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经济发展对淮南市文化消费市场的影响

时间:2022-08-26 11:29:24

谈经济发展对淮南市文化消费市场的影响

摘 要:文化消费属非生产消费,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文化消费是指用文化产品或服务来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一种消费,已成为大众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涵盖了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娱乐健身、旅游观光等诸多方面。文化消费市场受制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其是否良性发展直接反映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程。以淮南市为例,试图从淮南经济状况、人文环境、政策导向等多方面解析经济发展对该地文化消费市场的影响,为引导城市文化消费和文化产业合理发展提供依据。

关键词:淮南市;经济发展;文化消费

中图分类号:F2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2-0042-02

消费是人类通过消费品满足自身欲望的一种经济行为。文化消费是指用文化产品或服务来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一种消费。如果从生产消费和非生产消费的角度来说,文化消费属于非生产消费的范畴,除了包括精神层面、理论层面和其他文化产品的消费外,还包括文化消费工具和手段的消费。消费方式多种多样:如(1)对文化产品的直接消费,影视、歌曲、游戏、报刊杂志;(2)与文化相关物质消费品的间接消费,如电视、相机、音响、电脑等;(3)文化设施,如体育馆、图书馆、展览馆、影剧院等;(4)文体娱乐活动的公众及个人消费,如:1)大型演出、赛事、庆典;2)歌吧、舞厅、KTV等;3)书画、奇石、古玩的收藏等。文化消费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大众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大众的生活、工作、社会交往等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其文化消费状况密不可分。就中国蓬勃发展的逻辑和市场经济建立的发展历程来看,经济发展的快慢会时刻影响文化消费增减的速度,同时文化消费也刺激经济增长。计划经济时期,经济发展缓慢,温饱问题需首要解决,精神生活上的追求退居其次。并且一段时间与政治相关的文化活动充斥着社会大环境,文化消费市场繁荣根本无从可言。开放搞活使得中国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成型,经济发展,市场火热,逐渐保障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渐趋成熟的文化品消费市场也彰显了中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文化消费市场开始充盈活力:艺术作品的拍卖火爆;文艺表演团体的演出空前;古玩拍品的不断升值;影视作品的票房攀高;娱乐消费的异军突起等等,都积极地体现出了经济的发展与文化消费的增长相辅相成。

淮南市北拥淮河,南依舜耕,资源丰富,自古得评“中州咽喉,江南屏障”。1950年依矿建市,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已经发展为中国的火电三峡,煤电化产业齐头并进,堪称中国能源之都。淮南市下辖6区1县,面积2 585平方公里,人口243.8万多人。淮南经济的发展带动沿淮、皖北,辐射华东地区。2009年全市生产总值449亿元,同比上年度增长15.7%。2010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03.5亿元,同比增长13%。2011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09.5亿元,同比增长12.1%。2012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81.8亿元,同比增长12.7%。2013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00亿元,同比增长12%。上述数据充分展示了淮南市近几年经济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屡创佳绩,大幅提升。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国、快于全省。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明显增强。而新一届政府凝心聚力,施大政,展宏图。已经制订城市未来五大任务:(1)“两型”发展;(2)“四煤、四化”同步;(3)科技引领、产业支撑、干部推动,创新发展;(4)提升改革开放新水平。依据转型发展理念,培育主导产业;(5)共建和谐家园。以人为本、民生优先。淮南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五年来由12 003元增加到21 000元,年均增长11.8%。民生工程累计投入340亿元,占财政支出的76.1%,惠及到了全市人民。

随着淮南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家庭脱贫致富。居民生活状况从原来的要生存渐渐转向要生活。新生活理念的提升,淮南人民的消费需求就自然由吃穿层面上升到精神文化消费的层面上来,促使淮南文化消费市场日趋繁荣。(1)市、区、镇各级政府大力推进文化建设,提高文化软实力,巩固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持续推进历史文化名城的创建工作。完善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市场体系。1)开展 “系列少儿舞蹈艺术节”“豆腐文化节”“紫金石文化节”等文化活动;2)加快市文化艺术中心、市博物馆、大剧院及县区图书馆、文化馆建设,并建成136个农家书屋、22个公共电子阅览室。毛集实验区还建立了淮河民俗风情博物馆;3)大力培育文化产业,推进印刷产业园、豆腐文化产业园建设等。建立焦岗湖影视城;完善“万人坑”爱国教育基地;淮南志高神州欢乐园;206文化产业园;4)大力实施“十个一工程”,推进文化精品创作、营销和开发。淮南子传奇大型动画片在央视首播,并获得国家级多项大奖。少儿艺术发展项目不断研发;文物保护、非遗保护、文化精品创作均取得重要进展。淮南市政府紧紧把握机遇,从宏观上制定了一系列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的计划和规划,并将发展经济的理念渗入到各级政府中。(2)市内各级各类协会、活动群体应运而生:紫金石研究会、市舞协、音协、美协;名人书画院、淮南书画院、淮南画院、摄影协会、花鼓灯剧团等等。(3)各级各类文化培训机构多如牛毛:美术培训、音乐培训、影视表演培训、舞蹈培训、书法培训等等。仅田家庵区美术培训机构就有20多家。(4)专业文化团体渐趋消沉:市京剧团、曲艺团基本解体;歌舞团改革后成立歌舞剧院,每周一和在有演出时进行排练。群艺馆主要靠租场地生存。(5)与文化消费相关的场所到处都是:KTV、酒吧、歌舞厅、民间喜庆歌舞团体、影视厅等。田家庵区KTV、歌吧就有40多家,学院路段就有13家。淮南市民狂热地爱上了KTV、歌吧等娱乐性极强的交流和沟通场所,也成为人们释放压力的一种必不可少的途径,稍有时间,就和亲朋好友齐聚歌吧,欢唱现象遍及城区各个角落。

