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上下级关系

时间:2022-08-26 04:15:03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上下级关系

[摘要]在日益频繁和深入的跨文化交际中,因文化差异巨大,加之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上下级关系的冲突与日俱增。鉴于此,上下级之间应彼此尊重,互相理解;坦诚相待,取长补短;求同存异,“和而不同”,以期有助于在跨文化的语境下建立和谐的上下级关系,进而有助于建立和谐社会。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上下级关系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背景下,许多企业都面临着生存危机。一方面,大批员工被解雇;另一方面,高管层令人咂舌的收入频频被曝光。内忧外患,使得上级与下属本已紧张的关系更是雪上加霜。要想化危为机,企业必须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而竞争力源于团队的合力,而这合力在很大程度上来自和谐的上下级关系。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上下级关系表层文化现象对比

上下级关系属于人际关系范畴,如何建立和维系人际关系因文化而异①。在一特定的文化环境中,由于人们长期生活、学习和工作,久而久之便会形成一种思维和行为定势,这些都在人们的言行举止和行为方式中暴露无遗。

就沟通方式而言,上下级之间的沟通可分为言语沟通与非言语沟通。

言语沟通。不同文化背景下,上下级在言语沟通中各有特色。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大多属于低语境,人们惯用明确而具体的语言文字进行交际,其风格是明确、坦率、直接。而中国、日本等东方国家及阿拉伯国家则属于高语境文化,碍于面子、人际关系等因素,人们善用间接、婉转、迂回的表达方式,尤其是在表达异议、拒绝或不便直言的意图时,往往避免说“不”。作为下属,需领会弦外之音,以正确理解上级的真正意图。需要指出的是,同一种语境文化虽有相似之处,但在言语沟通方面依然有诸多差异。例如,同为低语境文化,@德国与美国却在所使用的词汇等方面与美国大相径庭。

在言语沟通的其它方面,例如称谓上各国的商务文化也是各有特色。以美国为代表的使用英语的国家,上下级之间的称谓没有差异,都使用“you”。但在许多非英语国家,下属对上级多使用尊称。

比如在法国,下属对上级使用“vous”;在德国,是“sie”;在西班牙,是“usted”;在日本,下级称呼上级时要在其名字后面加上“san”(先生);在中国,下属对上级更得体的说法是“您”。反之,上级对下属,在法国可以使用“tu”;在德国是“du”;在西班牙是“tu”;在日本是“kun”;在中国是“你”。除此之外,上下级之间使用的词汇也有所不同。例如:以汉语为例,下级对上级“请示”、“报告”、“反映”等等,上级对下级做出“批示”,“指示”、“指导”等等。其它语言中,上下级之间使用的词汇也有类似的差别。可见,不同文化背景下,上下级之间的言语沟通既有差别,又有相似之处。

非言语沟通。非言语沟通,是指在一定交际环境中语言因素以外的,对输出者或接收者含有信息价值的那些因素,如体态、手势、面部表情、会话距离、沉默等。国内学者通常将非语言交际分为以下四大类:体态语,包括基本姿态、基本礼节动作,以及人体各部分动作所提供的交际信息厢4语言,包括沉默、话轮转接和各种非语义声音;客体语,包括皮肤的修饰、身体气味的掩饰、衣着和化妆、个人用品的交际作用、家具和车辆所提供的交际信息;环境语,包括空间信息、时间信息、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声音、灯光、颜色等。据学者研究,非言语沟通可占交际过程的70%以上,由此可见,其作用举足轻重。

由于文化存在差异,非言语行为表达也不尽相同。抛开冲突而论,上下级沟通方式在非言语交际方面显得丰富多彩,真可谓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在互致问候时,日本的鞠躬是别具一格的,原则上,职位低的一方,鞠躬的幅度就要大于另一方。很多美国人到日本出访时,如果鞠躬幅度没有恰到好处,鞠躬仪式便会循环往复,直至职位的高低与鞠躬的幅度相符,即职位低的一方鞠躬幅度要更大一些。美国人因为不清楚其中的“游戏”规则,所以有时会被搞得一头雾水。

