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语言符号在多媒体课件中的应用研究

时间:2022-08-26 09:43:00

非语言符号在多媒体课件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在教学传播活动中,除了用语言符号传递教学信息,教师还通过大量的非语言符号传递信息。在分析非语言符号特性的基础上,阐述了多媒体课件制作中,应当有效地利用图像、运动画面、音乐、色彩及空间距离等非语言符号,增强多媒体课件中文字语言符号的传播效果。

【关 键 词】非语言符号;多媒体课件;课堂教学;传播效果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1)06-0105-03

人类一切信息的传播都是通过符号形式来实现的,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F.Saussure)将符号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语言符号是人类交流、沟通的主要工具,包括口头语言符号和书面(文字)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是指除了语言符号之外的其他所有传播信息的符号,如表情、图像、手势、运动画面、标志、音乐、气味、空间距离等。[1]

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多媒体课件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也随之普及。通过教学设计,多媒体课件集成了多种教学媒体,不仅承载有语言符号,还承载大量的非语言符号,因此多媒体课件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载体。然而,中小学课堂多媒体教学的实践表明,大部分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传递教学内容,主要还是通过书面语言符号,忽略了非语言符号的作用。有关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人际传播还是大众传播,非语言符号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人际传播中,通过口头语言符号传播信息的同时,还伴随着各种肢体语言,丰富了语言符号的传播感染力;以书面语言符号为主的报纸这一类大众传播媒体,它同样会穿插照片、漫画等非语言符号,以增加传播的效果;电影、电视大众传播媒体,如果没有音乐、音响等非语言符号,便失去它存在的魅力。因此,在多媒体课件中,除了通过书面语言符号传递教学信息,大量的教学信息还应当通过非语言符号传递,使教学内容的表达更加有效,从而提高多媒体课件传递教学信息的效果。

一、非语言符号的传播特性

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施拉姆说:“尽管非语言的符号不容易系统地编成准确的语言,但是大量不同的信息正是通过它们传给我们的。”[2]在信息传播的互动过程中,非语言符号具有如下特性。

(一)传播性

在人类的传播活动中,信息的传递主要通过语言符号,但人们在传递语言符号的同时,还伴随着其表情、动作等非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总是不停传播着。任何人都随时随地传递信息,即使他不言不语,看似不行动,他的非语言符号同样传递出某种信息。如某人安静地坐在教室的一角,可传递出“他在思考问题”,“他的身体不舒服”,“他的性格内向”等丰富的信息。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会说话的眼睛”,柳永《雨霖铃》中的一句“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将人与人的离别惆怅表现的淋漓尽致,语言符号在这个过程中已经是多余的了。在人际交往中,有时候“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切尽在不言中”,由此可以看出非语言符号传递的信息同语言符号传播的信息一样丰富多彩,非语言符号有其强大的传播性。

(二)情境性

与语言符号的传播一样,非语言符号的传播也具有特定的“语境”。情境左右着非语言符号的含义。相同的非语言符号,在不同的情境中,会有不同的意义。如“你太聪明了”一句话,不同的语音、语调表现出的含义却不相同,可能表示赞赏,也可能流露出嘲讽,其含义完全取决于行为发生时的具体情境。而且有些非语言符号,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会有截然不同甚至对立的意义,如一般认为点头表示同意,摇头表示拒绝,然而在非洲一些国家却正好相反。与一定的情境分离,就很难说明非语言符号的意义。在读解非语言符号时,一定不可以忽略其传播的情境。[2]

(三)隐喻性

非语言符号隐喻人的态度和情绪。一个人对人或物的态度往往表现在他的脸上,从他传递出的非语言符号表现出来。如从谈话双方的坐姿,很容易看出他们各自的态度,一个身体前倾、双膝并拢、双手紧握在腿上,而另一个人则翘起二郎腿,靠在沙发背上,双手抱于胸前,两人的态度已经通过他们的非语言符号表现出来。[3]同样,一个人的情绪也能够通过他的非语言符号表现出来,心情好时会手舞足蹈,不顺心时会垂头丧气,怒发冲冠时表现他非常生气。对非语言符号及其使用者的背景情况了解越多,对其隐喻的意义就会把握的越准确。

据调查女性对服装颜色的喜爱隐喻出人的性格,如喜欢穿红色服装的女性,大多有积极的人生观和豁达的处世哲学,她们性格外向、活泼、坦率、真诚;偏爱黑色服装的女人,在生活中往往表现出异常强烈的独立性,她们富于主见,善于克制。[4]非语言符号具有很强的隐喻性。

二、非语言符号在多媒体课件中的运用

(一)图像

语言符号是人类社会进行传播和思维活动的最主要工具,语言符号显著的特点是具有抽象性。美国视听教学家戴尔提出的“经验之塔”的理论,将学习经验的由来分为三大类十个层级,它的最顶层是抽象经验的语言符号,可以看出语言符号的抽象程度。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板书和口头语言传递教学信息的同时,为了帮助学生对语言符号的理解,往往会借助挂图、模型等教具。在多媒体课件应用中,图像是具有极强的信息呈现能力的非语言符号,能够帮助学习者对语言符号所表述的抽象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学习者认知结构的形成。如在讲解祖国美好山河时,可以适当添加各地风景秀丽的图片;介绍某物体的结构,可以辅助以物体的结构图;介绍历史信息时,呈现当时环境的各种图片,以帮助学生加深对信息的理解。

