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

时间:2022-08-26 08:31:48

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

[摘要]目的: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减少其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结合临床实践。结果:阐明了引起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原因及预防措施。结论:要重视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

[关键词]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预防措施

中药注射剂分为单方(单味药)或复方注射剂,包括小针剂、大输液、冻干粉针剂。人们普遍认为中药的药性平和,副作用小,安全可靠。但是随着中药注射剂品种的增多及应用的广泛,其不良反应也逐渐增多。本文对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进行归纳总结,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特点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过敏反应。余白蓉等[1]对4种常用中药注射剂的ADR进行分析,发现过敏反应占54.61%。其他的ADR主要表现为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等,临床表现为胸闷、心悸、恶心、呕吐、腹泻、咳嗽、烦躁、神志不清等症状。ADR一般停药后可自行缓解,必要时可给予抗过敏治疗,患者可痊愈。

2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原因

2.1个体差异

不同患者由于在遗传基因、新陈代谢等方面存着差异,对药物产生的反应则不同。老年人及儿童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特别是老年人一般伴有多系统疾病,抵抗力、机体耐受力及脏器功能下降,对药物代谢能力降低,易发生中毒及过敏反应[2]。病人精神状态不良、空腹等情况下,用药以后更易诱发低血糖反应、胃肠道反应、中枢神经症状甚至过敏反应。

2.2药物因素

中药注射剂组成成分复杂,含有鞣酸、树脂、挥发油等成分,一旦进入人体会刺激机体,导致过敏反应的发生。有研究证实,绿原酸具有半抗原性质,与人类血清蛋白的结合产物具有高度致敏活性[3]。而双黄连、清开灵等注射剂含有的抗菌、抗病毒有效成分则为绿原酸。

2.3临床使用不合理

给药途径不当:盲目认为注射剂均可以静脉给药,但柴胡注射剂为肌肉注射药,有些人在使用时未能注意给药途径,而引起不良反应。

药物配伍不当:中药注射剂由于成分复杂,与其他药品配伍时,易产生物理或化学变化。物理变化一般引起不溶性微粒数目增多,从而引起局部循环障碍、输液反应、过敏反应等。化学变化则由pH改变,色泽加深,发生沉淀等现象引起,往往发生不良反应较严重,甚至是危及到患者生命。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用药品种越多,发生ADR的机会亦越多,药物间发生配伍禁忌的可能性大大提高[4]。

适应症不明确:辨证论治是中医药理论的精华,中药注射剂是根据中医理论组方及精确的工艺提取而生产的,所以,应用中成药应该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尤其应按辨证施治用药的原则,严格区别中医药学中的功效与西药的药理作用的概念。例如清开灵注射剂属寒凉之药,易伤脾胃,对脾胃虚弱者应慎用,否则出现不良反应,加重病情[5]。

3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预防措施

3.1严格掌握用法、用量及疗程

应严格按药品的说明书使用剂量,不要随意加大用药量;遵守用药说明,注意给药途径;

防止长期给药,以免药物在体内蓄积引起中毒或产生药物依赖性。

3.2注意合理用药,重视配伍禁忌

由于中药成分复杂,针剂的研制和应用时间相对较短,至今中药注射剂与其他药物的配伍的科研尚空白,因此应严格遵守药品说明书,不宜与其他药物在同一容器中混合使用,尽量不要与其他药物配伍使用,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3.3重视患者的个体差异

患者因年龄、性别、体质不同存在着个体差异,尽管正确使用了中药注射剂,在某个个体也会产生不良反应,所以中药注射剂在临床使用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以确保用药安全。对于儿童、老年人及孕妇等特殊群体应慎重用药。

3.4询问过敏史,加强用药监护

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用药后反应,特别是前30分钟。中药注射剂滴注过程中,临床医护人员应该加强巡诊监护,及时发现异常,配合医生进行救治。患者也应关注自己身体有何不适,及时告诉陪护者或医务人员,采取抢救措施,避免不良事件发生。中药过敏史者,最好慎用,避免再次损害。

3.5严格控制滴注速度,避免过快过慢

中药注射剂滴注过快,会导致药物局部浓度过高,可使不溶性颗粒在毛细管内聚积、堵塞而导致头晕、疼痛、刺激性皮炎等;滴注过慢,中药注射剂容易发生水解、氧化、变色、pH值改变而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中药注射剂是现代中药剂型的发展方向之一,应通过稳定中药材质量,改进工艺和技术,完善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标准,加大中药注射剂的监测力度,对上市后的中药注射剂进行再评价,来降低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相信随着科技的进步,产品质量的提高,使用经验的丰富,中药注射剂将会为人类的健康起到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余白蓉,杨绮华.四种常用中药注射液的不良反应文献资料分析[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3,3(1):53.

[2]杜国安,付志荣,陈世明等.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原因及预防对策[J].时珍国医国药,2005,16(9):928―929.

[3]陈浩.中药注射液变态反应研究有待加强[J].中国新药与临床药理,2002,13(5):52.

[4]曹学东,李晓霞,李巧圣.9种中药注射液不溶性微粒观察[J].中医药研究,2000,16(2):55.

[5]蔡浩东.清开灵注射液不良反应原因分析[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1999,1:92―97.

上一篇:略论师承制在中药炮制教学中的优势 下一篇:血液透析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196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