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如何创新做活

时间:2022-08-26 08:37:30

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如何创新做活

近年来,网络新闻、手机报等新媒体的兴起,以及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不断推出的以“新、近、快、活、短”为主攻目标的改革,对电视媒体新闻栏目已经构成强烈的冲击,因此地方电视媒体时政新闻改革已是迫在眉睫。如何激起群众关注时政新闻的热情,让他们感到时政新闻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会议新闻要多角度、深挖掘,避免单调雷同

会议是时政新闻报道的重点,尤其在地方台,会议新闻所占比重较大,有时甚至超过一半以上。因此,会议也是记者报道和反映工作最为重要的新闻源,是新闻媒体的内容供应商,关键是看记者如何去发现、挖掘。要学会不拘一格写新闻,要在写法上不落俗套,在结构上推陈出新,使受众不仅获得信息,而且得到享受,从而让会议成为时政新闻的亮点。

记者在会议现场,不是普通的会议代表,更不是会议方的“传声筒”。很多会议应当只作为新闻报道的由头和切入点。在题材的发现、选择上,要善于发现问题,尽可能跳出“会议报道程式”,从会议中抓重点、抓新闻。同时,记者要树立一个新观念,那就是会议报道不一定总写会议本身,而要善于捕捉会议中的“灵魂”,学会捕捉会议中最吸引人的地方,这样往往能拥有更多的受众。同时要能从表象的会议中挖掘出会议背后的内容和相关联的其他新闻事件来,只有做到跨出会议写新闻,才能在各种信息碰撞中,取得意外收获。

二、运用专栏、专题报道等突出重点,避免一盘散沙

地方政府的工作,从年初到年终,不同时期都会有不同的重点,如何紧密配合政府工作,笔者觉得要选准时机,精心策划一些相关的栏目进行报道,这样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要的是准确把握党委政府每一时期的工作重心,有效把握新闻资源,把触角延伸到与人民群众利益相关的问题上,寻找策划的切入点,真正抓住社会关注、群众关心、富有新闻张力的热点与难点,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把与之有关的内容报道得更为清晰与深刻。

三、新闻内容形式多样化,长短合理,切忌死板无趣

如果新闻节目只以时政等硬性新闻为主,就显得非常单调,时间长了,就因少了趣味性而失去大量的平民观众。因此迫切需要增加社会新闻的报道比重和分量。社会新闻作为反映当前社会生活、社会风气的报道品种,有广泛的社会性和群众性,而且使它在写作上富有人情味,能潜移默化的有效发挥舆论导向和监督作用,成为媒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每一期的新闻节目中至少要有30%以上的社会新闻,这样就能更好地体现时政新闻的传播效果。

四、时政新闻也要以民为本,切忌脱离群众

地方电视台新闻节目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舆论宣传阵地,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着积极的舆论支持。因此,要找准新闻节目与新农村建设的结合点,努力在电视新闻节目策划定位与创新上寻求突破,把新闻节目办成“党和政府联系基层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尽量把镜头留给基层群众,真正让人民群众成为新闻的主角。同时,要从群众的视觉去发现新闻线索。火热的现实生活有报道不完的新闻题材,记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就会发现大量的可歌可泣的人和事,以及与公共道德、法律相悖的不良现象。这些鲜活的新闻事实,会让观众觉得可亲可信,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影响与教育。

五、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切忌只表扬不批评

央视的焦点访谈从1994年起以舆论监督节目的形式一亮相,就引起了广大电视观众的极大兴趣,甚至被观众称为“焦青天”。而地方电视台在舆论监督方面则仍处于一种无为的状态,不敢触及敏感部门、敏感话题。即使硬着头皮试着批评了一下歪风邪气,也是浮光掠影,不深不透,造成普通百姓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缺失。地方电视台要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具有良好口碑,就不能淡化电视媒体舆论监督这个重要职能。因此,报道选材要“贴近农村、贴近群众、贴近实际”。作为地方新闻单位的记者,要多反映来自第一线的声音,要从人民关心的问题切入,把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难点、重点和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有机结合起来,把舆论监督对象定位在那些党和政府密切关注、人民群众热切希望解决的问题交叉点上。按照这个理念,地方电视台才能把舆论监督运用得科学、合理、有效,从而达到改进政府作风和干群关系的目的,为各项事业发展营造健康的政治和舆论环境。

(作者单位:安阳县广播电视总台)

上一篇: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应与变 下一篇:红盾之星 闪耀在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