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多元切入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时间:2022-08-27 12:03:40

实施多元切入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我们的教育体系是一环紧扣一环的,要想让学生的数学思维不断发展,形成新世纪发展所必备的素质,就要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新课标也在这一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我认为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落实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重全面,达到学习目标的综合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结合数学教育的特点,《标准》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并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作出了进一步的阐述。《标准》中不仅使用了“了解(认识)、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刻画知识技能的目标动词,而且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指标动词,从而更好地体现了《标准》对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根据课标的要求,我们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就要落实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重全面,达到学习目标的综合。

如:在一年级教学《统计》这一知识时,我们可以设计如下教学目标:

1.学习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并对统计结果作出简单的分析和判断。

2.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情景经历数据

整理的过程,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有序观察、有条理思考的习惯,体验与同伴的合作。

再如四年级教学《认识垂直》这一知识时,我们可以设计如下教学目标:

1.学生结合情景,经历从实际场景中抽象出垂直的过程,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垂直关系,认识垂直。

2.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学会用合适的方法画出互相垂直的线段。能借助直尺、三角尺等工具,过直线上或直线外一点画出已知直线的垂线。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二、落实材料的呈现、知识的整合,注重参与,达到学习过程的综合

1.把“陈述性知识”转变为“探究性素材”。综合性学习的关键是把传统教学中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转化到数学问题的探究上来。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把教材中的内容创造性地组织成有利于学生探究发现的材料,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2.变“知识巩固”为“问题解决”。教师设计练习,不仅要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掌握知识,更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及实践能力的培养。那种纯重复所学知识的“制作标准件式”的练习,妨碍学生思维的发展。要让学生把课堂练习成果应用于生活实际,在手脑并用的实际生活中自己去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如:在教学完《年、月、日》之后,我设计了以下三类作业,供学生自主选择:

A.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一组填空题(题略)

B.制作月历:请根据所学知识,制作今年二月、三月、四月、七月、九月的月历。(教师提供每月第一天为星期几)

C.查找有关年、月、日的资料,了解有关年、月、日的来历,了解历法的形成过程,完成一张知识小报。

三、落实探究与合作,注重感知,达到学习方式的综合

1.让“自主探究”取代“知识传授”。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开展综合性学习中,教师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应围绕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活动组织教学过程,激发学生成为探索者、发现者、研究者的动机。

如: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教师一开始就提问学生:看了这个课题,你想说些什么?商不变的性质会是怎样的呢?(学生猜测)

第一层次:以120÷40=3为例,如果被除数、除数同时加或减同一个数,商会怎么样?(举例说明)

第二层次:以120÷40=3为例,如果被除数、除数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商会怎么样?(举例说明)

同学们一起观察、讨论、发现,初步得到结论,再进一步通过举例来验证,最后得到正确的商不变的性质。

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结论的获得完全由学生自己探究获得,学生印象深刻,运用也会自如。

2.倡导“合作交流”改变“一问一答”。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学生各自的思维方式、智力活动水平是不一样的。因此,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必须让学生尽可能经历合作与交流,感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合作与交流使学生共同参与、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使学生获得概念更清晰,结论更准确的能力。通过互动体验认识数学和数学思想,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态度。

比如:在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后,我为学生设计了一节“测一测,量一量”的数学实践活动。活动中让学生量步长及双臂展开的长度时,提示学生如果不能自己完成的,可以同学之间合作。这时,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自由搭配,设置小组长,形成有组织、有分工的小群体。组长把组员分成3个人1小组,互相测量起来。在小组汇报时教师说:“你们几位同学这么快就完成了测量任务,向大家介绍一下你们的经验。”通过这位小组长的讲述,使其他的同学知道合理的分工是成功合作的前提,教师的正确评价,使这组每个同学尝试到合作带来的成功体验,增强了小组的集体荣誉感,增强了合作意识,使每个学生切身体会到自己需要学习,更需要向别人学习和在别人的帮助下获得发展。

在实践中学生通过分工和通力协作,进行“互动的交流”,发挥各自特长,取长补短,在小组活动中学会如何与各种类型同学相处,如何表现和保留自己的不同意见,并遵守小组统一意见,保证小组合作的组织性、纪律性。有了在小组活动中的合作经验,与各种不同特质的同学相处的经验,为他们今后如何与社会上各种类型的人交往奠定了基础,提高了他们的综合能力。

上一篇: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 下一篇:新课标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的综合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