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书系问不完的问题

时间:2022-08-26 03:22:54

有关书系问不完的问题

但凡出版社,必有一两套拿手书系,凝聚出版焦点。

1982年开创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是商务印书馆最为知名的社科学术丛书品牌。20多年下来,这套丛书已有300多种,对几代读者产生深远的影响;江苏人民出版社的“海外中国研究丛书”,自1988年出版至今,已出版40余种,亦是同类书籍的翘楚,让我们得以从海外的眼光重新认识中国;同样的,八十年代的台湾出版社,几乎每家都有书系。有些是拿自己公司名字作为书系名称,如“尔雅丛书”、“远景丛刊”、“九歌丛书”“远流丛刊”等等,亦有少数另辟名称,如志文出版社的“新潮文库”、远流的“大众心理学”等等。诸如此类的丛书、书系,种目繁多,不胜枚举,各个出版社信手拈来都可列出几种。

书系的经营,是出版社树立自身品牌,累积读者以及口碑,使出版迈向长远、规模化经营的必经之路。对很多出版社来说,打造一两个有名的书系,是可以让自己快速崛起的利器和机会。

站在读者的角度,在书店陈列架上,一整套包装风格统一、一字排开数量不少的书系,亦是吸引眼球之处。而书系的作用并不仅止于此,它能迅速帮助读者找到关注的焦点,比如,可以顺着“诺贝尔文学书系”找到同类图书,让他得以全面了解“诺贝尔文学奖”的得奖作品或是作家作品。如果这个书系的内容非常对读者的口味,则会让他产生一种期待:这个书系的下一本书是什么?

如此说来,书系相当重要。但见到出版界铺天盖地的“书系”扑面而来,要如何往下走?随便找个英文字,组一条书系?当然不行。台湾著名出版人周浩正先生,曾经在“写给编辑人的信”中,专辟文章细谈“书系”。

他这样写道:“在我的认知里,开‘书系’是何等大事!必须从整体环境去理解所开书系的位置,除了开发一时需要之外有没有未来性?这座拱桥两端(譬如:现在/未来;读者/作者)驾在哪里?稿源(石头)呢?市场呢?获利能力能支撑吗?需要多久才能回收?有竞争者吗?自己的罩门在何处(至少要用SWOT检验一遍)?你是独占抑或独大?挑战门槛高吗?谁架设的?资金能烧多久?有增资方案吗?……”(编注:《写给编辑人的信12》,周浩正;或《优秀编辑的四门必修课:一位资深总编的来信》,金城出版社,周浩正)

关于创办书系,问题多得问不完。周浩正先生继续写道:“假使只是套袭书系的壳子,而不正视各项构成条件,失败是迟早的事。大家喜欢一窝蜂地模仿、追随、抄袭、以为搞个词汇、拉出一条书系就万事OK,实在是侮辱了书系。若是找不到利基,区隔不出差异,肯定建立不起优势。事实上,书市中真正有竞争力的书系,屈指可数。”(编注:同上)

那么,“促使出版社繁盛的‘书系经营’秘诀究竟是什么?”周浩正先生的文章里,或许能给你一些思考、借鉴与启发。

上一篇:他的作品有一种认真的悲伤 下一篇:金韵蓉:亲子创作是在享受快乐