,帮助学生在应对复杂现实时能够更加游刃有余。因此,初中班主任要积极探索与实践德育工作的开展方式,革新自我观念,加强自身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进而提高德育工作的效率和工作质量。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初中班主任要做好德育工作,首要在于确保学生在德育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在以往的德育工作中,班主任往往对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地位的认识有所偏差。班主任主观上认为,在德育工作中自己应当占据主导地位,而学生只要本分地听从教师的教导就好了。这样就严重地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同时也影响了德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做好德育工作,就要求教师要重新审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放到与自己对等的地位上,与学生平等对话、平等交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在德育工作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有效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讨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最终提高自身素质。另一方面,与学生建立起平等对话、交流的关系,即意味着班主任要充分地尊重和保障学生的人格尊严,要肯定初中学生具有自我独立的人格,肯定学生与教师一样,在精神上都是同样独立的,学生也具有表达愿望、诉说自我需求[1]。不过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班主任还是要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作用。与初中生相比,班主任的人生阅历和知识水平都远远高于他们,因此在德育工作中要给予学生们以必要的引导和帮助。在引导和帮助的过程中,班主任不应在学生面前摆出一份高高在上的姿态,也不应单纯地进行相关知识的灌输,而需通过娓娓道来的方式,耐心、细心地进行教导,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来影响学生。

二、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

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离不开一个良好的环境,这就要求班主任在开展德育工作之前,应当为学生营造出一个健康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班级文化是指一个班级的成员在其日常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一种精神面貌。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能够帮助班主任在开展相关德育工作时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而学生在这种外部环境中,能够充分感受到美的存在,受到美的熏陶,进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道德情感。为了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班主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首先,确保教室环境干净舒适。要求值日生做好每天的教师清洁工作,将值日活动落实到位;其次,适当增添一些室内装饰。例如在室内放置几盆盆栽或者假花,美化教师形象;第三,构建文化学习氛围。班主任可以在教室一角设置一个图书天地,引导学生通过以图书互换阅读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起阅读的良好习惯。班主任只有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不断重视班级正确价值导向的建立,做学生的典型和榜样,才能对学生产生现实感召力和精神引导。

三、积极采用多种德育教育方式

1、沟通交流法

班主任要做好德育教育工作,最为直接有效的方式是积极主动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在沟通交流之前,班主任应当对谈话的目的和内容进行确定,并且选择好合适的谈话场所和时间。在正式谈话的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进行真诚地对话和交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想法。帮助学生消除在与班主任对话时所产生的紧张不安和不安全感,真正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是在和他交朋友,进行心与心之间的交流[2]。此外,教师在开展交流教育时,应当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心理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谈话,以达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目的。

2、自主管理法

自主管理法是班主任在班级同学已经有了一定程度自律能力的基础上所采用的一种德育方法。它要求班主任在班级工作中通过给予每个学生以平等、自主的权利,要求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班级日常管理活动当中来。在学生进行自主管理的过程中,班主任要给予实时引导,要求学生要正确处理班级日常人际关系,对于一些不良的价值观念和行为给予实时自省和及时纠正,以确保德育工作能够在班级生活中正常开展。通过采用自主管理办法,能够有效强化初中学生班级主人翁的意识,从而帮助学生在自我管理的过程中不断地完善自我。

3、社会教育法

由于德育工作不是一个单纯依靠学校和教师工作就能完成的活动,它是一个社会性的系统工程,要求包括学校、家庭、社会在内的多方面因素进行共同协作。因此,班主任要着力建设起以多系统、多渠道、多层次、多载体为特点的德育网络,主动与家长沟通交流,积极向学校汇报学生的相关德育成长情况。一方面,通过密切与家长的联系沟通,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的具体发展变化情况,从而帮助家长制定出相应的教育任务;另一方面,通过向学校进行实时汇报,有利于学校根据学生的个人能力来进行必要的德育工作的决策和政策制定。通过形成学校―教师―家长三位一体的互动德育教育网络模式,帮助学生真正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中提高个人道德素质。

参考文献:

[1] 王仁元.先声夺人 渐入佳境――教学导语设计艺术探讨[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02).

[2] 吴义昌.行动研究法的历史演变及其对我国中小学教师研究的启示[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2).

上一篇:体育教师如何提高教学反思能力 下一篇:初中美术教学的几点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