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患者白蛋白尿和血清尿酸水平的关系研究

时间:2022-08-26 08:14:41

冠心病患者白蛋白尿和血清尿酸水平的关系研究

【摘要】 目的 对冠心病患者白蛋白尿和血清尿酸水平关系进行研究分析。方法 11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24 h尿液内白蛋白含量阳性55例作为甲组, 阴性55例作为乙组, 观察两组患者血清尿酸水平(UV)、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三酰甘油(TC)水平。结果 甲组患者三酰甘油、血清尿酸、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显著高于乙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冠心病;白蛋白尿;血清尿酸水平

DOI:10.14163/ki.11-5547/r.2015.12.039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 冠心病患者呈现出年轻化趋势, 严重影响人们健康。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 高血糖、吸烟、血脂异常、高血糖等危险因素已经被明确, 尽早明确诊断对于疾病的治疗、预后的改善有着重要作用[1]。微量白蛋白尿在肾功能损害检测中准确性较高, 血清尿酸检测在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发生、发展的预防中亦有着显著的价值, 然而临床关于二者之间的关系研究较少。为探讨白蛋白尿和血清尿酸水平之间关系, 作者对本院收治的11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研究,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110例冠心病患者, 其中男57例, 女53例, 年龄42~87岁, 平均年龄(68.35±3.41)岁;所有患者均符合冠心病相关诊断标准, 排除痛风, 内分泌疾病糖尿病, 甲状腺疾病史, 慢性消耗性疾病, 恶性肿瘤疾病, 原发胰腺、肝脏、肺、肾脏等疾病患者, 患者治疗前均未服用雌激素、降低血尿酸药物、降血脂药物、利尿剂等, 同时参与研究前均未食用高脂食物、未饮酒。将110例患者分为24 h尿液内白蛋白含量阳性(甲组)和阴性(乙组), 各5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患者入院后次日清晨8:00空腹状态下采集肘静脉血, 常规分离血清, 同时测定患者UA、LDL-C、TC、HDL等, 患者注射碘海醇注射液, 并给予股动脉径路冠、桡动脉造影术治疗。

1. 3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各指标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甲组患者UA、LDL-C、TC水平高于乙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2 通过对UA、LDL-C、TC、HDL指标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 血清尿酸水平为冠心病患者出现白蛋白尿的独立危险因素, 其中95%可信区间为0.95, 1.04, 相对危险比(OR)为0.96, P=0.0254。

3 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主要为微血管病变及大血管病变, 在大血管病变发生之前, 微血管病变即可出现, 当患者出现血管病变时微血管受到累及, 进而出现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多种血管活性物质被激活, 血管床调节出现明显变化, 血管壁通透性改变, 纤溶与凝血平衡被打破, 导致患者一直维持高凝状态。微血管为肾小球的重要组成部分, 肾小球硬化、肾血管收缩、肾小管重吸收功能明显下降, 进而导致微量白蛋白尿的出现, 因此在微血管病变的诊断中多通过微量白蛋白尿的监测提示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控制情况[2]。国外学者Diereks等研究发现, 尿微量白蛋白亦与静息心电图缺血改变之间有着较大的关系, 并揭示微量白蛋白尿水平与冠心病之间亦有着较大的关系, 多数学者在研究中亦发现并论证此观点, 因此有学者提出尿白蛋白排泄率增高者的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明显受损, 因此蛋白尿的出现不仅可预示肾小球及肾血管疾病, 同时能够反映全身血管内皮功能障碍, 为肾脏表现全身内皮功能障碍的一种方式。

尿酸为机体降解嘌呤时产物, 能通过黄嘌呤氧化酶、黄嘌呤脱氢酶降解出现。当患者正常, 未出现动脉粥硬化时, 尿酸在体内发挥抗氧化作用, 有效清除氧自由基, 同时在体内维持较高的超氧化物水平, 对Fe3+氧化维生素C产生抑制作用。当出现粥样硬化时尿酸水平明显升高, 抗氧化能力发生变化, 加快氧化, 大量的氧自由基被产生, 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加重, 而在炎症的反应中高尿酸血症水平亦有参与, 大量的局部炎性介质被释放, 并对动脉内膜造成损伤, 平滑肌增殖加重, 出现动脉硬化;当尿酸水平较高时, 血小板聚集加快, 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这就导致冠状动脉内血栓的形成, 冠心病加重[3]。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冠心病患者血清尿酸水平的升高与微量白蛋白尿相关, 由此可知, 尿酸增高冠心病患者的病变程度更加严重, 肾脏等靶器官损害极易出现, 因此可将尿酸增高作为心血管疾病较强的预测因子。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甲组患者UA、LDL-C、TC水平明显高于乙组, 而其HDL水平明显低于乙组(P

综上所述, 白蛋白尿与血清尿酸水平之间有着较大的相关性, 同时血清尿酸水平为患者发生白蛋白尿的独立危险因素, 因此通过加强对二者水平的监测能够及时发现掌握疾病发生、发展情况, 有着显著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 陈志刚, 孙海燕, 岳兵, 等.冠心病患者白蛋白尿和血清尿酸水平的关系研究.现代预防医学, 2013, 40(22):4273-4275.

[2] 孙宏慧, 周和, 黎丽芸. 复方丹参滴丸在社区冠心病患者康复中的价值.重庆医学, 2014, 43(11): 1382-1384.

[3] 李新新, 钟诗龙, 李园, 等. TIAM2功能性基因突变对冠心病患者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后出血事件的影响.实用医学杂志, 2014, 30(7): 1080-1083.

[收稿日期:2014-11-19]

上一篇:脱氧核苷酸联合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治疗病毒... 下一篇:血清降钙素原检测对儿科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