但往往由于文化的差异,非言语行为往往会引起上下级双方的误解和冲突。同一个动作或行为会被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理解为不同的信息;一种礼貌的行为会被视为失礼;一种得体的暗示会被理解为冒犯或恶意的行为。例如,在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保持与上级的目光交流意味着尊重。而在中国、日本等东方国家,直视上级可能会有风险,有些上级会感觉是一种冒犯。在跨文化的沟通中,由非言语行为引发的误解与冲突屡见不鲜,尤其是在跨文化商务沟通中,这样的误解常常导致沟通受阻、合作失败,从而使双方陷入僵局。跨文化交际视角下上下级关系深层文化要素分析

在跨文化交际中,上下级关系表层的文化现象所表现出的差异发人深思。上下级如果来自不同的文化,就会因双方遵守各自的文化规则而起冲突,其根源何在呢?一切皆源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深层文化要素。

卧不安异质文化甚至是同源文化的挑战,通过相互的冲突、彼此的交流、价值观: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因素,它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人与自然关系,,道德标准等,表现为某些符合社会文化,具有持久性、稳定性,为社会成员所普遍接受的信念。

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凸显集体主义价值观。中国文化深受儒学影响,以“仁”为本,倡导一种人自身、人际间、人与社会的和谐主义,也就是集体主义。集体主义强调团队目标,集体主义文化的成员愿意为了群体的利益牺牲个人的利益、需求和目标。而西方国家则是个人主义占据其文化的核心位置。西方文化突出个人价值、个人意志、个人尊严、个人自由、个人情感、个人权利及个人利益。整个社会极力推崇个人主义,十分强调自我价值实现,并以个人成功来衡量人生价值。物质受到极度重视,这是西方文化个人价值至上论的主要特征。例如,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背景下,更注重物质奖励。例如,美国一些公司中,上级对下级的奖励很可能会是丰厚的奖金、豪华的轿车等等,而这样的奖励往往是针对表现最突出的员工。同样在美国,1998年几家台湾企业成了新闻焦点;因为公司在圣诞节之际向每一位员工发了红包,总计6万元。在日本,一位女职员谢绝了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培训经理一职,只为求“和谐”。可见,由于价值观的影响,东方文化中人们更倾向中庸和平,怕做“出头鸟”,西方文化更趋于崇力尚争,争做“出头鸟”。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企业中的一种决策方式充分体现了集体主义与和谐精神。该决策方式强调内部一致,名为ringi-seido(禀议决策制)。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决策方式。通常,议案一经提出,每一层的负责人都要对其发表意见,如果有人提出异议,则议案的提出人会主动与相关人员进行沟通,并对议案进行相关的修正,最终与所有人就议案内容达成一致,以确保最后决策的顺利执行。

思维方式: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在跨文化交际中,

来自不同文化的上下级往往因思维方式上的差异而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呈现迥然不同的风格。林语堂在《论东西思想法之不同》一文中说,“中西文化思想法不同之大关键,就是直觉与推理之不同。”中国传统哲学最基本的命题是“天人合一”。这样的哲学思维偏好依赖直觉体验去认知宇宙万物,即凭借个人的经验与智慧揭露事物的本质,因此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同时对事物的分析也过于笼统,具有模糊性;而西方人受其“物我二分”哲学的影响,习惯将一个完整的对象分解成各个组成部分或各种属性,因此西方人偏好逻辑推理。受不同思维方式的影响,中西方的行为准则因此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分别体现了两种不同的精神,即悟性精神与智性精神。

行为方式:礼治与法制。行为方式是文化的核心要素之一。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特定的行为方式,透过行为方式我们可以窥探到特定的社会规范系统,从而有利于解读不同文化中社会成员的观念与行为模式。从行为方式看,不同文化有着不同的价值选择和倾向。例如,中国文化历来推崇道德,而西方文化则提倡法律。

基于道德与法律两种不同的行为规约方式,中西文化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社会规范体系,分别为礼治与法制。两者具有各自不同的背景、运行机制、特征和手段。回顾历史,中国的礼治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周代,其背景是以血缘亲疏为前提的宗法观念,其中封建君主为最高家长,而其形成的基础是等级秩序与道德约束。