(二)运动画面

尽管图像能够较好地表现教学内容的具体细节,便于学习者仔细观察构成结构等,但是其适合于反映静态事物的信息内容。对于动态的事物信息内容,借助运动画面可以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运动画面包括动画和视频。

1. 动画。动画是将一系列静止画面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而成的,可以夸张地突出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如要表现一个复杂的几何图形的构成是由几块简单图形构成时,可以用动画模仿整个图形的组成过程,这样要比把一幅完整的图形直接呈现给学生,效果要好得多。

2. 视频。视频集图像、声音、色彩于一体,将直观的图像、色彩及语言符号进行有机结合,能够具体、真实地反映事物的运动状态和规律,给人以视觉、听觉的全新感受,创设出一种新的教育环境氛围。在多媒体课件中,视频不仅能充分表达所需传递的教学信息,而且也有利于学习者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促进学习者对事物的思考、理解,促进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三)背景音乐和音效

1. 背景音乐。音乐是一种独特的非语言符号,它可以引发人们的情感与情绪。悲哀的音乐能够催人泪下,气势磅礴的音乐能令人振奋;恐怖的音乐会让人感到情绪紧张;悠扬婉转的古典音乐,让人感受到轻灵飘逸的意境。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过程中,应当有效地利用背景音乐,它可以增加文字内容的感染力,如传播历史内容的教学信息时,可以适当加入与内容相吻合的音乐声。

2. 音效。音效是除了音乐之外,自然界的风声、雨声及事、物制造出的各种声音,它也是一种非语言符号,它的应用能够增强多媒体课件的说服力。在演示某一实验过程时,伴随着相应的音效,增加演示的效果,如化学实验的不正确操作步骤,引起错误的反应结果,一声“嘭”的爆炸声,可以引起学生的特别注意。在讲解高尔基的《海燕》时,配以电闪雷鸣和海燕的鸣叫声,使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对文章的理解。

(四)色彩

1. 背景色。文字语言符号是多媒体课件传递教学信息的主要形式,如果文字语言符号仅仅通过白底黑字传递,那么信息的呈现就显得单调、枯燥无味,多页相似的显示必然造成学习者的视觉疲劳,势必影响传播效果。

不同的色彩,引起人们的视觉感知不同,合理的选择色彩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产生美感。如蓝颜色使人感觉安静,便于思考;黄颜色的亮度较高,容易引起人的视觉注意。

2. 文字与背景的反差。在颜色的应用上,不仅要考虑背景所应用的颜色给学习者隐喻的感受,还必须考虑文字与背景的反差效果。在多媒体课件中,信息的传递主要通过文字语言符号,如果文字符号和所衬托的背景颜色相近,那么所要传递的教学信息就不能清晰的呈现,影响视觉效果。

人眼对不同色彩细节的分辨力是不同的,如表1所示。从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人眼对接近颜色的分辨力较低。因此,使用传统的黑板板书时,一般都使用白色的粉笔,其它颜色只是其中辅助的颜色。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色彩的和谐平衡和匹配有利于形成知觉,能够增强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促进学习者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因此,在多媒体课件设计时应该遵循心理规律,文字符号和背景的色彩不能过于接近,要有相应的补色进行平衡。

(五)空间距离

人在短时间内接受信息的量是有限的,在多媒体课件的设计时,若一页中内容传递的信息太多,信息过于密集,首先让人感觉烦躁,其次也无法一次性接受并理解所呈现的信息。因此,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要考虑到每一页内容的信息量,便于学生在一定时间内接受并理解。

三、结语

语言符号传递教学信息只能是线性的、单方面表达信息的内容,非语言符号是多样的,它可以全方位的传递信息。非语言符号配合着语言符号,使多种信息同时作用于人的大脑,刺激大脑两半球的活动,使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得到和谐统一。非语言符号增强语言符号的传播感染力,强化信息,从而加深对信息的理解、巩固和记忆。[6]

为了增强多媒体课件的表现力,在设计过程中可以适当增加图像、视频、动画等媒体等。但值得注意的是,无论使用哪一种非语言符号,其目的都是为了增强语言符号的传播效果,切不可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阻碍或影响语言符号传播教学信息的目的。

注释:

[1][3]南国农.教学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学出版社,2005:82-85.

[2]张国良.传播学原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105-106.

[4]百度文库[EB/OL].wenku.省略/view/2fa- 6b1717fd5360cba1adb02.htm.

[5]张剑平.现代教学技术――理论与应用(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学出版社,2006:41.

[6]熊萍.论电视新闻“非语言符号”的传播功能[J].长江学术.2010(1):115-119.

上一篇:学习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及课例研究 下一篇:小学高年级儿童创造性人格及其与家庭环境的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