由此可见在淮南市文化消费中,呈现出了一种蓬勃发展的态势。会所、KTV、网吧、游戏场所等持续升温,演艺团体和明星频繁到来,大型晚会、节庆连续不断。显然原因是经济增长水平的极大提高,城市综合实力的提速为文化消费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文化消费已逐渐成为广大淮南群众追求生活质量的新手段,消费领域也从传统物质产品消费向文化产品和服务领域延展,消费方式也从单一追求功用性向多元消费诉求发展。

从淮南市的现实经济状况来分析,城市居民的差别虽小,但收入差距较大。农民、下岗职工、特困家庭等低收入阶层依然存在,他们对文化消费的重视度与消费热情高低不一,对精神需求的满足度相对较低;而大学、中高职院校师生、企事业职工、职业文化工作人员,学历层次、文化素养偏高,因此文化消费层次较高;而个私企业的老板、企业白领等高收入阶层和较好企业的职工、个体工商户等中等收入阶层,则既是淮南市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同时也是在淮南市文化消费的主要力量,集中体现在中高档娱乐场所、节日庆典演出消费、文化培训等方面。作为消费人群的主流,其占据了大半文化消费市场的人群。而公园游乐场、动漫电子、游戏园、儿童乐园、农家乐等则聚集着大量的青少年及其家长。文化消费是高层次消费,属于典型的非物质追求活动,消费的目的不能以“物质福利”为满足,主要是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其决定于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价值的大小以及人们经济能力的提高。淮南文化消费人群和层次的不断拉大,不同收入阶层和职业、财富等不同的社会角色,消费观念也必然较以前差别越来越明显。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淮南市合淮区域一体化纳入中部地区发展战略;淮河以北地区纳入中原经济区规划和皖北“三化”示范区;成为国家首批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示范基地;列为国家“十二五”能源规划煤化工大规模示范项目;这些国家级战略平台,为淮南转型发展赢得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和强力支撑。煤、电、化工业的稳健提升、机械制造业快速发展以及三产的突飞猛进,保证着淮南经济的有增无减,成为淮南经济再上新台阶的重要基石,必然对淮南文化消费的增长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当下已经看到淮南市民文化产品的消费已随着经济的发展有了大幅增长,文化消费市场已迅速激活,并呈现高速运转的迹象,文化消费的必须性、必然性、时尚性以及品位正逐渐定位。同时文化消费市场的火爆也在持续地反作用于市场经济的运行,驱动经济发展带来的文化产品供给,使产品更能够满足文化消费的多层次、多元化需求。只有始终如一地把文化消费彻底融入经济发展的步伐中,才会在未来更加彰显出文化消费与经济发展二者结合的独特魅力。政府主管部门应当时刻关注着文化消费市场,使其良性运转,提升市民消费理念,做到适度消费。并及时调整问题,把市民的文化消费倾向引导到良性轨道上来。继续加大文化馆、图书馆、少年宫等设施的人力和财力投入,扩大城乡居民文化消费的场所与资源,随时更新现代文化设施,确保大众文化消费再上台阶。诚如是,淮南市的文化消费市场必然会渐入佳境。

参考文献:

[1] 尹世杰.关于发展文化产业的几个问题[J].经济科学,2002,(5):122-128.

[2] 张美君.鼓励和引导大众文化消费是扩大内需的重要途径[J].天津经济,2011,(9).

[3] 颜鹏.陕西城乡居民文化消费差异现状及原因分析[J].中国市场,2011,(32).

[4] 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淮南年鉴:综合管理[K].

[5] 房宏婷.论中国文化消费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1,(10).

[6] 喻莎莎.论文化产业集聚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商业时代,2013,(20).

上一篇:江苏沿海地区服装企业品牌发展路径研究 下一篇:三百门电厂百万机组汽轮发电机振动监测及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