与中国不同,在西方,自罗马帝国以来,全社会都致力于法制建设,其背景是,人们相信上帝是造物主,人人“造而平等”。⑤同时人们相信法律是上帝的旨意,信仰法律就是信仰上帝的一部分。其次,礼治体现的是约定俗成的社会行为方式,有赖于历史的传承,体现了全社会的共同文化特征,而法制则体现着国家的权力意志,有着鲜明的时代、阶级特征;最后,礼治以感召为手段,通过影响思想信念来引导行为,而法制则以理性为基础建立相对公正的行为规则。

礼治与法制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规范体系。前者有赖于全体社会成员良好的德行,尤其是君主的示范作用;后者则依靠稳定、有效的法律体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显然,在提倡礼治的文化中,多数组织或个人强调的是个人的德行修养,而推崇法律的文化会格外重视制度建设。

跨文化交际中上下级关系的变化趋势

全球化的浪潮势不可挡,不同文化间的相互交流与传播也随之日趋频繁。这必然导致文化的互化或涵化现象。商务文化其实最能体现文化的互化与涵化现象,从而成为推动文化变革的动力。从该意义上来说,文化不是一个静止的现象,而一个动态的过程,通过文化间的对话与交流,它总被赋予新的内容或形态。

从这个意义上说,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上下级关系是不断变化的,其变化主要呈现两大趋势:一是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另一个是自身的继承与发展。

冲突与融合。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全球化、通讯的现代化、交通的网络化,文化与文化进行对话的机会越来越多,企业与企业进行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多。文化与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举手投足,比比皆是。中国人穿西装,外国人穿唐装;中国人吃西餐,外国人吃中餐;肯德基挂灯笼,全聚德庆圣诞;总经理变成了CEO,追星族都成了粉丝(fans)。对于此类的文化融合现象,恐怕我们已习以为常了。中国员工对美国上司直呼其名,亲切自然,毫无拘束之感。对于此类的文化融合现象,我们也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

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没有就此停下脚步。法国人总是以自己的文化和语言而自居,在国际会议上,曾发生过这样的一幕:法国代表团为抗议一个法国代表用英语而未用法语发言,竟然集体罢会,毅然决然地离开会场。相比之下,一家法国企业阿尔卡特阿尔斯通公司(Alcatel-AI-sthom)规定公司的工作语言是英语,以此营造面向全球的企业文化。这令整个世界感到震惊。这一规定充分体现了公司首席执行官Pierre Suard极强的跨文化意识,同时这一举措也对文化融合做出了贡献。

伴随着文化冲突与融合,上下级之间的权力距离在逐渐缩小,人与人的关系更趋向平等。如在等级制度森严的日本,原来家长式的上下级关系已出现了一些可喜的变化。以日语中的称谓为例,上级对下级也更多地使用尊称san。

继承与发展。事实证明,一种文化一旦铸成,便会代代相传。虽然随着时代的变迁,环境的改变、科技的进步、交流的增多会使文化呈现多样性,但每一种文化的主旋律不会改变。正因如此,每一种文化的内部都具有维护其稳定及传承的内部力量。与此同时,每一种文化在其发展演变的过程中,都会遇到来自异质文化甚至是同源文化的挑战,通过相互的冲突、彼此的交流,其结果可能会改变社会成员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甚至引起更大的变革,形成所谓的文化转型。从这个意义上看,文化差异便成了文化变革的推动力。先进的文化应善于汲取不同文化中的文明硕果,以此来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文化,将其不断发扬光大。只有这样,才会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诚然,文化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这使得依附于文化的上下级关系因此变得更加错综复杂。我们且不去评说孰优孰劣,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客观存在的基础。既要防止唯我独尊的心态,也要提防盲目崇拜权力。要努力培养自身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学以致用,摸索出一套以和谐为主旋律的个性化的跨文化商务沟通行为准则和相应的交际策略,并据此妥善处理与上级或下属的人际关系,善于变通、灵活应变,实现成功的跨文化商务沟通。同时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受诸多因素影响,上下级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但不管如何变换,有一点可以肯定:彼此尊重,互相理解;坦诚相待取长补短;求同存异,“和而不同”是建立上下级和谐关系的前提和保证。

上一篇:金融危机对高等教育影响的研究 下一篇:如何加强学生价值取向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